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錘行動」——納粹德國對蘇戰略轟炸是如何失敗的

東卡卡羅特 發佈 2020-01-26T15:55:45+00:00

施佩爾認為,德國空軍領導層對經濟戰一無所知,並認為德國空軍需要諮詢來自他的部門和工業生產夥伴的意見,以便正確地規劃轟炸目標。

1943年11月,納粹德國空軍的作戰參謀們向第三帝國高層提交了一份頗為引人注目的戰役計劃。此時的東線戰場上,在蘇聯紅軍的重擊下,德軍正在節節敗退。對此,德國空軍的軍官們提出了一條「妙計」,旨在通過德軍的空中力量來極大地改變戰場上雙方的力量對比。該計劃的想法是,用德國空軍的轟炸機部隊猛擊蘇聯莫斯科-上伏爾加地區的發電廠——這些電廠此時正在為蘇聯戰爭工業提供至關重要的電力保障。該計劃在研究簡報中這樣誇張地寫道:「除了作為『飛行炮兵』和使用其轟炸機部隊在步兵前面扔炸彈,德國空軍對東線的勝利難道就再也做不出別的貢獻了嗎?當然不是,它可以攻擊俄國軍事力量的根基,即俄國人的戰爭工業。」德國軍事和政治領導層,從阿道夫·希特勒和德國空軍元帥赫爾曼·戈林到下面各級人員都滿懷熱情地贊同該計劃,於是,德國空軍以蘇聯戰爭工業為目標的「俄羅斯行動」(Russia Action)出爐了,該計劃也被稱為「鐵錘行動」(Operation Iron Hammer)。

為德國空軍尋找「戰略任務」

  當戰爭進行到1943年的時候,德國空軍突然對戰略空中力量有了急迫的需求。在1941年侵蘇初期,缺乏戰略空中力量一事並未引發什麼嚴重問題,德國空軍總參謀長漢斯·耶順內克(Hans Jeschonnek)也說這「起碼是一場比較完美的戰爭」。在蘇德戰爭最初的幾個月里,德國空軍幾乎徹底摧毀了蘇聯空軍,並給予快速機動的裝甲縱隊的推進以極大的支援。不過,在一系列戰術和戰役任務中,德軍的空中力量逐漸被打零碎了。德國空軍的轟炸機部隊經常接到命令為陸軍提供直接的空中支援,特別是1941年12月蘇軍在莫斯科一線發起反攻之後。在緊急情況下,德軍的轟炸機甚至會被作為運輸機使用,如向被包圍在霍爾姆、德米揚斯克和史達林格勒的德軍部隊運送補給。


東線戰場上的「斯圖卡」Ju 87D俯衝轟炸機。二戰中的德國空軍在很大程度上還只是一支戰術空軍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德國空軍逐漸失去了集中兵力的能力。事實證明,即使在戰爭的第一年裡,德國空軍也不可能針對蘇聯的戰爭工業開展任何持續不斷的戰略轟炸作戰。只有在1943年2月慘敗於史達林格勒之後,德國空軍總參謀部才得以考慮將「戰略轟炸原則」應用到蘇德戰場的問題。

  雖然德國被定位為是大陸性質的歐洲列強,因此其空軍規劃人員被迫將精力更多地傾注到如何更有效地協同陸軍作戰上(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但在20世紀30年代,納粹德國空軍的很大一部分精力仍聚焦於對空中力量的戰略運用,即癱瘓敵國的戰爭經濟。德國空軍官方的條令中稱,遠程轟炸機是攻勢空中戰役的骨幹,其任務是摧毀敵人武裝部隊的工業資源。當時德國一些軍事刊物上也發表了類似的觀點。在德國空軍的規劃人員看來,一支現代化空軍的獨立性和巨大航程使其能攻擊敵人發動戰爭能力的各個方面,尤其是那些之前德國地面部隊難以企及的目標。對那些在戰爭中與德國傳統軍種(陸海軍)陷入鏖戰的敵國而言,如果發動這樣一場攻擊可以給其施加無法忍受的壓力,並導致敵人迅速崩潰。在德國軍界,這種觀點被稱為「戰役性空中作戰」(德語:operativer Luftkrieg),儘管這個術語囊括了戰略轟炸的大部分要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空軍幾乎沒什麼機會將戰略轟炸這一理念變成現實。儘管在入侵波蘭和法國的戰役中轟炸了城市和工業中心,但與推進中的德國陸軍的緊密協同還是模糊了空中力量戰略運用和戰術運用的界限。在「不列顛之戰」期間,德國空軍的戰略指導綱領總是發生變化,再加上糟糕的情報和錯誤的目標選擇,這一切最終限制了德國空軍的發揮。


