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盛唐最終會滅亡?透過白馬驛之禍,探析唐朝滅亡的多重原因

史海泛舟記 發佈 2020-01-16T00:10:33+00:00

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當中,無論是強大如斯的秦漢之世,還是隋唐的繁華,無數的王朝,在歷史滾滾向前的車輪下,堙滅成埃。

俗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當中,無論是強大如斯的秦漢之世,還是隋唐的繁華,無數的王朝,在歷史滾滾向前的車輪下,堙滅成埃。留個後人的也只有哪些無言的文物,述說著往日的繁華。接下來,我們將從一個帝國命運的轉折點——白馬驛之禍,來分析探究,為什麼強大如斯、萬國來朝的唐朝,在維繫了兩百多年的統治之後,就轟然倒塌,消逝在歷史的長河當中,這究竟是歷史的偶然還是歷史的必然?下面我們以白馬驛之禍為切入點去探究盛唐滅亡的原因

一、白馬驛之禍的始終

1.白馬驛之禍發生的背景

經過多次的戰爭,唐末節度使朱溫打敗了他最強勁的對手,同樣也是節度使的李克用,從此以後朱溫可以說是地方割據勢力最強大的一股勢力。後來,當時的皇帝唐昭宗加封朱溫為宣武、宣義等地的節度使,由此,朱溫便獲得了大義的支持。後來,朱溫打敗了當時的一個節度使李茂貞,將當時的皇帝唐昭宗控制在自己的手裡,不久之後有派人刺殺唐昭宗。

據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紀八十一》當中記載:「朱全忠聞朱友恭等弒昭宗,陽驚,號哭自投於地,曰:「奴輩負我,令我受惡名於萬代!」由此可見,朱溫篡唐的野心已經慢慢的暴露出來。與此同時,朱溫確實也有篡唐的實力。

2.溺殺朝臣,成為濁流

朱溫在刺殺唐昭宗後,便主持立了唐哀宗,本質上真正把持朝政的卻是朱溫一派。朱溫勢大,威壓皇帝百官。引起了一些唐朝舊臣官員的不滿,所謂君辱臣死就是這個道理,與此同時,一些老牌的世家門閥的官員,對於那些依靠朱溫而發跡的「新貴族」又看不清,自詡為清流一派,擁有南起淮南北到黃河,西起陝東,東至濱海的千里之地的朱溫,顯然不甘心成為一個權臣,朱溫為了培養自己的班底和打擊唐朝的統治勢力,便開始了一場大殺戮,來掃清自己篡唐路上的障礙物。

其中,朱溫手下有一個在唐朝不得志的大臣——李振,他屢試不第,便心懷不軌。同時,在他發跡之後,那些原來的朝廷大臣看不清他的出生。便對朱溫說:「這些舊的官僚自命不凡,認為自己是世間清流,不如投他們到黃河當中,讓他們成為濁流」,朱溫居然笑著答應了他。

據《新唐書·裴樞傳》當中也記載了這一件事情:「 初,全忠佐吏李振曰:『此等自謂清流,宜投諸河,永為濁流。』全忠笑而許之。」這樣一來,朝廷上面大半官員被殺,朱溫對於朝廷的控制力可謂是大大加強,同時也進一步掃清了他篡唐的障礙。

3.誅殺唐朝宗室王子,幾乎斷絕唐朝正統血脈

天佑二年,朱溫的兄長朱全立以安南節度使、同平章事進為太師,然後退休。但是依舊統領著安南地區,朱溫卻親自要去皇帝罷免他,與此同時,幾乎在同一天,朱溫卻命令他的手下蔣玄韻宴請德王、景王、瓊王等皇室諸子,當諸位皇子盡興後將他們通通勒死,投入九曲池當中。

據《資治通鑑·唐紀》當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令人髮指的事情,:「置酒九曲池,酒酣,悉縊殺之,投屍池中」。由此可知,朱溫不僅僅有篡唐自立的野心,並且還用一種殘暴的方式慢慢的實現他的野心。

4.朱溫任人唯親,罷免朝臣,殺盡忠唐之臣,清洗反對勢力

朱溫在經過殺戮了一批反對勢力和掃除對朱溫篡唐的潛在阻力後。勢力大漲,可以說朝野上下無論大小事務朱溫達到了可以一言而決的地步了,在這樣的條件的朱溫加快了他的步伐,大肆的清洗反對勢力。首先,朱溫先罷免了以孤獨損、崔遠等一大批代表舊唐勢力的臣子,之後,朱溫有暗中指示李振,將他們聚集在滑州白馬驛起來。

然後在一天之內將他們通通殺盡,史稱「白馬驛之禍」。據《舊唐書》當中記載:時樞等七人已至滑州,皆並命於白馬驛,全忠令投屍於河。白馬驛之禍可以說代表著唐朝最後的支持者的完全的失敗,也代表著,朱溫距離他篡唐僅僅只有一步之遙。

