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之「道」:切入溫體仁的視角,談談什麼才是古代官場陰文化

史書百科 發佈 2019-12-30T05:14:33+00:00

明朝,是中國傳統封建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發展較完善的時期,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難以被推翻,在加上科舉制的發展與完善,明朝的統治非常穩固。

明朝,是中國傳統封建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發展較完善的時期,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難以被推翻,在加上科舉制的發展與完善,明朝的統治非常穩固。可是由於連續幾代君王肆意揮霍,導致明朝的統治最終走向瓦解。除此之外,明朝的統治瓦解,還與腐敗的官員體制有關。

「一代知縣官,十萬雪花銀」,已經成為官員違法貪污的常態,在官場之中,特別是明朝末期時期,腐敗之風無法根治,導致明朝帝國的危機四起。為了在腐敗的官場中生存下來,不少人放棄了儒家思想傳統的仁義道德,取而代之的是厚黑學中的官場陰文化。

在這一時期,明朝官員溫體仁在官場上使用的各方手段,都能集中代表官場陰文化的發展,因為溫體仁是名副其實的奸臣。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一切,來規範官員行為的,除了中央監察,還有歷史的評價。雖然溫體仁在一段歷史時期內,主掌明朝內閣,解決了許多明朝政策上的問題,但是通過歷史發展的結果,就已經證明溫體仁是一位奸臣,而且是一位深諳官場陰文化的代表。

通過溫體仁的歷史,去發掘官場陰文化的表現,便會對官員體制有著更深層次的見解。本文正是以溫體仁的歷史為線索,去發掘溫體仁背後的奸詐。

投機取巧為何成了奸臣的「象徵」

作為奸臣,一個最明顯的象徵就是投機取巧。為什麼如此說,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自身實力的不足

但凡憑藉投機取巧手段上位的人,都是因為自身的實力不足。因為作為高級官員,除了資歷以外,還需要有過人的實力與能力,如此才能在其位,謀其職,使自己的價值最大化。倘若自己實力不足的話,為了實現職位分配的公平,實力不足的人難以高升。所以,只能通過投機取巧,如巴結上級,討好下級,通過人性的弱點,以不正當不公平手段來謀取更高的官位。

第二,為人懶惰,不知上進

其實許多事物,人並非生來就會,需要大量的學習與付出,自己的實力也可以得到真正的加強。可是奸臣腦海中只想著怎樣快速提升自己的位置,通過什麼手段,來謀取自己的高位。

其實,在其他方面下功夫,還不如實打實的提升自己的能力,雖然需要痛苦的付出,但是它所獲得的才是真正的高位與人心所歸。通過不正當手段謀求的高位,不僅要考慮如何穩定自己的位置,還要遭受他人的白眼,這種手段是得不償失的。

第三,自我利益的短視

在古文中,君子的形象是中國世人所嚮往並認可的形象,為了與之對比,將「小人」一詞託付而出。「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就是其中最好的解釋。為何小人會「常戚戚」,因為小人的視角短小,只看到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顧他人的利益。為何君子會坦坦蕩蕩,因為君子心懷天下,不因為自己痛苦的遭遇而傷心,以天下事為己任,所以沒有自身的煩惱。

那些視角短小的小人,往往是歷史的罪人,因為他們無法看到自己的命運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所以他們瘋狂的壓榨百姓,危害國家,當國家滅亡之後,他們才會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

溫體仁,萬曆二十六年(1598)進士,在崇禎元年(1628),時任禮部侍郎。崇禎初年,關於內閣的選任,成為了國家問題。由於各方黨派的暗流涌動,內閣大學士並沒有穩定的人選,因為各方勢力都想獲得內閣大學士的高位。此時的東林黨,作為崇禎年間表面勢力最強的黨派,似乎是最好掌握內閣權力的黨派,但是他們的目標,卻被溫體仁和周延儒擊毀了。

溫體仁知道,崇禎非常害怕朝臣結黨,而且需要有一批終於他自己的大臣,於是溫體仁從中作梗,獨自提出當時東林黨最佳內閣人選錢謙益的問題。為了保住錢謙益的位置,東林黨奮力而起,殊不知中了溫體仁的計謀,崇禎放棄了錢謙益的入閣資格,溫體仁由此遙步直上,進入了朝廷內閣。

見力忘義——道和義如何抉擇?