「不列顛之戰」期間德軍的He 111轟炸機群

  在規劃侵蘇作戰行動時,戰場的巨大規模和德國空軍需要執行的任務的複雜多樣嚴重限制了德軍在空中的主動性。第21號元首令禁止德軍對蘇聯的戰爭工業進行轟炸突襲,除非等到地面機動作戰結束後才可以。在「巴巴羅薩行動」中,德軍共投入了三個航空隊,這三個航空隊只能將他們的大部分資源用來支援在大草原上推進的德國陸軍集團軍群。不過,德軍高層禁止開展戰略轟炸行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可以理解的:德國的空軍規劃人員知道,戰略轟炸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見效。他們認為,1941年時攻擊蘇聯的戰爭生產活動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就算是蘇聯的工業產出被打斷了,其效果也要等到為期四個月的戰役(德軍預想中的侵蘇作戰將在四個月內結束)結束後才能「傳遞」到前線。基於同樣的理由,儘管德國空軍已經完全意識到蘇聯人正在將他們的工業往俄羅斯腹地內陸轉移,但他們還是幾乎未對蘇聯的搬遷工作進行過什麼空襲,從而讓蘇聯人得以從容不迫地完成工廠搬遷這一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工作。

  1941至1942年間,德軍的各個航空隊曾三三兩兩地對莫斯科和蘇聯其他工業中心進行過空襲,但占據他們作戰時間絕對大頭的還是直接支援地面戰役。一些德國空軍將領最終開始將此視為一個嚴重的失誤。在德國空軍內部,長期以來就有這樣的認識:蘇聯經濟,正如其在蘇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所蓬勃發展的那樣,在戰略轟炸面前是很脆弱的。蘇聯的經濟力量雖然規模巨大且尚未被完全開發出來,但其工業總的來看還是相對較為初級的,集中分布在少數幾個重要的工業帶上,並通過脆弱的通信網和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聯繫在一起。


侵蘇戰爭初期,被德軍炸得千瘡百孔的基輔市

  德國空軍總參謀部的一份研究中這樣寫道:「很明顯,每個人、每個國家和每種經濟都必須放到其民族、歷史和地理特徵的大背景下來考慮。」毫無疑問,民族社會主義這種意識形態也影響了德國空軍的戰略規劃。儘管缺少針對特定目標的情報信息,但德國空軍和德國陸軍的研究還是發現,與西歐國家相比,蘇聯的經濟要更加脆弱。這一觀點在整個戰爭期間始終存在,而且對德軍的戰略轟炸計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戰略轉變

  在東線作戰的德國空軍各級指揮部門提出過多個應急預案,都是關於動用他們的轟炸機部隊打擊工業目標的,但在蘇德戰爭最初的兩年里,德軍幾乎未發起任何有意義的戰略空襲行動。1943年2月,軸心國慘敗於史達林格勒之後,德軍指揮高層意識到,東線戰役根本不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迅速結束。這一時期,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稱之為是「(轟炸蘇聯工業和經濟的)戰略觀點出現了強勁的反彈」。1943年3月,埃里希·馮·曼施泰因陸軍元帥指揮的傳奇般的哈爾科夫反擊戰穩定住了南俄地區的戰線,讓此前一直在撤退的德軍多少有了些喘息之機,同時也讓被各條戰線上的任務扯得支離破碎的德國空軍有機會重整旗鼓,集中起一部分飛行部隊,將戰前的「戰略轟炸」理論付諸實踐。

  隨著德軍戰線的恢復,以及德國空軍轟炸機部隊暫時從支援陸軍的任務中解脫了出來,漢斯·耶順內克上將下令,針對能維持蘇軍戰鬥力的關鍵工業目標展開一系列空襲。在整個1943年6月期間,德國空軍的轟炸機部隊打擊了一系列戰略目標,包括位於雅羅斯拉夫爾的合成橡膠工廠和位於薩拉托夫的石油精鍊廠。主要目標是位於高爾基市的坦克工廠,該廠之前是蘇聯國營汽車廠,在美國的援助下於20世紀30年代初建立,生產「福特」A型汽車和卡車。德軍的空襲進行得頗為順利,損失也微乎其微。通過轟炸過後的照片判讀和對戰俘的審訊,德方確認空襲給蘇聯工廠造成了嚴重破壞。當然了,就算把這三處目標全部炸毀,一時半會兒也未必見得會對蘇聯的軍事實力造成什麼有意義的影響。例如,與位置更往東的巨型坦克製造基地(車里雅賓斯克「坦克城」)相比,高爾基工廠生產的T-34坦克的數量一直相形見絀。更重要的是,這三家工廠都不是任何一個更為龐大的目標系統的一部分。從這一點上來講,戰爭期間,德國空軍在選擇轟炸目標時缺乏真正的指導。德國空軍的參謀人員只是簡單地選取那些他們覺著合適的、引人注目的工廠(當然肯定要在德軍飛機的航程範圍內),然後便隨意地發起空襲。


