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是如何承繼貞觀、武周之治,並在此基礎上創立開元盛世的?

明浩說史 發佈 2020-01-25T04:16:35+00:00

前言公元710年,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誅殺了意圖把控朝政進而稱帝自立的韋後勢力集團。不但使唐帝國的頹勢得到了扭轉,還在貞觀之治、武周之治的基礎上開創了一片新的盛世,即開元盛世。

前言

公元710年,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誅殺了意圖把控朝政進而稱帝自立的韋後勢力集團。唐睿宗李旦也因此得以復辟,成為唐帝國的實際統治者。兩年後,唐睿宗禪位於太子李隆基,玄宗一朝也自此開始。

唐玄宗繼位後便重用姚崇等賢臣,並對當時的政治、軍事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不但使唐帝國的頹勢得到了扭轉,還在貞觀之治、武周之治的基礎上開創了一片新的盛世,即開元盛世。但是,唐玄宗的一些改革舉措也對帝國產生了反噬的效果。

由於中央朝廷將權力過度下放,導致地方節度使的勢力快速膨脹,從而形成了"外強內弱"的局面。雖然設立節度使可以有效提高帝國邊境的防備力量,但也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


整頓吏治、減裁冗官

姚崇本為武周一朝的宰相,由於其一直不肯向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低頭,故而遭到二人的中傷,被武則天驅逐出京師。隨著張氏兄弟的種種行徑愈發惡劣,李氏親貴和朝中大臣逐漸聯合起來意圖掀起一場軍事政變。在政變前夕,姚崇剛好返回京師,也站在群臣一方共同參與了神龍政變。

唐中宗復辟後,雖然封姚崇為梁縣侯,但並未重用他。直到唐玄宗繼位後才將其重新召回京師委以重任。(唐睿宗一朝時姚崇因得罪太平公主再次被驅逐出京)唐玄宗深知姚崇之才,令其提出新朝的改革方案。對此,《姚崇:三起三落的宰相》中曾經提到:

一、治國理政應以仁愛寬恕為本,不以嚴刑峻法威懾臣下;

二、在三數十年內,不再追求邊功;

三、法律面前不論親疏,冒犯憲綱者應予法治;

四、禁止宦官干預朝政;

五、除租庸賦稅以外,杜絕一切苛捐雜稅;

六、皇親國戚不擔任御史台和三省中樞等中央要職,罷免斜封、待闕、員外等官;

七、君主對大臣應待之以禮;

八、鼓勵直言進諫者,臣子可以犯顏直諫,不以此隨意處罰;

九、杜絕營造佛寺道觀;

十、接受外戚干政的教訓,禁止外戚執政。

難得的是,唐玄宗完全接受了姚崇提出的這十項方案。在隨後的時日裡,唐玄宗也一直以這十項方案為新朝改革的總綱領,為後來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這一時期唐朝政治的特點在於統治者頻繁更換宰相,會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需要來選拔各類人才擔當宰相一職。這樣的好處在於可以令帝國的行政系統一直充滿活力,也便於統治者聽取各種不同的意見。同時,頻繁換相也可避免朝臣身居高位過久,從而形成一股新的勢力與皇權相抗。

武周一朝時曾為了選拔人才放開了科舉選拔的人數,這樣雖然有利於增加人才儲備,但選拔出來的官員的平均素質卻較低,而且產生了許多冗官。基於此現狀,唐玄宗納張九齡之諫言,裁減每年科舉選拔的人才數量,以此提高新官員的質量。同時還將諸多京官外派到地方,經過充分歷練後再回到京師任職,從而提升了京官整體的素質。

自公元715年開始,唐玄宗對官員的升遷和任命開始嚴加把控,不允許出現破格提升的情況。凡是進入升遷候補名單的官員,都要經過吏部的嚴格考察,隨後才可任命新職。並且開始清除行政系統中的冗官,以此簡化行政機關。此舉不但使行政效率得到了極大提升,還為國家財政節約了大量的官員俸祿支出。

改革兵制、強化地方軍事力量

在武則天一朝時,府兵制就已經開始逐漸瓦解,這對唐帝國軍事力量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府兵制之所以被破壞,主要是源自於均田制遭到了破壞。唐朝初年時,統治者曾經對前代均田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早在北魏時期,均田制就已經開始推行。

北魏朝廷曾經規定,只要農民開墾了荒地,那麼農民即可直接獲得這片土地的使用權(露田)。但當農民因各種原因離世後,官府則會將露田收回國有。然而唐代的均田制卻允許百姓自由買賣露田,這便加速了土地兼并,使得這種現象在唐初期就已經較為嚴重。

隨著均田制被破壞,百姓也逐漸失去了賴以生計的根本,只好依附於世家大族、豪強和寺院。這樣便使兵源的數量也開始減少,府兵制也因此走向衰敗。《新唐書·百官志》中曾經記載:

"天下之人,流散非一,或違背軍鎮,或因緣逐糧,苟免歲時,偷避徭役。"

然而均田制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得到修復,遏制土地兼并現象也需要漫長的治理過程,但提升軍隊的數量和戰鬥力卻迫在眉睫。公元723年,張說向唐玄宗提出將原先的徵兵制變更為募兵制,並由朝廷負責提供士兵的裝備、衣食、酬勞,由募兵制而來的士兵也可免除徭役。募兵制一經推行就獲得了不錯的效果,光是關內一帶就招募了十二萬新軍,軍隊數量不足的情況一去不復返。

