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十大謎團

章覺覺 發佈 2020-02-20T01:21:05+00:00

不少人認為,莊子本身也存在矛盾和悖論。關於莊子,有十大謎團,我們一一探究。|內容據《逍遙遊莊子傳》;圖自網絡 |



不少人認為,莊子本身也存在矛盾和悖論。關於莊子,有十大謎團,我們一一探究。

一、為何眼睛最冷,而心腸最熱?

「眼冷心熱」,正是莊子知人論世、待人處世的一個基本特點。

宋朝朱熹就認為莊子的眼睛穿透力很強,事事看得開,可卻只說不做,不肯動手。

何故?與莊子的境地有關。

莊子活在熱騰騰、血淋林的人間世,苦悶地求索、絕望地掙扎;而他並不想一頭扎進去,便採取了不即不離、相對超脫的游世態度。

唯其如此,才能看到紅塵亂象,同時保持清醒的頭腦。

二、到底是有情,還是無情?

莊子說,人之所以有感情,是因為知識不夠,因此主張以理化情。而在聞一多看來,《莊子》中洋溢著「一個哀怨的『情』字。」

怎麼理解?只因這「情」不同。

對一般人心目中的七情六慾,莊子認為應該合理控制;

對摒棄了矯揉造作的、自在自然的情感,莊子認為可以有且應該有;

而對於生命的存在方式,就像他妻子故去,他「鼓盆而歌」,便是以理化情。

三、真的「順其自然」嗎?

莊子一面奉行「順人游世」,一面對政治態度堅決,豈非矛盾?

這裡涉及莊子的處世觀,核心在「保性全生」。

莊子之所以遠離政治旋渦,推辭高官之聘、辭去小吏之職,是為了避險,為被動的不得已。

而「不將不迎」、行為委順,則是他主動的選擇,意在安時處順,擺脫困累。



四、為何有「儒家」的痕跡?

魏王曾問莊子「何先生之憊邪?」 引發莊子「士有道德不能行」「非遭時也」…一番生不逢時的議論。

如果是道家,則行與不行全在自己,為何有此感嘆?

後世有三種觀點:

一說莊子由儒入道,還有某些儒家的痕跡;一說,可能是莊子個別弟子所闡述;一說,莊子只是棄仕而不是棄世,因而救世之心未泯。

五、保持自己,還是忘記自己?

莊子提出「順人不失己」、「不以物害己」,反對「喪己於物」,又在多處提出「忘己」、「大同而無己」、「虛己而游世」。

這是否矛盾?還要從「己」的意義上說。

在莊子筆下,「吾」是破除我執、與道合一的自己;「我」是與自然真我背離的自己。

不失去自己,是要擁有自己的內在人格世界;忘記自己,是一種萬物大同、忘卻自我的精神境界。

六、一面說死生有命,一面強調養生?

莊子一方面說「死生,命也」,人不能干預,認為古代真人對生死都是自由來去的。另一方面,他又特別注意、反覆強調保身、全生、盡年。

是否對立?和認知的境界有關。

在莊子看來,生命要追求自然,而自然,便是不因外在戕害而中斷,這樣也才能「知之盛」。

但他同時認為,生與死是同一的,不過是一種形態向另一種形態的轉化,最終同歸於「道」。

明了生死的本質,與珍惜生命的存在,並不矛盾。



七、「道」可言,還是不可言?

莊子一方面懷疑甚至否定語言表達的有效性,說是「道不可言,言而非也」,任何具體言說,都會使「道」受到損害或遮蔽。另一方面,在《莊子》一書中,「道」出現了353次。

有人這樣為莊子「辯解」:《莊子》一書用的多是寓言、卮言,屬於詩性語言,已經超越了普通語言的邏輯根性和工具本性。

這並沒什麼可辯的,任何人要表達思想,都不能不藉助語言,但也不能因此否定語言在表達思想方面,的確是有欠缺的。

八、認為辯論沒必要,卻屢屢辯論?

莊子認為「辯無勝」,辯論沒有必要,因為世界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切割,沒有「正」,何必要爭一個「正」?

這一點,無解。

莊子和惠子之間,無時無地不在辯論與爭執,應該說,莊子只針對他人,而獨「遺漏」了自己。

所以不少人認為:「莊子本身也存在矛盾和悖論」。

九、無心藝術,為何歸於藝術?

莊子對文學藝術是鄙薄的,無心為文,只想論道。然而他的文章上啟諸子、下開百代,成為文苑奇葩。

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

莊子以文學寫哲學、以詩入思、以藝進道,正是由於他的「法天貴真」、「自然流露」,才能在不期然之間,獲得文學藝術上的極高成就。



十、莊子是前古典,還是後現代?

一方面,老子崇尚上古「至德之世」,質疑知識、科技,嚮往文明社會之前敦厚質樸的自然狀態。

然而,他的虛無主義、神秘色彩;他強烈的批判精神、反常規的哲學立場;他反對權利對人的壓抑和扭曲……又與後來西方後現代哲學不謀而合。

或許,正是這些矛盾,成就了一個身處紅塵、力求超脫的鮮活的莊子。

|內容據《逍遙遊 莊子傳》;圖自網絡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