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美國靠硬實力打贏戰爭?不對!靠讀書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

馬期門讀歷史 發佈 2020-01-04T10:22:42+00:00

讀書是不分時候的,我不會想到戰場上的士兵如此渴望的事,竟是讀書。我覺得美國之所以能成為二戰後的最強國家絕不是只靠美元與科技,文化的力量也不容忽視。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德國焚書1933年5月10日的盛大遊行,甚至連柏林上空的毛毛細雨也無法阻止環繞其中的歡樂氣氛。

讀書是不分時候的,我不會想到戰場上的士兵如此渴望的事,竟是讀書。

我覺得美國之所以能成為二戰後的最強國家絕不是只靠美元與科技,文化的力量也不容忽視。


一、德國焚書

1933年5月10日的盛大遊行,甚至連柏林上空的毛毛細雨也無法阻止環繞其中的歡樂氣氛。成千上萬的學生驕傲地穿著他們的大學校服,舉著火炬,穿過街道,向貝貝爾廣場,有4萬人注視著即將展開的壯觀場面,廣場中心壘成了巨大的柴垛。人們把火炬投入柴垛,火光沖天。


學生們排成人牆,將一本本「非德意志」書籍丟進火中。期間,有人進行演講,他說,為了純潔德國文化,必須焚毀所有威脅納粹民族的書籍,人群歡聲雷動。這項活動一直持續到深夜。

在同一時期,德國發生了93場這樣的焚書活動,這些「非德意志」的書籍的作者是卡爾.馬克思、海倫.凱勒、傑克.倫敦等人。人們估計,德國在歐洲銷毀了1億冊圖書。

其中海倫.凱勒給全體德國學生寫了封公開信,批評到:「如果你們認為思想可以殺死,那麼你們絲毫沒有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過去的暴君經常這樣做,然而思想同樣在他們的強權中升起,最終戰勝了暴君。」

美國評論家也表達了他們的反對意見。《紐約時報》把德國的行為稱為「文化大屠殺」。

德國此後變成文化的沙漠,德國人只能從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中,找到文字的力量,這力量讓德意志第三帝國走向滅亡。

二、美國送書

1.美國人為什麼送書?

美國剛參加二戰時,物質上和精神上都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戰爭帶來的不舒服、危險以及緊張,是套在士兵們的身上的殘酷枷鎖,有些人不可避免地走到崩潰的邊緣。

戰士們在「荒謬、瑣碎的軍隊生活中,遭受著蔑視、損害他們人格」的折磨,因此,「止痛劑是必需品」。在從戰鬥中退下來的短暫休息期間,他們也無法逃避軍人的環境。家信和圖書便成了戰士們的心愛之物,然而,海外的郵遞服務因不準時和令人痛苦的緩慢而臭名昭著。

有位士兵足足有三個月沒有收到妻子的來信,他對於妻子的疏忽感到痛恨,便寫信告訴妻子要和她離婚。當這封信寄出之後,他收到了一大批來信,共50封,時間跨度達三個月。他立即發了封電報給妻子,要求收回離婚恐嚇信。

沒有書信傳來,沒有運動設施以及電影等給人們提供消遣,這時圖書成了人們唯一可以享受的娛樂。

從圖書中,士兵們獲得了勇敢、希望、決心、自我人格感以及其他特質,從而填補了戰爭帶來的心理空虛。

另外,許多在戰爭中受傷的士兵在康復的過程中,都能夠從閱讀中找到希望,獲得治療。


查爾斯.博爾特牢記著那重要的一天,當時他因面臨腿部截肢而對未來感到苦惱,一位朋友走到博爾特床前,炫耀地搖晃著一本海明威的《第五縱隊與49個故事》,博爾特從其中一篇英雄故事中找到了安慰,那位英雄發現哭嚎緩解了他因斷腿而感到的痛苦。直到那時,博爾特還未敢哭過,讀完這故事,他把頭埋進毯子裡,痛哭一場。他說:「哭泣也幫助了我。」儘管他經歷了多處切除手術,在住院期間博爾特都堅持讀書,相信圖書能幫自己積極向上。

2、如何提供圖書?

勝利圖書運動登上了歷史舞台。號召美國民眾為前線戰士捐書。


這個旨在為前線提供思想武器的運動很快受到羅斯福總統的重視,1942年4月17日(星期五)被定為勝利圖書日

羅斯福把自己描述成也會終生「讀書、買書、借書以及藏書的人」。

羅斯福發表聲明:我們大家都知道,書可以被焚毀——然而,我們更知道圖書不可能被火消滅。人會死,但圖書永存。沒有任何人任何力量能夠毀滅記憶。沒有任何人任何力量能夠把思想永遠禁閉在集中營中。在這場戰爭中,我們知道,圖書便是武器。

雖然勝利圖書運動奮力工作,但收集美國人民捐獻的圖書並不適合戰場上士兵的閱讀,因為那些書是過於笨重的精裝版。

到1943年,勝利圖書運動被認為是失敗的,這年10月美國停止了這一運動。

1943年5月,美國軍隊計劃通過一個自稱為戰時圖書協會的組織,每月購買幾百萬冊平裝書。

精裝書不能倖免於被拋棄的命運便不奇怪了。一個士兵說:「你能看看步兵們的包袱里都裝了些什麼,你就會明白為什麼他們不願意跑出去買幾本有1000頁的歷史書,來加滿他們的行裝」。