車里雅賓斯克「坦克城」中生產的T-34中型坦克

  考慮到德國人對其情報機構的態度,這一點並不令人驚訝。雖然德軍戰區和戰術情報經常可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但他們的戰略或經濟情報卻往往是錯的。在德國空軍中,情報是最不受重視的機構之一,其不受人待見之甚居然達到了這樣的程度:有能力、有志於去作戰司令部任職的軍官會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擔任情報職務。

  德國空軍對蘇聯工業的研究被匯總成了大量卷宗,其中列出了數百家工廠,包括這些工廠的位置、生產的產品等,都用彩色印刷的段落和章節鮮明地標了出來。可是,倘若有人認真翻看這些卷宗,就會發現相當一部分情報的主要來源是蘇聯五年計劃執行部門的宣傳材料,只不過是用來表現在史達林的領導下蘇聯經濟取得了多麼好的發展之類的。這根本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五年計劃的宏偉目標是讓蘇聯整個國家實現工業化,而在這條道路上領頭的是一些英雄勞動者。這種宣傳為世人勾勒出了這樣一幅畫面:一個大部分地區還處在農業化階段的國家正在向現代化轉型。但真實情況是,監督工業化建設的是各級人民委員,在當時的蘇聯體制下,他們主要關心的是如何完成上級規定的指標配額,這就不可避免地要報告一些不真實的產量數字。


蘇聯表現第一個五年計劃宏圖的宣傳畫

  耶順內克自己承認,在規劃戰略空中戰役方面,德國空軍需要外部機構的幫助。他建議組建一個委員會,負責更新有關蘇聯經濟的情報,方法包括利用可公開獲取的文獻、審訊戰俘、偵察報告和與類似德國工廠的對比研究。耶順內克的確承認了德國空軍在這方面的不足,但沒想到的是,他的建議卻讓眾多魚龍混雜的第三帝國軍事情報和民間機構參與到了目標選擇的決策過程中。就連黨衛軍頭頭海因里希·希姆萊也要來插一腳,提出了他認為合適的轟炸目標。在這些機構和建議中,最重要的是由年輕且雄心勃勃的德國軍備及戰爭生產部長阿爾伯特·施佩爾建立的一個委員會。

  從理論上講,將眾多機構在各個方面的經驗匯總到一起是個挺不錯的想法。但實際情況是,讓這麼多機構參與到目標選擇的討論過程中嚴重妨礙了決策的制定。真正有影響力的建議者(如施佩爾部長)為了能在行動中轟炸真正有價值的目標而與一大群非專業人士展開了爭論,最終討論的結果耽誤了很久才出來,而且是低效的,內含許多浪費性質的重複轟炸活動。

  由於被各項任務的要求和德國日甚一日的糟糕戰局折磨得身心俱疲,耶順內克在1943年8月18日選擇了自殺。接替他的是京特·科爾登(Günther Korten)空軍上將,原第1航空隊指揮官。科爾登是位戰略轟炸的狂熱鼓吹者,他也是耶順內克提出的對蘇戰略轟炸計劃的熱情支持者。正如他向德國空軍總參謀部的代表們所陳述的那樣,他的目標是在東線打造一支堪用的攻勢空軍,轟炸機部隊的主力將對蘇聯工業展開戰略空襲,並對俄國腹地縱深的鐵路網展開大範圍空襲。

  在手忙腳亂地進行了一番情報搜集活動後,德軍得出了兩個結論:第一,從1942年底開始,蘇聯的工業生產便已能補充絕大部分戰損,特別是坦克裝甲車輛和飛機。蘇聯中型和重型坦克的生產引發了德軍的巨大關注。事實證明,全蘇聯的工廠每月一共可生產約2000輛坦克(一年就是2.4萬輛)。如果這一產能不受阻礙地繼續進行下去,那麼算上戰損,到1944年4月時蘇聯將擁有一支裝備1.1萬輛坦克的鋼鐵洪流。空中力量對比的偏斜更令德國人感到不安:德國空軍在1943年7月付出了難以置信的努力,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維持了與蘇軍的空中均勢。從那以後,蘇聯紅軍空軍便逐漸掌握了東線天空的支配權。德軍檔案卷宗中的大量統計數字和文字敘述傳達了這樣一條確鑿無疑的終極信息:單憑戰場上的戰術勝利,德國根本無法打敗擁有飛機和坦克數量優勢的俄國人。


位於古比雪夫的蘇聯飛機廠正在生產伊爾-2強擊機

  第二個結論更有意義:雖然在1941年秋天對工廠進行了大規模搬遷,但蘇聯相當一部分軍事工業仍處在德軍現役轟炸機的航程範圍內。更重要的是,這些工業集中到了被稱為「康采恩」的巨型工業聯合體之中,這簡直就是為空襲而「量身定製」的。面對德國空軍的毀滅性打擊,蘇聯戰時經濟的一些重要部門可謂是「門戶大開」。最終,制定一份可行的空襲計劃的重任落到了德國空軍總參謀部(特別是作戰部門)的肩上。

