走向權力巔峰的諸葛亮!

路遙lgy 發佈 2020-04-29T07:00:25+00:00

劉備臨終託孤成就了諸葛亮走向權臣之路,在這路的前方有兩個人,成為他的障礙,那就是剛繼位皇二代劉禪,在一個是同樣是託孤重臣的李嚴。

諸葛亮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君形象流芳千古。劉備臨終託孤成就了諸葛亮走向權臣之路,在這路的前方有兩個人,成為他的障礙,那就是剛繼位皇二代劉禪,在一個是同樣是託孤重臣的李嚴。


劉禪是皇帝,但在權力上基本是個弱勢,實權沒有掌握,棘手的是李嚴。李嚴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益州本土勢力的代表,歸順劉備後,曾擔任軍職帶領軍隊,後任尚書令。劉備託孤「以嚴為中護軍,同內外軍事,留鎮永安」,使李嚴一步成了諸葛亮副職,權力達到頂峰。

年輕時的諸葛亮就自比管仲樂毅,滿懷壯志。李嚴在自然會影響到諸葛亮的對朝政的掌控,使他難以放開手腳,施展自己的才華治理蜀漢。於是,諸葛亮開始領益州牧,開丞相府,又是親征南蠻孟獲,這其中有很多權力爭奪的意思。李嚴並沒有覺察到絲毫的痕跡。

等李嚴的政治頭腦忽然警醒的時候,便開始與諸葛亮設置障礙,扯皮推諉甚至誣陷。可惜的是都被諸葛亮一一化解,並導致自己身敗名裂了。


開始的時候,李嚴要求做巴州刺史。其實蜀國也就是益州一個州,多是山區林立,地盤不小。諸葛亮領益州牧,那就基本上掌控了整個蜀國。公元223年,諸葛亮感覺與東吳修好了,重新確立了聯盟關係,便打算北伐。

諸葛亮想將鎮守在東部永安的軍隊,分出部分到漢中鎮守。李嚴覺得是個機會,就像諸葛亮提出「以五郡為巴州刺史」。這明顯是要官不說,蜀國的益州一共是九個郡,他划走五個做刺史,有點與諸葛亮對著幹的意思。

諸葛亮當然不會同意,但是他還是沒有聲張。應該是為了他自己的北伐吧,後來提拔李嚴做了前將軍。並且,諸葛亮也不再分他的兵,讓他「移屯江州(今重慶)」。重慶是個大城市,李嚴十分願意,但卻離成都近了,更有利於諸葛亮的掌控。


諸葛亮任丞相之後開府,這是權力集中的象徵,李嚴在重慶當然也想擁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公元227年,曹魏大軍有司馬懿,張郃,曹真分三路討伐蜀國。諸葛亮急忙令李嚴帶江州兵支援漢中。李嚴依舊推脫不從,說什麼「司馬懿等開府辟召」,那意思司馬懿就是在等開府事,暗示諸葛亮自己也要有自己的領導班子。諸葛亮還是沒有惱怒,反而又提拔李嚴為驃騎將軍。

諸葛亮與曹操差不多,都是權傾朝野。曹操稱王時,引起了荀彧等老臣的反對與諷刺。諸葛亮所在的蜀國上下,都明知道他是獨掌大權,卻很少有人反對他,這或許是諸葛亮人格魅力的所在。但是李嚴就曾經勸諸葛亮稱王,諸葛亮沒有象曹操那樣有在火上烤的感覺,而是睿智的回覆李嚴:吾與足下相知久已,可不復相解」。

那意思是說,李嚴我們雖然認識這麼久了,你卻不了解我啊。「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及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曹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劉備的忠心,對劉備的知遇之恩是懷著感恩之心的,他將劉備當作知己。他告訴李嚴,他的志向就是北伐成功。


諸葛亮雖然是人們非常崇拜的人,但卻不是《三國演義》里那樣的神。他也是個普通的人,他是一個外寬內忌的人,從他事必躬親的工作風格,就能看出,他並不能容人,不能信任別人。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他打壓的也不是李嚴一人。如:彭羕,廖立,魏延等人,無一例外。

李嚴與諸葛亮的較量當中,犯下的錯誤幾乎都是低級的,甚至是致命的。特別是軍糧一事,使他走上了不歸之路。

公元230年李嚴到了漢中,不久,由於一直下雨,山洪沖毀了棧道,魏軍只好退兵。諸葛亮沒有讓李嚴回江州,而是讓其跟隨自己回了成都,並讓其在丞相府任職。基本上是看管在了身邊。次年,諸葛亮再次北伐,任命李嚴總督糧草。由於陰雨連綿,糧草接濟不上,諸葛亮只好退兵。

李嚴卻栽在這次的糧草上了。《蜀書·李嚴傳》記載:」平(李嚴)遣參軍孤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平聞軍退,乃更佯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又表後主,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亮具出其前後手筆疏本末,平違錯章灼。平詞窮情竭,首謝罪負」。


這段關於李嚴欲陷害諸葛亮的記載,與小說里的沒啥差別。只是覺得李嚴是不是太愚蠢了。他要陷害諸葛亮,怎麼會有書信留在諸葛亮手裡,成了自己的罪證呢?

諸葛亮可沒有時間去替李嚴想,很快,他就聯合多名蜀漢大臣聯名上書要求罷免李嚴。上書要經過尚書令陳震審核,但是,這件事諸葛亮事先已經安排蔣琬等人「可使孝起(陳震)知之」。就是提前打過招呼了。

李嚴就這樣被廢,徒梓潼。他與諸葛亮的角斗中,顯得幼稚愚蠢,卻也不乏諸葛亮的攻心謀略。可是諸葛亮使自己的權力得到了鞏固,為蜀漢的的發展,堂而皇之的走向了權力之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