在朝廷之中任職,擁有志同道合的官員,以及強大官員的靠山,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有了強大的背景,才不至於被他人利益和欺負。溫體仁進入內閣,正是因為周延儒的幫助與支持,因為周延儒不僅是溫體仁的上級,還是溫體仁的至交。

其實在利益面前,道義有時並不可靠,特別是在奸臣面前,利益遠遠大於道義的價值。因為溫體仁想取代周延儒的位置——內閣首輔。在崇禎執政十七年間,內閣前後共有近五十位,由此可知內閣大學士更換的頻繁,其中只有兩位任職超過了兩年,他們分別是周延儒三年,溫體仁八年。

「忌延儒居己上,並思傾之」,為了實現溫體仁的野心,完成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溫體仁開始對周延儒下手,扳倒周延儒,自己便是內閣首輔的絕佳人選。可是周延儒畢竟執掌內閣三年之久,也有他的過人之處,由此深受崇禎賞識。為了扳倒周延儒,溫體仁繼續使用投機取巧的手段,來抹黑周延儒的形象。

在溫體仁的不懈努力下,通過卑鄙的手段,使崇禎失去了對周延儒的信任,所以罷免了周延儒,溫體仁由此當上了內閣首輔,獲得了權力的高位。由此可知,溫體仁的陰險狡詐,這便是官場陰文化的展現,只有爭奪利益的醜惡嘴臉,沒有優秀道義的偉岸形象。為了目的不擇手段,人情冷暖,不如金銀名利的實在。

處事圓滑——奸臣必備的技能

作為奸臣,最主要的技能就是處事圓滑,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誰也不得罪,才是長期值守高位的最佳方法。因為自己沒有名副其實的能力來把握高位,那就只能保留自己的功與過,使人沒有把柄可尋,就會久居其位。

其次,溫體仁之所以處事圓滑,還是因為他深知自己高位取得的不正當。正是因為他的卑鄙手段,才導致了周延儒的下台,為了長久的保住自己的位置,就不能使周延儒的失敗發生在自己身上。

為了展現溫體仁對崇禎的忠誠,以及自己能力的可靠,溫體仁在崇禎面前做出了一下假象,來迷惑大眾的眼睛。

第一,勤於政務,不知疲倦。為了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溫體仁在執掌內閣期間,起早貪黑,不知疲倦,他的這些所作所為,主要是為了把握朝政,控制大臣的言語,並「專務刻核,迎合帝意」,以求保住自己的高位。

第二,廉政愛己,維護名節。溫體仁深知,想要讓眾人服於自己,並讓崇禎起用不疑,美好的品德是關鍵的。為了刻意提升自己的形象,他「用廉謹自結於上,苞苴不入門」,使眾人無法講述他的姦邪,因為他是一位「廉官」。

第三,提高效率,絕不拖沓。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快速處理事務,不僅能解決問題的擴大,還會受到崇禎的賞識。最重要的,便是無法使他人掌握自己的把柄,遇事拖沓,必定會給對手留下可乘之機,到時在處理,便得不償失,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所以,溫體仁的處事圓滑,是維護自己利益所訓練出來的方法,不給對手以可乘之機,才是自己在官場陰文化長久而不倒的主要手段。執政長達八年之久,不得不佩服溫體仁個人的心力,欺騙世人長達八年之久,也算難能可貴了。

兩面派的作風——古代官場陰文化

在官場陰文化中,想得以久存,並偽裝良好形象,明里一套,背後一套的兩面派作風,無疑是最好的方法。誰也不得罪,看似唯唯諾諾,實則暗藏殺機,令人摸不著頭腦。這種品格,被廣大奸臣所運用。

「所欲推薦,陰令人發端,己承其後。欲排陷,故為寬假,中上所忌,激使自怒。帝往往為之移,初未嘗有跡。」兩面派的作風,是取悅上級,打壓下級,由此立威的絕佳手段,不同處事圓滑的是,其手段更令人膽寒。

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又不被別人抓住把柄,從而失去上級的寵幸,兩面派的作風尤其重要。如為了使自己同黨獲得更高的高位,來提高自己在朝廷的實力,溫體仁在暗中使侍郎張捷揭發閹黨舊案,來獲得官員任選的資格。

溫體仁在明面上,沒有黨派,忠心於崇禎,實際上,卻在暗中培植自己的黨朋,來掌握國家大權。兩面派的作風,是逃避上級監察的最好表現,也是發展自己實力的最好方法。但是,在歷史的結局中,溫體仁背上了奸臣的罵名。他雖然勤政,清廉,但是這些只是他掩飾自己品德卑劣的表象。

結語:

最終,溫體仁的黨朋被崇禎發覺,溫體仁曾經打壓錢謙益的手段,發生在了他自己的身上。溫體仁之前做的所有努力與偽裝,都功虧一簣,因為他為自己私利奮鬥的目標與險惡,無法掩埋。在《明史》的奸臣傳里,溫體仁背上了奸臣的罵名。在官場陰文化里,很難有贏家,因為那些為了自己利益而奮鬥的官員,逃不過歷史的正判。

誰為了大眾利益而奮鬥,誰的名字便會與光芒永存,誰為了自己利益而損壞大眾利益,誰的名字便與黑暗掛鈎,一直令人唾棄。知史而明鑑,才是歷史的價值,官場的陰文化,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影響了國家的統治,正是因為溫體仁執政的八年,明朝統治腐敗不堪,搖搖欲墜。在其位,謀其職,身為官員,心中就要有人民,否則將辜負人民賦予的權力,背上千古罵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