然而他們渴望讀書。

陸軍和海軍需要更輕巧的書籍。

平裝書便能解決這個問題。戰爭引發了一種新趨勢,使圖書包裝從硬皮本走向小巧的軟皮本。1939年,美國僅有不到20萬冊平裝書出售,到1943年,平裝書的銷售量上升到4000萬冊。

即使是精裝書最頑固的堅持者,也不得不承認平裝書很適合於克服戰爭時期的限制,引發了一場美國出版業的革命。

3.平裝書在戰場

平裝書在戰時叫軍供版圖書,專為軍隊使用而設計、排版。


首先,對書的大小進行設計,根據軍人制服口袋的尺寸,以確保大號的書能夠裝進士兵們的褲袋中,小號的圖書能夠藏入士兵胸前的口袋中,較小的圖書實際上只有錢夾那樣大小。

其次,選擇那些士兵喜歡看的文體。最受歡迎的是當代小說占20%。《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是從默默無聞的作品中被選拔出來,一舉成為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品。還有《大衛.科波菲爾》、《布魯克林有棵樹》、《六槍對決》、《為戰士而作的漫畫》等書。到圖書協會完成使命時,出版了1200個選題。

一天,羅林斯開著吉普車,看到營地服務商店外面有一大群人,他感到好奇,想知道是什麼引起了這樣的騷動。他說:「甚至賣外賣的冰激凌店都無人問津。」原來是送來的圖書引起的,士兵們很快排起了長隊,並互相催促。一名士兵喊到:「根本沒時間看書名,隨手抓起一本書,喬,繼續往前走,今後你可以用它去跟別人交換。」有個士兵很幸運,他抓到了《布魯克林有顆樹》,這傢伙高興的大叫起來。

這些圖書是最受軍隊歡迎的。無論何時何地,士兵們一旦有空,便開始讀書。

在長長的隊列中,能看到人們在讀一本軍供版圖書,這一點兒也不奇怪。他們把書帶到電影院裡,等待電影開始;用它們去消磨睡覺前的幾分鐘時間;在醫務室里等候治療的同時讀書;在理髮店裡等候理髮時讀書。

如果有人褲子後袋沒有裝一本書,那就顯得格格不入。

一個官員叫陶德曼描述了他在歐洲的經歷。

讓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即使在作戰條件下,一本書也很快就被讀得破破爛爛乏的。

一位士兵站在雨中或雪中讀書,而無任何遮雨措施書很快就被士兵讀壞了。當要讀書的人比書多的時候,一個人把他讀完了的一 部分撕下來,以便留給下一位未讀過該書的人,並且說:「我會把我讀過的部分給你保留下來」,這一點也不奇怪。

陶德曼本打算帶一本處於「戰鬥疲憊狀態」的書做樣本,展示給協會,但是遭到士兵的反對。他們對陶德曼說:「你不能把我們的書帶走,對吧?留在這裡我們可以繼續讀」。因此,我沒能帶一本受傷的書來向你們展示。

1945年美國擁有「一支世界上最用功讀書的軍隊。」

三、讀書帶給戰爭的好處

卡夫卡說過:「書是砍向我們內心冰封大海的利斧。

本書講的雖然是圖書對戰爭的影響,但我認為作者表達的絕不僅僅是這麼簡單的內涵。

表面看,戰爭確實有一個大好處:讓士兵們愛上了讀書,有些人從前只讀報紙,從不讀別的書,主要看漫畫報,而現在也開始愛上讀書了。

如果沒有堆積如山的圖書送往訓練營地,以及在戰爭期間送往海外軍隊,很多人都不會培養起讀書、學習以及返回學校的興趣。

由於制訂了在軍中大受歡迎的版式,以及對每月圖書的精心選擇,讀書已經成為不可抵制的快樂—甚至對那些在戰前逃避讀書的人也是如此。

戰爭結束後,美國政府為這些回國的士兵提供了很難得的受教育的機會,他們放下手中的槍,拿起了另一桿「槍」。也許你會懷疑他們的學習能力,但事實是,這些久經戰爭考驗的士兵在各自的學校也表現出色,甚至成為辦理那可惡的「平均分提高者」。

後來很多人都有了一個體面的工作,豐厚的收入,要知道,戰前他們面臨的是尷尬的經濟形式。

所以,圖書通過戰爭改變了那一代的美國人

圖書還可以改造我們的內心,讀一本,就砍掉內心的一塊堅冰,讓我們與溫暖的世界多些接觸。從更深的角度說,不斷讀書,才證明我們還活著,悲天憫人的活著。

偷書賊劇照

幾年前我看到過一個電影,名叫《偷書賊》,講述在1939年納粹德國時期一個9歲小女孩兒的故事,她和弟弟失去雙親後被送往慕尼黑的寄養家庭,6歲的弟弟不幸死在了路途中,她是個孤苦的孩子,父親被打上共產主義者的烙印,被納粹帶走了,母親也失蹤了。在養父的幫助下,她學會了閱讀,儘管生活艱苦,她卻發現了一個比食物更難抗拒的東西——書。她忍不住偷書,並幫助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

在焚書、禁書的德國,能帶給人無限安慰的只有書籍。

不管何時何地,美國還是德國,焚書還是送書,書籍帶給我們的總是鼓舞、安慰、感悟人生的力量,一本書只要打開它,眼前是另一個的世界。

參考書目:《當圖書進入戰爭》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