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990 5G和驍龍865的背後:手機晶片行業的大爭之世

且聽phone吟 發佈 2020-03-01T01:42:17+00:00

2006年,Intel推出的Core2處理器就運用65nm製程工藝打造,帶來了更強的功耗與更少的功耗,使同時代AMD的Athlon 64 X2瞬間不"香"了。此後,Intel更是憑藉製程工藝的快速升級,進一步塑造了其高性能旗艦的形象。時至今日,依舊有不少小白選擇電腦時會指定Int

自小米10系列成為國內"首發"驍龍865的機型後,有關「驍龍865與麒麟990 5G到底孰優孰劣」的爭論便一直沒有停歇,就連紅米和榮耀兩家高管也爭論不休。

其中,既有@榮耀老熊的"麒麟990 5G領先友商一年半"的言論,又有@盧偉冰"老王家豬肉不好吃"的"諷刺"。

但兩款晶片的競爭遠不是表面產品力的對比這麼簡單,背後更代表了兩家企業在晶片領域的布局。眾所周知,晶片行業的競爭除了技術的創新外,資金與戰略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小編從晶片行業的競爭來看:海思麒麟與高通驍龍的競爭,到底是怎樣的市場格局。

一、回顧歷史:晶片之爭,需要什麼?

對比兩家手機晶片之前,咱們不妨從歷史中找尋相關案例進行分析,畢竟"以史為鑑、可知興替"。而在晶片領域,除了手機晶片爭奪戰之外,最引人關注的無非便是AMD與Intel的競爭。

兩大晶片巨頭的競爭始於1985年:當年,Intel意識到AMD將對自己產生威脅後,選擇終止與AMD的合作,獨自發布更加領先的386晶片(32位)。要知道,當時Intel與AMD合作生產286晶片還是16位處理器,這一招直接使缺乏資金與技術的AMD陷入被動,不得不開始長達十幾年的仿造追隨之路。

到了1997年,Intel憑藉CPU強勁性能與深厚的研發能力,不再採用開放的Socket接口,轉而採用自創的Slot接口,直接斷了AMD等追隨者的路。好在,AMD推出了高頻的K6晶片,憑藉更強的性能與Socket接口更好的適應性扳回一城,開始領先Intel。此後,兩家一直處在交替領先當中,2004年到2006年,AMD對Intel形成了領先的優勢。

2005年,Intel制定了其"鐘擺計劃",也就是Tick-Tock策略——代表著Intel每兩年將會升級一代工藝製程。2006年,Intel推出的Core 2處理器就運用65nm製程工藝打造,帶來了更強的功耗與更少的功耗,使同時代AMD的Athlon 64 X2瞬間不"香"了。

此後,Intel更是憑藉製程工藝的快速升級,進一步塑造了其高性能旗艦的形象。時至今日,依舊有不少小白選擇電腦時會指定Intel處理器,可見Intel在塑造品牌高端形象上的成功。

製程與性能雙雙被Intel超過後,AMD選擇了差異化的發展路線。2006年,AMD收購了顯卡巨頭ATI。通過ATI的顯卡產品補貼CPU研發,最終撐過了AMD發展最艱難的日子。同時,AMD也利用收購ATI帶來的平台整合能力,打造出了AMD獨有的APU,在市場上大放異彩。

Intel這邊,由於AMD的CPU落後Intel不少,缺乏競爭壓力;而且Intel還擁有自己的晶圓加工廠,每代光刻機的更換都要消耗巨資。因此,Intel選擇在14nm這個節點放緩了推進位程工藝的進步。

這一放緩不要緊,AMD這邊卻乘著手機晶片製程工藝進步的東風,一步步完成了對Intel對追趕與超越。最終才有了我們現在說的「AMD,YES」。

回顧電腦晶片領域兩家廠家相互領先的歷史,我們能總結出三條成功的經驗:1、晶片行業需要巨額資金投入與研發人員努力。2、戰略布局,對晶片的布局至關重要。3、無論是Intel改換接口,還是AMD發布APU,最核心的理念就是打造差異化產品。

