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辛帶著《奪冠》勇闖賀歲檔,你的淚腺準備好了嗎?

娛樂圈叨叨客 發佈 2020-01-25T05:41:28+00:00

即將在大年初一上映的《奪冠》得到了很多網友的期待。主演鞏俐、導演陳可辛,看到這樣的兩個名字,不少觀眾都紛紛表示這部電影基本上算是穩了。

即將在大年初一上映的《奪冠》得到了很多網友的期待。主演鞏俐、導演陳可辛,看到這樣的兩個名字,不少觀眾都紛紛表示這部電影基本上算是穩了。

大多數的觀眾都會因為這兩個名字走進電影院觀影。鞏俐的名氣不用多說,她是中國少有走上國際的大熒幕演員,高質量的作品,也讓她成為了口碑電影的保障。而對於很多不關注導演的人來說,陳可辛這個名字卻是陌生的。但是他在業界的知名度,絕對不亞於任何人。

有人評價他是感動製作機,是香港導演中在內地發展最好的導演之一,是為香港電影走出一條路的人。所以看到陳可辛的名字出現在電影上,就相當於給觀眾吃了一顆定心丸。

一個最愛哭的導演

電影人有一個特質,就是必須經常在角色中穿梭。不斷地投入,不斷地抽離,這對於演員來說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是導演更多的在扮演旁觀的角色。

這種感覺就像是看完了一部電影和小說,即便是已經看到了最美好的結局。但是還是會有一些惋惜和不舍的感覺,再也看不到主人公未來的生活,看不到關於他的新故事,就是這份情緒的來源。

所以說,電影人經常會被自己感動到,過於入戲出不來的演員也不在少數。但是對於相對於理智一些的導演來說,這樣的情況還是要好很多。

不過一定要評價陳可辛導演身上的一個特質的話,那必然有一條是感性。他一直都是一個非常愛哭的導演。

因為從事導演這份工作,所以他其實和很多導演都在互動、交集。曾經在微博上他就在蘇有朋的電影《左耳》上映之時,轉發表達了自己對於這部電影的感覺。

當時的蘇有朋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新人導演,這部電影的最後的效果也並不是很理想。甚至有很多網友表示,電影過於文藝導致失去了原著的撕裂感

不過觀眾不認同的電影並不一定是差的作品,在陳可辛的評價中他幾次為電影哽咽。在他看來,蘇有朋的工匠精神極具魅力,細節的打磨讓他感動不已。而他看到的這些細節,正是觀眾觀影時很容易忽略的地方。

因為看得到糅雜在電影中的每個細節,看得到演員為角色打磨的角角落落,所以陳可辛的眼淚經常會在眼裡打轉。

在捧曾志偉做男主的時候,陳可辛也經常在合作的過程中落淚。即便這一段的效果他早就已經了如指掌,但是看到曾志偉深情的演繹之後,他還是會忍不住落淚。

情感細膩、極致感性,這是陳可辛導演能夠成為所謂感動製作機的原因。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細節,還有能將細節合理放大的本事,他的電影不敢動才怪。

讓觀眾甘願掏錢的導演和監製

很多人覺得陳可辛的電影其實很會抓住熱點,現實題材和觀眾更加好奇的邊緣題材是他作品中占比比較多的電影類型。有人評價他是一位打著現實題材的擦邊球,用藝術性綁架觀眾的商業演員。

但是即便事實確實如此,觀眾卻甘願掏錢捧場。

回看陳可辛參與導演或監製的作品:《少年的你》、《中國合伙人》、《七月與安生》、《親愛的》,這些電影全是觀眾熟悉的電影,也同樣都是觀眾認可的電影。

今年的《少年的你》讓易烊千璽名正言順的有了演員的身份,也讓校園暴力的話題再次升級為網友熱點討論的話題。而這部電影的票房成績也是相當可觀,看到陳可辛是這部電影的監製時,更多的網友都明白了,這部電影為什麼會讓那麼多的觀眾用眼淚感嘆主角的生活和命運

