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緣》:從張愛玲筆下的愛情,我看懂了中國婚姻的4個真相

懷左同學 發佈 2020-01-10T23:31:51+00:00

文/竹英來源/懷左同學他和曼楨認識,已經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來倒已經有十四年了——真嚇人一跳!馬上使他連帶地覺得自己老了很多。日子過得真快,尤其對於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顧間的事。可是對於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文/竹英

來源/懷左同學

他和曼楨認識,已經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來倒已經有十四年了——真嚇人一跳!馬上使他連帶地覺得自己老了很多。日子過得真快,尤其對於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顧間的事。可是對於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楨從認識到分手,不過幾年的功夫,這幾年裡面卻經過這麼許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樂都經歷到了。
——《半生緣》

這是《半生緣》的第一段,翻開書的第一頁便有一種滄桑感撲面而來,像是作者在述說一個悲慘而悽美的愛情故事。我喜歡張愛玲的文字,喜歡她筆下那種悲涼而深刻的蒼涼感。

《半生緣》是張愛玲的經典作品,書中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上海。這部作品千轉百回的文字感動了大量讀者,同時也被多次改編成電視劇和電影。

有時候我覺得人生就像一本書,一部戲。情節環環相扣,或跌宕起伏,或平淡如水,也許有些結局早已註定。只是我們身在局中,沉浸在情節中,渾然不知。等到看清楚了,想明白了,早已物是人非。

他們在彼此最美好的年華里相遇,相知,相愛。曾經愛得那樣深那樣懇切,卻遭遇了命運的無情捉弄,最終跟不愛的人捆綁在一起,在海海的人生中,孤獨以終老,令人唏噓。

這裡面的他們便是《半生緣》這本書中的主人公,曾經在最美好年華愛得熱烈的兩對年輕人,沈世鈞和顧曼楨,許叔惠和石翠芝。

為什麼他們曾經彼此那麼相愛,到最後卻沒能走在一起呢?年少時看時不懂其中的悲歡,如今懂得早已是書中人。再一次重讀這部作品,我更多的是從中看到了張愛玲筆下,愛而不得的背後暗藏的中國婚姻的四個真相:

真相一:相似的人容易相愛,但是互補的人更能夠長久相伴

前兩年有一位叔叔來我家做客,對我說了一些話,其中有這麼一句:「以後找對象要找互補的。」當時我還不懂他話中的含義,現在看了《半生緣》似乎懂了那麼一點。

《半生緣》裡面的顧曼楨和沈世鈞原本是相愛的一對。曼楨是清苦家庭出身的孩子,身上卻散發著積極活潑、獨立自主的青春氣息。世鈞出身南京傳統大家庭,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來到大上海打拚的富二代,雖說是富二代,但是世鈞身上卻沒有那種紈絝子弟的習慣,相反出落得很有教養。

兩個人因緣相識,又在同一家工廠上班。叔惠是先認識曼楨的,世鈞和叔惠是大學同學,那時世鈞常常找藉口去世鈞辦公室,因為曼楨就在隔壁。

當時懵懵懂懂,兩個人都比較害羞,但最後還是在一起了。那時候的大上海走在時代的新潮前面,自由大膽的氣息讓年輕人的戀愛,那麼輕鬆甜蜜。

曼楨和世鈞像其他普通青春期的孩子一樣,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戀愛,那麼美好又甜蜜。世鈞喜歡曼楨身上的青春朝氣,曼楨則被世鈞溫文爾雅的性格吸引。擁有共同話題的兩位年輕人因為相似相互吸引,而走在一起。

不知是青春青澀,還是經驗不足,兩個性格相似的人在一起,處理事情的方式也及其相似,這在平時交往也還好,可兩個人在一起總會有摩擦。而他們處理矛盾的方式居然是「冷處理」,每一次鬧矛盾後都是世鈞摔門而去,留下曼楨一個人在原地哭泣。

有時候我們看情侶之間發生矛盾的處理方式,就可以判斷他們能夠走多遠。世鈞和曼楨之間的冷處理方式一直沒有變,可能是性格原因,從一開始他們就註定只能相愛無法相伴。他們之間始於相似,也毀於相似。