電力官僚之野望

  我們很難說清,在德國空軍的官僚中,是誰最先提出了具有現實意義的空襲預案。德國空軍行政辦公室下屬的建築部部長是斯坦曼(Steinmann)教授,他提議轟炸蘇聯的電網。斯坦曼教授寫道,被稱作「俄羅斯國家電氣化委員會計劃」(GOELRO Plan)的蘇聯國家電氣化項目是約瑟夫·史達林首個五年計劃的主要目標之一。列寧自己也曾寫道:「適合最新技術水平並能改造農業的大工業就是全國電氣化。」其結果就是,在俄國的整個歐洲部分,蘇聯人建設了眾多發電廠,為所有的重要工業區提供著電力。

  斯坦曼注意到,蘇聯電力工業的一大典型特徵是整合進了產量巨大的工廠群之中,那些分布在莫斯科-上伏爾加地區的電廠是最有價值的空襲目標。一旦把這些巨型發電廠的電力生產活動打斷,就有望引發該地區工業生產活動的無序和混亂。蘇聯發電廠中使用的許多汽輪機和其他設備是從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進口的,這就意味著它們一旦被毀,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補充替換。施佩爾下屬的那個委員會擁有大批工業專家,為首的是魯道夫·卡爾(Rudolf Carl)博士,此人是德國電力規劃總監。卡爾博士也同意斯坦曼教授的建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歐洲部分工業經濟結構地理概貌

  相反,德國空軍的情報機構此前由於未能提供足夠的目標情報而導致了失敗,他們此時更關心的是如何彌補這一缺陷。於是,德國空軍的情報機構自己展開了調研,其分析人員研究了蘇聯航空發動機、機體、合成橡膠、航空汽油和滾珠軸承的生產情況,還研究了蘇聯的交通運輸系統。他們給出的建議是,應打擊蘇聯的軍事航空工業,還要打擊蘇聯中型和重型坦克的生產。不過,由於兵力不夠,因此其提出的目標清單需要被砍掉一部分。最終,德國空軍的情報分析人員建議空襲位於高爾基市、烏法、喀山、古比雪夫和莫斯科的航空發動機工廠。在這些城市中,只有莫斯科和高爾基市位於德軍現有轟炸機基地的攻擊範圍內(此時已經到1943年年底了)。更有甚者,德國空軍的情報機構長期將他們自己提出的這份轟炸目標清單置於其他人提出的轟炸目標清單之上,他們希望德軍的遠程轟炸機最終能執行他們所指定的那些空襲。


藝術家筆下的古比雪夫航空發動機工廠

  與此同時,德國陸軍的數個機構也在尋求參與到對空襲目標的選定過程中,這其實是沒意義的,因為會導致無效的重複轟炸活動。德國陸軍許多情報機構給出的建議中,包含大量無用或是無關的信息,例如要轟炸的某座工廠的主管是不是猶太人。總的來看,德國陸軍對空軍戰略的橫插一腳讓本就飽受拖延之苦的「鐵錘計劃」的制定又拖了一陣子。

  到1943年11月初,科爾登上將手下主管作戰的參謀卡爾·科勒(Karl Koller)將軍分析了各方提出的建議。卡爾將軍承認,很多時間被白白浪費掉了,但他同時也認為,即使在最虛弱的狀態下,德國空軍依舊有能力對蘇聯的戰爭經濟發動一場癱瘓性空襲。德國空軍的作戰參謀們拒絕採納他們本軍種情報部門提出的建議,而是選擇莫斯科-上伏爾加地區11座主要的發電廠作為目標。這一選擇可能也受到了施佩爾的影響——施佩爾的聲望在1943年年底逐漸達到了頂峰,而且德國空軍的作戰參謀們也不屑於聽取來自他們本軍種情報部門的意見(此外空襲飛機發動機工業在現實中也是不可行的)。卡爾將軍的結論是,摧毀發電廠能有效地癱瘓蘇聯在該地區的軍火生產。德國空軍準備對每座電廠都出動一個轟炸機大隊(約下轄30架雙發轟炸機)進行攻擊。

東線戰場上的德軍轟炸兵力

  在將空襲計劃從紙面變成現實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頗為棘手的問題。即便戰爭已經進行到了這種「晚期階段」,德國空軍手頭上還是沒有一款性能令人滿意的四發轟炸機。戰前的原型機(如容克斯Ju 89和道尼爾Do 19,其更為人知的名字是「烏拉爾轟炸機」)已被證明超出了當時德國航空工業的能力,無法大規模量產。之後推出的亨克爾He 177則被證明是一款技術上的噩夢。直到1943年年底,德國空軍的轟炸機部隊還在使用大戰之初就使用的He 111和Ju 88轟炸機。稍微先進一點的道尼爾Do 217轟炸機也已投入使用,但僅僅裝備了一個大隊。Do 217轟炸機可以掛載「弗里茨X」(Fritz X)炸彈,這是那個年代的精確制飛彈藥。德軍準備用這種炸彈來轟炸烏格里奇和雷賓斯克水力發電廠的渦輪機。