二、從白馬驛之禍看唐朝滅亡的原因

1.藩鎮割據是唐朝衰弱滅亡的直接原因

唐朝最初只是在邊疆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地方設立藩鎮,用來屏蔽邊疆,維護邊疆地區的安定,據《新唐書·兵志》當中對於節度使設立的原因的描寫:「秦漢以來,唐馬最盛,天子又銳志武事,遂弱西北蕃。」藩鎮的長官——節度使,幾乎就是當地的土皇帝,集軍權、財權、官吏任命權以一身。

而到了後來,安史之亂的爆發幾乎葬送了大唐王朝的繁榮,唐朝從此之後由盛轉衰,一蹶不振。除此之外在安史之亂之後,地方的藩鎮又開始慢慢的脫離了中央政府的掌控。而朱溫敢於如此廢立皇帝,任意屠殺朝廷官員,恰恰是節度使專權的表現。

安史之亂後,當時中央政府為了提高平叛的效率與速度,便在安史之亂的發源地廣泛的設立藩鎮,派遣節度使。但是,眾所周知隨著中央政府的相對衰弱,地方勢力就會慢慢的膨脹,不聽中央號令,雖然在唐憲宗時期這一種情況有了緩解,但是隨著唐朝內亂的不斷,漸漸的中央政府便無力掌控中央。

這些藩鎮幾乎處於獨立或者半獨立的狀態。雖然一些非常重要的藩鎮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但是藩鎮割據極大的削弱了唐朝的國力和統治力,唐朝的中央政府也慢慢的失去了公信力和威信力,自然而然的藩鎮割據使得唐朝慢慢的走向衰亡。

2.黨爭頻繁,內耗嚴重

唐朝沒亡的原因,除了在地方上有節度使等分裂割據勢力以外,在唐朝的中央政府當中,也存在非常嚴重的黨爭現象。在唐朝時期,最為顯著、影響最大的黨爭無疑是牛李黨爭。可以說,這一次黨爭影響了唐朝的國運。據史書《唐書》當中對於牛李黨爭的記載。傳贊云:僧孺、宗閔既當國,排擊所憎,權震天下,人指曰「牛李」這次牛李黨爭的焦點是對待科舉制度的態度。兩黨相互鬥爭,是非對錯完全不是以是否有利於國家穩定發展為標準,而是以立場為準繩。持續了近數十年之久,唐朝中央政府的權威一再下跌。

唐朝的黨爭特別是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牛李黨爭,最終是以兩敗俱傷的結果個告終的,首先,朱溫能夠發動政變,挾天子以令諸侯。最重要的一點是唐朝的中央政府在持續的內鬥當中不斷削弱實力,而地方勢力乘機做大。其次,牛李黨爭也有地方割據勢力的影子在其中,牛李兩黨的代表人物幾乎都是地方節度使出身,除此之外,牛李黨爭在造成地方勢力做大的同時,也擾亂了科舉制度的正常運行,造成一大批有才能的人投身依靠與地方節度使,唆使朱溫篡唐,大肆殺戮的幕後黑手——李振就是最好的例子。

3.宦官專權,擾亂朝堂

從安史之亂以後,自李輔國成為唐朝第一個專權的宦官以來,宦官專權幾乎貫穿了整個唐朝中後期。一大批宦官為非作歹,干預朝政。先有大太監、自號「欺壓皇帝的老奴」李輔國到皇帝之父的田令孜等等一大批大太監,將國家搞得烏煙瘴氣,混亂不堪。據《新唐書》當中記載,唐代大太監李輔國曾經說過:「大家但在內里坐著,外事皆聽老奴處分」,大致意思就是皇帝您老老實實就行,一切大事都要聽我李輔國的,當時的皇帝唐代宗聽了之後勃然大怒,但是又因為李輔國手握大權,無可奈何。由此可見,唐朝的宦官專權之嚴重。

而透過白馬驛之禍的始終,不管是朱溫在溺殺大臣與黃河當中的時候,還是在朱溫大肆殺戮皇帝的親生骨肉諸為皇子的時候,皇帝都沒有什麼表示,完完全全就是一個傀儡的樣子。連反抗都沒有,這當中固然有朱溫權勢極大,不能輕易與之抗衡的原因,然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內廷的權力都是完全被宦官掌握的,皇帝受到了來著宦官和節度使等雙層制約,成為了一個象徵。久而久之讓那些野心家生出了可以取而代之的想法,唐朝也就講走向滅亡。

三、總結

從唐朝的白馬驛之禍當中可以看出唐朝滅亡的種種原因,首先是地方分裂勢力的做大和中央政府的衰弱,其次就是中央內部內耗非常嚴重,外有頻繁的黨爭,內有宦官專權,皇帝幾乎成為了一個象徵而已,由此可見白馬驛之禍不是唐朝滅亡前兆的偶然,而是唐朝滅亡必然的前兆,留給後人以啟示與思考。

參考文獻:

1.《舊唐書》

2.《新唐書》

3.《資治通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