藉由這三條,我們再來看華為海思與高通驍龍在手機晶片領域的競爭。

二、海思麒麟VS高通驍龍

麒麟晶片的問世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第一代K3晶片問世後,甚至華為自己都沒有採用。而大家所熟知的"火麒麟"K3V2,更是讓華為P6翻了車。

但華為沒有就此放棄開發手機晶片,而是不斷投入資金研發,甚至用其他晶片的利潤填補手機晶片研發的資金空缺。最終在麒麟925這代,由於出色的功耗管理與"隔壁"驍龍801火龍翻車,使華為Mate7成為一代經典之作。

之後的麒麟960,是麒麟晶片的CPU性能首次標齊同代驍龍旗艦。麒麟980更在CPU、GPU方面均超過同代驍龍旗艦。自此,形成麒麟與驍龍分別領先半年的格局。

這背後是華為每年百億級的研發投入,僅是2018年,華為就投入研發經費113億歐元。可見麒麟晶片的成功,的確是用"錢"燒出來的。

而作為晶片行業的"老大哥",高通開發晶片也同樣涉獵廣泛。在2019年全球十大IC設計公司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它的美國"老鄉"博通公司。但在研發投入方面,高通2018年的研發投入已落後於華為。如果高通不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那麼其被華為完全超過的可能性將進一步提高。

研發戰略方面,華為抓住5G洗牌的機會,大力發展5G技術。在5G專利方面,華為以3147件排名第一,領先高通近2000件。同時,華為還針對5G萬物互聯的應用場景,提出了"1+8+N"戰略。

圍繞這一戰略,華為以手機為核心,通過路由器等產品,實現手機與平板、電腦、手錶等八種設備的互聯。這一切都要依靠華為自研的晶片,才能打造出自己的生態。

相信了解海思的網友都了解,海思並不僅限於開發手機晶片。作為華為百分百全資控股的子公司,海思研發的晶片包括:路由器晶片、基帶晶片、安防晶片、AI晶片等產品。

就像蘋果手機端的A系列處理器與AirPods的H1晶片一樣,通過晶片級的互聯,打造完整的閉環生態。

高通只是晶片提供方,無法參與廠家產品生態的建設。同時,各個廠家在依靠高通提供的晶片打造產品生態時,也因沒有獨占優勢,導致自身生態影響力減弱。長此以往,將導致惡性循環,使得高通和下游廠家與華為蘋果的差距將越拉越大。

第三點就是打造差異化賣點。在塑造差異化方面,華為在2017年發布麒麟970時就率先繼承了NPU,開啟了手機AI計算的時代。此後,雖然各家廠商也紛紛跟進NPU技術,但華為憑藉其AI領域的技術優勢,仍然能保持足夠的領先優勢。

但高通除了每年升級CPU、GPU外,對AI計算等新技術的跟進緩慢。直到驍龍865,高通依然沒有為其配置獨立NPU,仍然採用DSP與其他部件聯合計算。並且,驍龍處理器的優勢也在減弱,就連此前強勢的GPU方面也已被同代麒麟晶片追平。

在2020年上半年的手機市場中,華為可以用降價策略避開驍龍865的鋒芒,通過下半年新款麒麟1020晶片,對驍龍處理器形成反超。

總結

如果僅簡單對比麒麟990 5G與驍龍865:兩款產品各有優劣。為了方便大家直觀地了解這兩款晶片,小編特意給大家總結出了下圖:

從圖中可以看到:麒麟990 5G優勢在基帶、製程工藝,雖然CPU巔峰性能和GPU處理能力不如865,但勝在省電,且和自家系統協調性高。而高通驍龍865則在CPU、GPU這傳統優勢方面繼續領先,但7nm能不能壓住A77和外掛X55,則對搭載此晶片的手機廠商們提出散熱方面的挑戰。

但從整個手機晶片的發展來看:正是海思不斷的追趕,才讓曾經連滾帶爬、內部人都嫌棄的麒麟處理器,有了和頂級驍龍處理器一戰的實力。現如今的高通,卻有些像Intel,因自身領先優勢巨大,放鬆了技術更新的腳步,給海思留出了彎道超車的可能。

隨著5G時代的到來,我們或將見證海思全面超過高通的那一刻。到那時,就該真的大喊一句:HiSilicon,Yes!

(文/凌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