「弗里茨X」炸彈,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空對面制導武器

  哪怕把此時德軍各條戰線上所有的轟炸機都湊到一起,其總數也不足1000架。雖然德國的飛機總產量在增加,但生產重點已轉移到用於本土防空的戰鬥機身上,這導致增加轟炸機的產量成了痴人說夢。更糟糕的是,在支援陸軍的戰鬥中,東線德軍的轟炸機兵力還在不斷地被消耗。

  在這一巨大的困難面前,東線德軍的轟炸機部隊大部分被集中到了第4航空軍手裡,直接置於魯道夫·邁斯特(Rudolf Meister)空軍上將的指揮之下。第4航空軍非常仔細地開展了夜間精確轟炸訓練,轟炸需出動領航機和目標照明技術,還需得到無線電導航的協助。科爾登上將堅持認為,空襲兵力需要被編組為一支獨立的戰略轟炸機力量,只向最高指揮層負責,這樣就不會受到東線戰場種種其他作戰壓力的困擾。

  讓「鐵錘計劃」難以開展的另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是,德國空軍的作戰規劃部門發現,僅用手頭上可用的部隊是無法完成任務的。對11座發電廠同時發起攻擊本身就是一次風險巨大的活動,除此之外,規劃者們還不斷抱怨,稱這場作戰大大超出了部隊的能力。作戰參謀們甚至命令德國空軍的情報部門開始研究一項名為「關於對蘇聯軍備工業進行空襲以作為戰略空中戰役基礎」的建議。這一建議似乎向人們表明,之前提出的空襲發電廠的計劃不僅僅是一項應急措施,而更像是一場針對蘇聯的長期戰略空中戰役的第一階段。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新產生的建議,如應該對這11座發電廠進行反覆的攻擊,這反映出德國方面已經認識到,徹底摧毀此類受到嚴密保護的目標是很困難的。

  其他提出的任務只會讓德國空軍的作戰力量變得更加分散。情報機構還列出了一份包含關鍵工業設施甚至個別小目標的清單,並認為轟炸這些目標是有利可圖的。相關的計劃提出,可派遣小股兵力(如尚未完全做好戰備的He 177遠程轟炸機),在容克斯Ju 290偵察機的協助下攻擊遙遠的烏拉爾地區的目標——那裡是蘇聯飛機發動機生產的核心地帶。最後,也是最有意義的是,德國空軍的情報機構起草了一項計劃,旨在癱瘓蘇聯境內的交通運輸網絡。很明顯,該計劃是受到了美軍第15航空隊在義大利境內開展的代號為「絞殺行動」(Operation Strangle)的空中遮斷戰役的啟發。


容克斯Ju 290偵察機

  無論如何,所有這些計劃都必須等到第4航空隊完成對其轟炸機部隊的訓練,這一直拖到1944年3月才結束。與此同時,蘇軍在東線戰場北部施加的壓力正迫使德國陸軍向新的「黑豹-沃坦」防線(即所謂的「東牆」)撤退,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削弱了預定的戰略轟炸作戰,因為德軍的撤退導致其無法再使用德諾和普斯科夫的空軍基地——從這兩處基地起飛,德軍飛機可以轟炸位置最偏東的3座發電廠(位於高爾基市)。來自各方的建議都堅持認為,對11座發電廠的空襲必須同時進行,以便造成完全的經濟癱瘓。現在,上述目標中非常重要的3個已經不在亨克爾轟炸機的航程範圍內了。

  雖然原本精心籌劃的攻擊計劃一下子被打亂,修改後的計劃卻遲遲沒有出現。德軍第6航空隊指揮官羅伯特·里特爾·馮·格萊姆(Robert Ritter von Greim)上將提出,可將計劃改為出動第4航空軍的全部兵力(約350架轟炸機),針對大莫斯科地區發動12至15輪大規模的恐怖轟炸。格萊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位王牌飛行員,後來成了位鐵桿納粹黨員,當戈林於1945年「擅離職守」之後,希特勒任命格萊姆為新一任德國空軍總司令。格萊姆相信,集中攻擊莫斯科地區的軍事和工業設施既可以給工業目標造成嚴重破壞,又會給莫斯科城區帶來不小的損失,後者可以削弱工業勞動人口的士氣,甚至有可能讓民眾不再相信史達林。