《少年的你》是校園暴力的宣洩口,《中國合伙人》燃起了中國人的榮譽感、《七月與安生》講述年輕人關注的情感糾葛、《親愛的》利用母性講述拐賣兒童的社會題材。

中國人愛看什麼,陳可辛導演就拍什麼,他是一個相當理解觀眾的商人。

但是即便是這樣又能怎樣,他看得到電影的商業性,但是其中的藝術性也絕不打折。即便比起馮導、張導,他的藝術性還有些局限。但是在國產商業電影的領域,陳可辛導演的作品完全就是一騎絕塵的將大多數國產電影甩在了後面。

商業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細膩和厚重的呈現方式,讓陳可辛成為了一位打著藝術的旗號做商業,但是卻讓觀眾心甘情願接受的一位導演。至於他到底是不是為了錢,還是為了藝術已經不重要了,觀眾在乎的不是他創作電影的初衷,而是他電影最終呈現出的魅力。

出入意料的選角,無比精彩的效果

有著影帝、影后製造機之稱的陳可辛在自己的電影中,確實捧紅了不少人。直接送他們去成為影帝、影后,在陳可辛的導演之路上已經不罕見了。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這樣的陳可辛也因此成為演員上杆子想要合作的導演。

但是陳可辛挑演員的標準,其實讓人很難摸透。

和曾志偉合作,讓一個外形並不出彩的男人,在熒幕上成為一位深情的男人。他挖掘出曾志偉更讓人亮眼的一面,也給了他站在影帝位置上的機會。此時的陳可辛好像是一位不在意外形,更注重反差的導演。

但是他也選擇了黎明、易烊千璽,在《甜蜜蜜》、《少年的你》之前,沒有人將黎明和易烊千璽看成是不需要外形上位的藝人。但是陳可辛就是把他們打造成了在熒幕上只用演技吸引觀眾的演員。

選擇趙薇拍攝《親愛的》之前,觀眾眼裡的趙薇身上始終都帶著小燕子的濾鏡,而現實題材和趙薇身上的氣質也完全不搭。但是當趙薇在熒幕上成為一位母親時,我們才看到了她的對於角色的塑造不止小燕子。

同樣,在拍攝《中國合伙人》的時候,黃曉明身上的油膩感已經成為圈裡知名的特點了。而《中國合伙人》中的黃曉明,卻硬生生被陳可辛拉回正軌。雖然說後來的黃曉明又一點點的走回去了,但是卻證明了陳可辛絕對是一個能讓演員調整狀態的實力導演。

比起那些在劇場挑刺演員妝發,卻完全不懂演戲的導演來說,陳可辛這樣的導演才算是一個合格的導演。這樣的導演每多一個,影視行業的爛片就能再少一部。

沒有香港情節的香港電影人

王晶說香港電影的落幕,是因為粗製濫造的電影太多了,拉低了香港電影的整體水平。他覺得觀眾對於電影的需求太低俗,迎合市場的導演太多。

但是事實上,觀眾對於電影的要求已經和從前香港電影能提供給觀眾的驚喜不同。那些浮誇的金錢夢、美女夢,早就成為觀眾不屑去看的內容。

時代發展,生活水平提高,人們感到滿足。想要靠著意淫走向成功人生的觀眾越來越少,香港電影的老舊體系自然就不受歡迎了。

但是可惜的是,還有很多的香港電影人,依舊抱著自己的香港情節,不願意走出那個曾經讓香港電影達到巔峰的體系。

而陳可辛則是一個十足的沒有香港情節的電影人,在他的電影中看不到香港風格的影子,多的是大陸電影的厚重。

融入每一座城市,或許就是陳可辛電影與眾多導演作品不同的地方。比如趙薇主演的電影《親愛的》,就是一部看不到任何香港風格的電影。昏暗又嚴肅的畫風給人更多的體驗是真情實感的傳達,而不是營造電影氣氛的虛情假意。