世鈞和曼楨每次吵架冷幾天後,兩個人終究有一方會熬不住思念,去找對方,熱戀期間很快會和好。但是他們從來不會把問題拿出來討論,去找出問題,兩人都選擇了忽視。兩人的性格偏內向,加上處理問題的方式一致性,導致他們之間的問題從來沒有真正得到解決,為以後的相處埋下了一個又一個的雷,終究有一天會爆發。


但是翠芝不一樣,翠芝出生富貴家庭,從小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性格比較嬌縱,和世鈞從小就認識。雖然他們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總是爭吵,但是爭吵總好過沉默。

感情中最大的殺手不是爭吵,而是冷戰,冷處理,冷暴力。

世鈞在面對翠芝的時候,不會冷處理,也沒法做到冷處理。因為翠芝的性格比較嬌縱,她不會像曼楨那樣將自己的委屈藏在心底,她會吵會鬧,在這個過程中兩個人就有了交流。

翠芝的嬌縱性格一定程度上和世鈞的軟弱成了一個很好的互補,有時候爭吵也是很好的溝通,有溝通的婚姻好過沒有溝通的婚姻,同時他們之間生存環境的相似,以及性格的互補,更有利於此後的生活。

這裡就體現出了兩種婚姻模式:相似型婚姻和互補型婚姻。

相似就是兩個人性格脾性大致相同,互補是指兩個人性格脾性存在差異,甚至相反。

我們在選擇的時候往往不是看最高處,而是看最低處,也就是最壞的結果,你能承受嗎?

我們來想一下 「相似型婚姻」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原來心有靈犀的契合感不在,時間久了,發現對方和自己想的不一樣,就會失望,失望積累久了,就失去了原有的歸屬感,嚴重的彼此會形同陌路。

那麼「互補型婚姻」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因為明白不是同樣的人,有不同意見的時候反而不會那麼反感,偶爾發現也會想到一起,發現其實也沒那麼糟糕。

現實生活中,「相似型婚姻」其實面臨很大的壓力,總有許多過不去的坎,讓彼此漸行漸遠。

一項針對離婚人群分手原因的社會調查顯示,「性格不合」作為經典台詞名列榜首。情侶雙方因同頻共振走到一起,當曾經的契合歸屬不在,愛戀、情感、婚姻也就走到了盡頭。

也就是說,「相似型婚姻」的損失可能是無限的,而「互補型婚姻」的損失卻是有限的。

性格的相似使得曼楨和世鈞惺惺相惜,彼此吸引,如果他們在一起就是相似型婚姻,在未來將會面臨更多的壓力和挑戰。

但是翠芝不一樣,翠芝和世鈞的不同性格與相似家庭背景更能夠讓他們的婚姻長久,是屬於互補型婚姻。從機率上來說更能夠長久,所以說相愛是源於彼此相似相互吸引,但是婚姻更需要一個與你互補的人攜手共度餘生。

真相二:相比愛,婚姻更多的需要是懂得

如果問婚姻里需要愛嗎?

我的回答是:「需要。」

因為當激情退去,午夜醒來你看著枕邊人,心底依舊會盪起當年的溫柔,那是你們平淡生活里的浪漫。

《奇葩說》有一期馬東問:「如果希望你伴侶不要忘記你們之間的一件事情,你會希望是什麼?」

我很喜歡李誕的回答:「我希望她不要忘記我們最初為什麼會在一起。」那個「最初」就是我們此後餘生柴米油鹽平凡生活中回憶起來的浪漫。

但是婚姻需要的不僅僅是愛,更多的是懂得。

曼楨終究是融不進世鈞的家族,庭院深深,裡面人際關係的複雜性,各種交際應酬,哪裡是一位從小生活在簡單窮苦家庭里的曼楨能夠應付得來的。

這個本來問題不大,兩個人出去,不靠家裡,獨立打拚也是可以的。但是世鈞終究還是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回去繼承家業,他沒有錯,他是一位孝子,在父親病危的時候擔起家業,順從母親的意願,他沒有錯,只是於曼楨來說,他就是一個錯誤

世鈞以為自己繼承家業,可以馬上和曼楨結婚,他現在已經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負擔起兩個家庭。但是他不懂曼楨的驕傲和自尊,不懂曼楨無法割捨的親情,也沒有辦法明白從小生活在窮苦人家的孩子自尊心是何其的脆弱。