  馮·格萊姆這一非同尋常的提議太過於理想化了。最有可能的解釋是,他是在嘗試著以某種形式保住「鐵錘計劃」。德國空軍的情報部門也沿著同樣的思路走了下去。在仔細判斷了斯坦曼教授的計劃之後,他們在1944年2月21日得出結論說,對莫斯科-上伏爾加地區的電力供應發動一場系統性的突襲仍然是可能的。卡爾·科勒將軍在給提議的回覆中承認,儘管制定一項新的攻擊計劃是有必要的,但他並不認可格萊姆的「恐怖轟炸」提議。他爭辯說,這種行動看上去只能「讓俄國人的決心更堅定」。

其他目標

  幾乎是在轟炸電廠之戰夭折的同時,德國空軍的情報部門又提出了一套可進行空襲的目標體系——蘇聯的鐵路網。德軍針對鐵路開展空中遮斷作戰的邏輯與之前轟炸電廠時是一樣的:蘇聯脆弱、易受攻擊的鐵路系統(大部分是單線)很容易在空中打擊下崩潰。1944年4月,德國空軍情報機構的頭頭寫道:「針對俄國鐵路運輸體系的系統性空襲的目標,必須是徹底癱瘓敵人的運輸能力……(其將)給敵國的整個經濟生活造成巨大的困難。」


對蘇聯鐵路樞紐日梅林卡(Zhmerynka)轟炸過後的航拍照片

  於是,在德國空軍領導層放棄了對電廠的空襲之後,針對鐵路系統的戰役又開始了。這是一場為期4個月的空中行動,共針對蘇聯的鐵路中心發起了將近80次大規模夜間轟炸。德軍的這些行動收穫了巨大的戰術勝利,且自身損失輕微。這場戰役堪稱是德國空軍轟炸機部隊最後的攻勢作戰,也為納粹德國的宣傳機構提供了材料。一位戰地記者記錄了這類對軍事目標的空襲和盟軍對德國城市及平民的戰略轟炸對士氣的不同影響,他不幸地發現,德軍這一「最後的空中攻勢作戰」造成的戰略影響約等於零,因為他們手頭上可用的轟炸機兵力仍然太過孱弱,難以達成預期的目標,即癱瘓蘇聯的鐵路運輸網;而且很快,這類空襲被終止了,以便將兵力用於對抗蘇聯紅軍1944年發起的夏季攻勢。

  事後來看,德國人被蘇軍巧妙的欺騙行動(即所謂的「馬斯基洛夫卡」)誤導了,把他們的空中遮斷兵力集中到了北烏克蘭地區。1944年年初,蘇軍在普里皮亞季沼澤地區打出了一個向南的突出部,這讓德軍的情報機構相信,蘇軍的攻勢將從這裡發起。相反,蘇軍的打擊卻落在了白俄羅斯,也就是1944年6月22日發起的「巴格拉季昂行動」。在蘇軍勢不可擋的推進面前,德軍第4航空軍的前方基地一個接一個地丟掉了。

  儘管如此,德國空軍確實從打造戰略轟炸力量的過程中有所獲益,起碼在空襲波爾塔瓦時凸顯出了其益處:1944年春,美國陸軍航空隊開始針對納粹德國占領下的歐洲大陸上的目標展開了穿梭轟炸行動。B-17「飛行堡壘」轟炸機及為其護航的P-51「野馬」戰鬥機可以從英格蘭起飛,轟炸歐洲的目標,然後降落在蘇聯烏克蘭境內的空軍基地里。在美軍針對上西里西亞地區目標的一次空襲行動中,德軍的一架偵察機悄悄地尾隨著美軍機群,鎖定了蘇聯境內的一處機場。

  魯道夫·邁斯特上將麾下的轟炸機部隊原本計劃要在某天夜裡空襲蘇軍的鐵路運輸,此刻卻突然改了任務,他們被要求在1944年6月21日夜間空襲位於波爾塔瓦的穿梭轟炸基地。在這場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夜間精確轟炸行動中,德軍擔任領航任務的第4轟炸機聯隊(KG 4)用照明彈照亮了機場。兩個德軍轟炸機聯隊隨後跟進,將43架B-17轟炸機摧毀在了地面上,自身無一損失。這次空襲堪稱是納粹德國空軍針對美國陸軍航空隊最成功的一次打擊。波爾塔瓦之戰結束後,美軍的穿梭轟炸行動很快就停止了。