為強化地方軍事實力,以對抗邊關少數民族的侵襲,唐玄宗設立了十大節度使鎮守邊疆。節度使一職雖然為唐玄宗首創,但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類似於節度使一職的官員,即都督。起初都督一職並沒有太大權力,是在經過逐漸的發展後才成為地方的最高軍事長官。隨著時間的推移,都督也獲得了掌管地方民政的權力。自此,都督成為地方集軍權政權最高的軍事行政長官。

而節度使從一開始就是掌管地方軍政大權的最高長官,在面對少數民族侵襲時可以儘快做出反應。但由於節度使手中的權力過重,很容易造成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的情況,安史之亂之所以會爆發就是因為朝廷下放給節度使的權力過大所導致的。

打壓佛教、遏制土地兼并

唐朝初期的風氣較為開放,對於各種各樣的文化也都能包容,故儒釋道皆在唐帝國內有著一席之地。統治者也不對某一宗教進行過多的限制,沒有罷黜其他兩家而獨尊一家。但唐朝初年的統治者更加喜愛道教,故而佛教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武則天攝政之時,曾經為彰顯個人功績大興佛像。公元672年,武則天出資在如今洛陽龍門山奉先寺建造了盧舍那大佛。這尊佛像高十七米有餘,光是頭部就高達四米,十分雄偉壯觀。據說該尊佛像便是按照武則天的樣貌修建的,其意也一目了然。

在武則天正式稱帝後,新佛像的數量更是有增無減,唐帝國內部出現了信奉佛教的大浪潮。出現這種局面也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著很大的關係。《淺析佛教在武則天掌權時期勃興的原因》中指出:

"當時不但普通人試圖通過信仰佛教來獲得庇佑,而且士人階層也出於現實功利主義需求或者是精神超越性需求而信仰佛教。而在科學技術缺失的情況下很容易讓人們形成對神秘力量的崇拜,因為對於未來的不可預知,於是轉而通過信奉佛法來試圖掌控個人命運,積攢福德,以求趨利避害、遇難呈祥,這些都是一般的消災析福心理。"

這種情況直接導致諸多百姓選擇出家為僧,一個龐大的宗教集團也逐漸形成。隨著該集團的規模逐漸擴大,為了養活更多的僧人,故而也加入了土地兼并的運動。如此,便再次加速了唐帝國境內土地兼并的趨勢。許多百姓為逃避嚴苛的稅收,只好選擇依附於寺廟,如此便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勞動力日益減少,而僧侶的數量卻在日益增多。

至唐玄宗一朝時,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勞動力的減少意味著徭役的數量不足,稅收也因此下降。如果再不加以治理,恐怕國家將面臨著亡國的危機。

公元714年,唐玄宗正式對佛教勢力集團下手,強迫帝國境內各寺院的僧人還俗。在朝廷強大的壓力之下,寺院不得不遣返大多數僧人,約有一萬兩千名僧人在這一時期被勒令還俗。同時,唐玄宗禁止帝國境內再興建新的寺廟與佛像,就連經書也被禁止抄寫和傳遞。

武則天一朝時還曾經出現僧人入世擔任高級官員的現象。唐玄宗為徹底將僧人從行政系統中清除出去,於是嚴禁官員與僧侶之間有著任何往來。唐玄宗此舉算得上是一次小規模"滅佛"運動,但相較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進行的滅佛運動來看已經十分仁慈,對社會的影響也降到了最低。這次"滅佛"運動中並沒有出現流血事件,不但穩固了社會秩序,還加速了開元盛世的到來。

在"滅佛"運動進行的同時,唐玄宗還對土地兼并現象進行了整頓。在公元712年至公元725年期間,朝廷對全國的土地進行了重新丈量和登記。在清查佛教寺院隱匿的土地的同時,還對社會上的世家大族和豪強所隱匿的土地進行了調查。唐玄宗曾下令,一旦查出隱匿的土地,當即沒收並收歸國有。對於依附於寺院和大族豪強們的百姓則採取恢復戶籍的方式重新登記造冊,以方便未來徵發徭役和收取賦稅。如此,唐帝國的經濟問題和宗教問題得到了解決,朝廷每年的稅收也因此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


結語

雖然唐帝國在經歷過貞觀之治和武周之治後逐漸走向繁榮,但政治、社會等方面也都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均田制、府兵制的瓦解;官員素質較低,行政效率低下;土地兼并嚴重導致勞動力數量大幅減少;過度崇尚佛教導致帝國內部的財富被大量消耗等等。這些足以將唐帝國拉入深淵。唐代以前,諸多封建王朝就是因為無法解決土地兼并問題才遭遇了亡國危機,最終被歷史所淘汰。

唐玄宗知人善任、重用賢臣,並且能夠清晰的認識到帝國內部出現的問題和矛盾,並及時加以修補和解決。總的來說,玄宗一朝的良政還是多於弊政的。雖然節度使的出現引發了玄宗朝後期的安史之亂,但在節度使設立初期,確實強化了國家邊關重地的安全。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玄宗一朝終於迎來了唐帝國建立以來的第一個盛世,即開元盛世。



參考文獻

1.《姚崇:三起三落的宰相》

2.《新唐書·百官志》

3.《淺析佛教在武則天掌權時期勃興的原因》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