世鈞的一切來得太容易了,家境優越的他從小不愁吃穿,得益於家族榮譽,他受人尊重,他習慣了這種優越,這是家庭給他的自信。他沒有辦法懂得曼楨的自尊和獨立是需要靠自己不斷努力贏來的,他也沒有辦法理解曼楨在面對如此陌生,強大家庭的無助和害怕。

而翠芝就不一樣了,翠芝和世鈞成長的環境相似,他們有共同的生活圈,朋友圈。他們之間不需要過多的過渡,翠芝和世鈞結婚後,無論是婆媳關係,還是七大姑八大姨各種應酬場面的對付,翠芝早已融進裡面了,加上他們從小一起長大,於彼此是那麼了解,甚至早就習慣了彼此的存在。

所以當世鈞和翠芝戀愛後,很快就可以結婚,因為他們才是一個世界裡的人,彼此更加能夠懂得對方的選擇。

當曼楨得知世鈞放棄自己理想,回去繼承家業的時候,她失望,不理解世鈞。但是如果是翠芝,她會明白世鈞的無助,她比曼楨更懂得大家族光鮮亮麗背後的犧牲和無奈,相比曼楨,翠芝更能夠懂得世鈞的選擇,她更能聽得到世鈞的懦弱背後,需要安慰和撫慰的心

在婚姻中,需要的不僅僅是愛,更多的是懂得,甚至是一種習慣,那種習慣也許沒有太多的激情,但是回首你會發現你早已離不開那份習慣了。因為那份習慣深處藏著深深的懂得,就好比翠芝和世鈞其實早已習慣了彼此,看起來他們性格好像水火不相容,但是他們卻是最懂彼此的那個人。

真相三:東方文化里的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情

雖然說結婚是兩個人過日子,但東方文化里的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情。

世鈞的母親開始對曼楨的印象還是好的,後來世鈞的父親見到曼楨,總覺得似曾相識,覺得她像自己在大上海舞廳見到的舞女——曼璐。一打聽,得知她們是姐妹,便對曼楨有了成見,說給世鈞的母親,說那樣的家庭孩子不乾不淨,還是少來往。

世鈞母親從此心中也留下了成見,勸世鈞遠離曼楨,也由此覺得叔惠有點問題,讓叔惠也要遠離曼楨,不要迷戀。都這個時候了,世鈞父母還不知道世鈞喜歡曼楨,以為曼楨是是叔惠的女朋友,可見世鈞終究是沒有勇氣向自己父母坦白自己對曼楨的感情,加上父母這樣的態度,他終究是退縮了。

《哪吒》裡面有一句台詞很好詮釋了世鈞父母對曼楨的看法,「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

一旦心中留下了成見,就很難抹去了,尤其是世鈞父母那樣的人,傳統文化已經深入骨子裡,他們勤懇,也不是壞人,只是沒有辦法放下成見,就算和叔惠相處過,也沒有去證實,僅僅只是猜測就認為叔惠也有問題。

想來他們那樣的家庭,有頭有臉的,本來找兒媳就想在自己階層圈子裡面找,翠芝就是理想的兒媳婦。哪怕曼楨姐姐沒有做過舞女,那樣的家境,那樣的時代背景,曼楨和世鈞也不會走在一起的。

張愛玲是對的,世鈞和翠芝才會結婚,因為婚姻是現實的,而在那個時代能夠突破現實的少之有少。

同時叔惠喜歡翠芝,叔惠也是窮苦家庭出身,他胸懷大志,一心想要闖出屬於自己的事業。最後還是由於家庭差距,被翠芝母親拒絕,自尊心強的叔惠一氣之下找了比翠芝家更有錢的富家小姐,只是為了向翠芝母親證明。沒想到最後還是過得不開心,直到最後叔惠才明白生活終究是自己的,但是當年的錯過終究成為了遺憾,究其一生在尋找一個像翠芝的影子。

所以說婚姻和戀愛不一樣,尤其是在東方文化大家族裡,婚姻的背後牽扯了太多的關係,婚姻從來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家庭的事情,甚至是兩個國家的事情。不然我們歷史上也不會有那麼多的聯姻公主,她們的命運從來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皇室大家庭,說大一點是屬於這個國家,因為皇室的家就是這個國家,這個時候婚姻就成為了政治聯盟的手段。