波爾塔瓦遭空襲之後,一名蘇聯哨兵正守衛著兩架B-17轟炸機的殘骸。在1944年6月22日德軍的轟炸行動中,共有43架B-17被徹底摧毀,另有26架受損

  饒是如此,德軍的機場仍在不斷落入蘇軍之手,再加上德軍在1944年夏季遇到的燃料危機,導致第4航空軍被解散。從此之後,德國空軍的獨立轟炸機力量便不復存在了。1945年初,又有人提議用「榭寄生」遠程組合戰機(由一架去掉駕駛艙的Ju 88無人轟炸機和固定在其上的有人駕駛戰鬥機組成,轟炸機駕駛艙內裝有3.8噸重的烈性炸藥)攻擊蘇聯境內的經濟目標,不過這一「鐵錘計劃」的最終版本早已被之前數個夭折的「鐵錘」證明是不會有任何結果的。


被盟軍繳獲的德軍「榭寄生」遠程組合戰機


最終分析

  德國空軍計劃發起的對蘇聯腹地的空中戰役可以與盟軍的戰略轟炸作戰進行一番比較。美國、英國和德國的空中力量鼓吹者們在這一信念上是一致的,即「戰略轟炸提供了不同於曠日持久的地面消耗戰的其他選項」。儘管德國空軍的軍官們對航空兵器這種威力的理解不亞於任何人,但他們也清楚地知道,德國從一開始面對的就是一場地面戰爭。相應地,他們在構建德軍的空戰理論時也把協同陸軍作戰的內容納入了考慮。當德軍深陷東線戰場的泥潭後,德國空軍高層轉而將遠程轟炸機力量作為打破這種僵局的手段。不過,雖然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們希望戰略轟炸可以將他們從這場正在迅速走向失敗的戰爭中拯救出來,但他們在戰略轟炸上押的賭注實在是太大了。諸如「讓敵人的戰爭經濟崩潰」或「終結有序的工業生產活動」一類的豪言壯語原本只能使戰前的英、美或義大利等國的空中力量狂熱分子感到鼓舞。

  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德國人對他們展開對蘇轟炸機攻勢的期望太過於樂觀。諷刺的是,到1943年年底,德國本土反倒成了德軍提出的戰略轟炸理論的活生生的「實驗室」:德國人自己的戰爭工業在英美的打擊下證明了,戰略轟炸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德國空軍專門為確定對蘇轟炸的目標而成立了委員會,成員包括軍方和民間機構人士。直到1944年年初,盟軍轟炸對德國工業的影響始終較為有限,而在這之後,在阿爾伯特·施佩爾的精明指導下,德國的戰時工業生產甚至在盟軍的轟炸戰役中出現了實質性的增長。這讓委員會的成員們很快就認識到,妄憑通過一次戰略空襲就讓蘇聯的工業生產癱瘓是種一廂情願的想法。德國空軍的那種狂妄或者說自負很大程度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他們認為,雖然看上去規模和產量巨大,但與德國經濟相比,蘇聯經濟是初級的、脆弱的,而且承受空襲的能力遠不如前者。


遭到盟軍轟炸的德國施韋因富特軸承工廠

  歸根結底,德國空軍相當一部分雄心勃勃的計劃都是1941年時那支打的是「比較完美的戰爭」的空軍的後遺症——時過境遷,德國空軍面對的早已不是戰爭剛爆發時的情況了。隨著其打擊兵力不斷被拆散用來為德國陸軍提供戰術支援,東線的戰役讓德國空軍身上的負擔越來越難以承受。對德國空軍指揮高層來說,重新讓德國空軍成為一支決定性力量的想法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於是他們始終堅持開展戰略空中戰役的願景,全然不顧事實早已證明這種努力是場徹頭徹尾的失敗的現實。

原文所附材料一:1943至1944年間德軍對蘇作戰的主力轟炸機型

  (1)亨克爾He 111:該機型是德國空軍轟炸機部隊的主力,在二戰期間德軍的各條戰線上都有服役,且從戰爭的第一天一直戰鬥到最後一天。這款雙發中型轟炸機原本要被用作1944年空襲蘇聯發電廠的主力機型。德軍第4航空軍中裝備He 111轟炸機的單位有第4轟炸機聯隊(KG 4,聯隊名稱為「韋弗將軍」——韋弗將軍是納粹德國空軍首任參謀長。該聯隊專門為執行領航任務而接受了訓練和改裝)、第27轟炸機聯隊、第53轟炸機聯隊和第55轟炸機聯隊。He 111H-16是德軍部隊中使用最廣泛的型號,最多可掛載2.5噸炸彈。其最大飛行速度為405千米/小時,裝備有1門20毫米口徑航炮和多達8挺7.9毫米和13毫米口徑機槍。