與其說陳可辛是一位香港導演,倒不如說他是一位遊子。他的電影中有和韓國、泰國拍攝的,也有在大陸和香港拍攝的。但是不論他拍什麼,你看得到只有故事背景上的地方色彩。

他這個在香港長大的導演,有著能融入每座城市的魅力,就好像他真的是一個旅遊四方的體驗者,他來自於每座城市。

低產卻高質,最會講故事的導演

如今的陳可辛已經57歲了,他開始成為導演大概是27歲的事情。在這三十年的時間裡,他拍攝過的電影少的可憐。對比其他導演,這三十幾部的作品就像是一些導演一生作品的鳳毛麟角

但是不多的電影數量,卻隨便撿起一部,就是能拿到金馬、金雞、金像獎上遛一遛。即便是拿不到什麼獎項,也絕對是能夠提名,並且角逐相當激烈的好作品。

前一段時間,陳可辛拍攝的短片《三分鐘》,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這一部登上熱搜的短片作品,讓不少人懷疑自己手裡的手機和陳可辛導演手上的手機是不是有什麼區別。

有人質疑,不過是用無數昂貴的外掛來做的噱頭,有人說這部三分鐘影片對於設備的投入,可能已經是上萬倍的手機像素。而用各種設備彌補手機拍攝不足,拍出大片的既視感好像已經是觀眾們心照不宣的秘密。

可是這些設備給一般的導演能拍出來嗎?不一定。就好像給你再好的筆墨,你也寫不出王羲之的字。給你再多的錢,你也只是一個花錢的人而不是創造利益的人。

道理很簡單,但是大多人不明白。

陳可辛成功的原因從來不是因為資源,而是因為他會講故事。

因為他會講故事,所以他有很多的資源可以利用。陳可辛創造的是一個絕世大美女,只是資源給了美人華麗的服裝。而眾所周知,美人就算是披著麻袋也是美人。

他的低產給他足夠的時間讓電影在成品之前,先經過千錘百鍊。而他投入一部電影,同樣也承擔著一兩年的心血因為上映前一天的運氣而徹底毀掉的危險。但是這又如何呢?如今的陳可辛即便是拿出最不如意的作品,也能讓一眾高產卻低質的導演閉嘴。

這是身為導演的陳可辛,百里挑一的原因,也是陳可辛在業界有著盛名和口碑的原因。

當然也有人表示,和陳可辛電影《奪冠》同時上映的《囧媽》和《唐探三》都是相當有力的競爭對手。想從這幾部電影中脫穎而出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但是在小編看來,《奪冠》雖然不符合大年初一的喜慶氣氛,可依然有著自己的優勢。

而這部電影,其實和十一期間的電影一樣,對中國觀眾來說,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從預告片里可以看出,這部電影依舊是陳可辛導演的風格。比較暗色調的畫面以及各種對於細節的雕刻,都讓電影的細膩感更為精緻。而這樣的風格也確定,無論《奪冠》是否能得到票房,都會是一部相當優秀的電影作品。雖然不排除當年《泰囧》碾壓《1942》的可能,但是這部電影的效果依舊是值得期待的。

作為導演的陳可辛,一直都有著對電影創作的原則,《奪冠》同樣也不例外。而至於電影對於細節的刻畫、故事的情節交代,也一樣會給人厚重的既視感,絕不會讓大家失望。這是多年來陳可辛積攢下的口碑給觀眾帶來的信任和保障,也是一直以來陳可辛導演對於作品的基本要求。

看哭觀眾始終不是陳可辛作為導演的目的,讓觀眾看到平日裡看不到的電影細節,才是陳可辛一貫的風格。所以對於這部電影有興趣的觀眾一定要自備紙巾,因為陳可辛的電影最會用細節試探觀眾情緒的極限。

在他電影中的每個漫長的鋪墊,都會讓觀眾最終在一個小小的細節上崩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