所以翠芝和世鈞的婚姻也是兩個有頭有臉家庭的聯盟,強強聯手是東方文化很常見的婚姻文化。

真相四:相愛不存在利益關係,而婚姻存在資產關係

《奇葩說》里的經濟學家薛兆豐說了一段話,刷新我對婚姻的認識:

「結婚,就是雙方拿出自己的資源,一起辦家庭企業,簽的是終身批發的期貨合同。也許每個人的資源不一樣,作用不一樣,功效不一樣,但一定是互相出力,實現雙贏。」

談戀愛的時候無憂無慮,一切那麼輕鬆愉快,像當初曼楨和世鈞在自由的大上海,開啟了自由戀愛的新潮,是那麼的輕鬆愉快。

那是因為在戀愛的時候彼此之間並沒有什麼利益聯繫,而婚姻不一樣,婚姻里兩個人要共同生活,資產共享。這個時候雙方實力就擺在桌面上了,這個時候未來家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看雙方的實力多少。

古今中外事實證明,勢均力敵的婚姻才能夠走的更長遠,在電視劇《知否》裡面,明蘭和齊小公爺暗生情愫,兩小無猜,是多麼美好,小公爺長相俊美,品行端正,才華橫溢,出身高貴,是全汴京城所有閨閣大小姐的夢中情人。

而且這樣的人喜歡明蘭,明蘭如何能不動心?但是明蘭終究保持清醒,和小公爺保持距離,不是不愛,而是婚姻里的利益關係明蘭高攀不起。

一個是齊國公的獨子,一個是五品官員家的庶女,明蘭深深的明白自己是萬萬配不上齊國公家的獨子的。

明蘭精明的祖母看到二人眉目傳情的時候,不由連連嘆息:「枝是個好枝,可惜太高了。」

明蘭是明白的,所以她才會忍痛割愛,和小公爺斷絕來往,最後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宿。

同樣的在《半生緣》中無論是曼楨,還是叔惠,都是小家小戶出身的窮苦人家孩子。當他們面對像世鈞和翠芝這樣的大家庭時,裡面的庭院深深,人際的複雜和商場的風風雨雨,短期內是無法拿出自己的資產去發揮什麼作用,同時裡面的資產問題存在極大的不平衡,時間久了,人性是最經不住考驗的。而世鈞和翠芝兩個家庭勢均力敵,強強相聯,方能保持家族的榮耀,實現利益最大化和婚姻的共贏。

結語

張愛玲是對的,世鈞和翠芝才能結婚,張愛玲把婚姻看得太透了,所以才會有這兩對有情人的愛而不得。

中國的婚姻真相需要的不僅僅是愛就夠了,更多的需要兩個人最好是存在互補,漫長人生路上相互扶持;更需要相互懂得,更多的理解與包容;同時婚姻存在資產利益關係,不是兩個人事情,而是兩個家庭的事情。

這就是婚姻的真相,不同於愛情,需要那麼多的考量甚至計較。所以說愛情是浪漫的,而婚姻是現實的。

無論是曼楨與世均還是翠芝與叔惠,他們的一生就這樣錯過了。他們註定不會在一起,無論是命運弄人,還是現實無奈,這就是婚姻的真相。

當年曼楨給世鈞的情書里寫道:「世鈞,我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 這封情書成為了世鈞青春永遠抹不去的回憶。

而叔惠一生卻在追尋一個影子,一個從來未屬於他的影子,當年那位高貴美麗的大小姐成為了他此生觸不到的夢。

彈指間十幾年過去了,當年的一轉身便是彼此的一輩子,我們這一生能夠遇見多少愛的人。

世鈞曾經對曼楨說:「許多婚姻都是相愛的人不能結合,能結合的呢,又不一定是自己的意中人。」沒想到一語成畿,竟成為了他們的結局。

這樣的愛情也許一生只會一次,也許一生都不會有一次。婚姻的真相讓我們最後在一起的人也許不一定是最愛的,可能是比較合適的。如果你能夠與所愛走進婚姻的殿堂,希望你幸福珍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