He 111轟炸機,德軍雙發轟炸機部隊的主力

  (2)容克斯Ju 88:該機型被廣泛認為是德國用途最廣泛的轟炸機,可扮演多種角色,包括夜間戰鬥機、俯衝轟炸機、水平轟炸機和遠程戰鬥機。德軍第4航空軍只有一支部隊(KG 3)裝備該機型。Ju 88A-4型飛機最大飛行速度為470千米/小時,最多可掛載2噸炸彈,其自衛武器多達6挺機槍。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里,Ju 88飛機扮演了一個特殊的角色:與有人駕駛戰鬥機組成「榭寄生」遠程組合戰機,即將一架Ju 88夜間戰鬥機裝上烈性炸藥戰鬥部,在機背上一架福克-沃爾夫Fw 190戰鬥機的控制下作為無人制導炸彈使用。最初,德軍曾有意用這種飛機攻擊蘇聯的發電廠目標,但這一作戰行動在1945年3月取消。(3)道尼爾Do 217:該機型是Do 17「飛行鉛筆」的深度改進型,為雙發轟炸機,最初於1941年出現。在德軍計劃用來空襲蘇聯軍事工業的三款中型轟炸機中,Do 217的性能是最好的。某些型號的Do 217最大飛行速度約為560千米/小時,且擁有強大的自衛火力。裝備Do 217K-2型飛機的第100轟炸機聯隊(KG 100)原本要發射「弗里茨X」炸彈,這是一種制導炸彈,戰鬥部重達2噸。德軍的計劃人員預期,這種特殊武器有50%的機率能落到目標上。


道尼爾Do 217轟炸機

  (4)亨克爾He 177:該機型是納粹德國空軍唯一一款真正的遠程重型轟炸機,研發該機型的初衷就是讓德國空軍擁有攻擊蘇聯縱深目標的能力。該機型具有極高的飛行速度(超過480千米/小時)和載彈量(某些型號達3.6噸以上)。He 177轟炸機的動力裝置為戴姆勒-奔馳610雙聯動耦合發動機,每兩台發動機帶動一具螺旋槳。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雖然從技術上講He 177飛機是一架四發轟炸機,但其外觀卻像架傳統的雙發轟炸機。這種發動機布置方式被證明是一個技術上的噩夢,發動機起火和故障層出不窮,再加上對He 177不切實際地要求其具備俯衝轟炸能力,最終從根本上搞垮了這樣一款原本非常有希望的設計。直到1944年年中,這款機型才做好了戰鬥準備。在對蘇聯境內的目標進行過有限幾次突襲後,這架飛機的生涯就因燃料短缺而終止了。希特勒曾稱He 177轟炸機「顯然是有史以來製造過的最糟糕的垃圾」。


He 177飛機,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唯一批量生產的重型轟炸機

原文所附材料二:參與制定了對蘇戰略轟炸計劃的主要人物

  (1)漢斯·耶順內克空軍一級上將。耶順內克上將在1939年2月至1943年8月間擔任納粹德國空軍總參謀長。作為一名精明能幹的參謀軍官,他親眼目睹了德國空軍成長壯大並發展成為一支有效的陸軍支援力量的過程。他常常因為忽視長期的技術和戰略規劃而遭到批評——他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可以短期見效的戰術領域。當盟軍發起針對德國的空中戰役後,耶順內克在希特勒和戈林面前逐漸失寵了。希、戈二人將耶順內克視為德國空軍在東線戰場、地中海戰區和德國本土上空保衛戰中失利的替罪羊。1943年8月,耶順內克無法承受日益增長的壓力,在德國空軍總部自殺身亡。

  (2)京特·科爾登空軍上將。耶順內克自殺身亡後,科爾登接替了他的位置,於1943年9月至1944年7月間擔任德國空軍總參謀長。科爾登是位能幹的作戰指揮官,他在巴爾幹和東線的戰事中執掌過主力航空軍和航空隊的指揮部。他對戰略轟炸抱有堅定的信念,是德國空軍中通過空襲癱瘓蘇聯經濟的最有力鼓吹者。他還做了很多工作以加強德國本土防空戰鬥機部隊的實力,以對抗盟軍的聯合轟炸戰役。科爾登的職業生涯在1944年7月20日戛然而止:在拉斯登堡(「狼穴」)開會期間,他就站在希特勒旁邊,施陶芬貝格上校為刺殺「元首」而安放的炸彈讓他受了致命傷,會議桌上炸飛的木片打進了他的腹部,他在醫院搶救5天之後死亡。

  (3)德國軍備及戰爭生產部長阿爾伯特·施佩爾。施佩爾曾擔任過希特勒的首席建築師,他於1942年2月被任命為第三帝國軍備部長。作為一位精明的組織者和手腕高超的政治玩家,施佩爾成功地讓德國的軍火生產在盟軍持續不斷的轟炸下獲得了極大的增長。施佩爾認為,德國空軍領導層對經濟戰一無所知,並認為德國空軍需要諮詢來自他的部門和工業生產夥伴的意見,以便正確地規劃轟炸目標。施佩爾還曾試圖說服希特勒開展戰略轟炸活動。在紐倫堡法庭上,施佩爾因為「戰爭罪」被判處二十年監禁,他在獄中完成了三卷本的回憶錄。施佩爾於1981年去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