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達人諸葛亮,一生去過哪些地方?

大地理館 發佈 2020-05-11T07:28:38+00:00

三國諸人物之中,很少有人像諸葛亮這樣跨越如此廣袤的地域:曹操戎馬一生,足跡北到遼東,西到甘肅東部一帶,南到長江沿線,但最終沒能過江;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唐杜甫詩《八陣圖》)

|諸葛亮出生地,漢陽都縣地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漢末三國,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之中,諸葛亮的名字尤為耀眼。

今天人們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形容一個人知識淵博。懂得「地理」,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智慧的重要指標。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獲取知識是很困難的。那些能夠為主上出謀劃策的人,往往是通曉地理的人。

|清殿藏本諸葛孔明像|


有人將諸葛亮視為神聖,有人將諸葛亮貶為凡人。實際上,他不是神,也絕非泛泛之輩。在地理菌看來,諸葛亮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是那個時候的地理達人。



諸葛亮地圖:北起齊魯,南至雲貴


諸葛亮之所以能夠「知地理」,跟他不凡的經歷不無關係。


諸葛亮是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在這裡,我們可以給他加上一個旅行家的頭銜。自漢代張騫、班超、甘英等人之後,西晉法顯西行之前——這500多年間,行走範圍跨越大江南北的人屈指可數,諸葛亮就是其中一位。


三國諸人物之中,很少有人像諸葛亮這樣跨越如此廣袤的地域:曹操戎馬一生,足跡北到遼東,西到甘肅東部一帶,南到長江沿線,但最終沒能過江;江東孫權家族,其祖輩曾到過中原征戰,但從他這一代開始,基本上活動在長江下游地區;蜀漢先主劉備一生顛沛流離,從河北到徐州,再到湖北,然後進入四川。

|諸葛亮人生地圖 製圖:孫不二/大地理館|


諸葛亮的活動範圍要大得多:他生於今山東南部的陽都縣,並在那裡度過少年時光,後隨叔父來到今江西豫章郡(南昌)一帶,青年則隱居於今河南南陽到湖北襄陽一帶。出茅廬之後,他隨劉備南征北戰,活動軌跡遍布今江蘇、江西、湖北、湖南、陝西、重慶、四川。期間,他還曾出使聯絡東吳,到過吳國的柴桑(九江)、建鄴(南京),以及浙江、江蘇交界地區。劉備死後,諸葛亮南征雲貴高原,進入了今雲南、貴州的大片區域。平定南方後,他又數次北伐,長期活動於今四川、陝西、甘肅交界地帶,並逝世於今關中平原的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境內)。

如果將諸葛亮的生平軌跡視為一場旅途的話,他無疑是三國時期行走最遠、活動範圍最大的人物。

|漢代樓船 圖源:宋代《武經總要》|


至少,當時大多數知名人物,都沒能完成這樣的旅行。三國鼎立形成之後,曹操、劉備先後去世。那個時候,三國之間人口流動極少,而諸葛亮是少數幾位足跡能夠遍布三國腹地的人物。作為蜀漢丞相,他還登上了當時的魏、吳人無法抵達的雲貴高原。


荊州「隆中對」,孔明地理思想放光芒

諸葛亮的人生,幾乎跟三國歷史同時拉開序幕。



人們一般將公元184年作為三國歷史的開始。這一年,黃巾起義爆發,由此引發的割據戰亂開始了。此時,諸葛亮剛剛三歲,居住在距離黃巾起義爆發地青州約150公里的琅琊郡陽都縣,也就是今沂南縣南部。這一年,我們熟悉的劉備、關羽、張飛已經去參軍。在黃巾起義平叛中,他們逐漸組成了創業團隊,而董卓、曹操、袁紹等人則已經是呼風喚雨的人物。

|劉關張三人組 圖源:電視劇《三國》|


諸葛亮大約比劉備小20歲,比曹操小26歲。等到諸葛亮成年,發生於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早已結束,北方大片土地已經是曹操的地盤;長江下游的江東,孫氏集團已經紮下根基。這時候的劉備三人組,還在到處四處流浪。

黃巾起義以來,他們先後依附公孫瓚、袁紹、呂布、曹操、劉表。在劉表那裡,劉備被派駐在新野縣。這時候的諸葛亮隱居之地,跟新野一樣,同屬荊州地區。

|三顧茅廬 圖源:明萬曆本《三國志通俗演義》|


接下來,就有了著名的「三顧茅廬」。名滿天下的「隆中對」一出,劉備眼界大開,認為自己得到諸葛亮,就像魚兒遇到水。諸葛亮的「隆中對」的精髓,是對天下地理形勢的分析判斷: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諸葛亮出使江東,曾俯瞰「鐘山虎踞」的南京石頭城|


意思是,曹操方面人才濟濟,又擁戴著天子,他的地盤很難去爭了。孫吳是經營了三代的家族企業,在當地威望已成,也很難去圖謀了。而荊州之地,北據漢、沔兩條大河,物資交通可與嶺南來往,東連吳越地區,西通巴蜀地區。這樣的兵家必爭之地,目前的主人劉表不懂好好經營,這是上天把機遇賜給您。如果能拿下荊州,向西可以攻取益州,那裡四面天險,土地肥沃,可以助您成就一番大業。

|隆中對 圖源:北京圓明園長廊繪畫|


這段話中,諸葛亮精闢分析了全國的軍事地理和地緣政治格局,論述了荊州、益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同時,他對地理環境進行了辯證分析,有好的地理位置卻沒有會經營的人,遲早要丟掉。

在此基礎上,諸葛亮提出了東聯孫吳、北拒曹魏的戰略方針。通過赤壁之戰,劉氏集團拿下了荊州大部分區域,然後又奪得益州。儘管後來沒能守住荊州,但對於一個20多年沒有辦公地址的團隊來說,能夠將辦公總部搬到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已是很大成績。

|唐代閻立本《古帝王圖》之蜀主劉備|


可以說,諸葛亮利用自己豐富的地理知識讓劉備團隊提供了可行的發展戰略,並最終成為三足鼎立的一方。三國之中,蜀漢的確最為弱小,但那些牌面實力比劉備更強的公孫瓚、馬騰、袁紹、袁術,均已經破產。


|蜀漢丞相諸葛亮與昭烈帝劉備|


諸葛亮沒有那麼神,但他依然是改變三國局勢、締造蜀國的最大貢獻者。他之所以能夠做出這樣的貢獻,是因為他對天下地理形勢的熟知。



諸葛戰司馬:地理大師「神仙打架」

曹操、劉備、關羽、周瑜等風雲人物退場之後,諸葛亮依然活躍在三國舞台上。人們最為熟知的故事,就要數諸葛亮與司馬懿這兩大軍師的PK。

|上:劉備託孤地白帝城地形圖,下:白帝廟託孤故事塑像|


蜀漢益州南部時稱「南中」,即今雲貴高原地區。公元225年,蜀漢建興三年,南中地區出現叛亂,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遠征,完成平叛後將原來4個郡改設6個郡管轄。諸葛亮離開後,當地又出現了波動,留守的將軍李恢、馬忠、張嶷等穩定了當地局勢。


三年後,即公元228年,諸葛亮撰《出師表》,向後主劉禪提出北伐建議。隨後的六年中,諸葛亮率領大軍以陪都漢中為根據地,向曹魏的涼州、雍州地區多次進軍,《三國演義》等小說、評書稱為「六出祁山」。

|傳 南宋岳飛書法《前出師表》|


祁山位於今甘肅東南部,扼守著從今甘肅到四川的交通要道。著名的秦嶺山脈橫亘在甘肅、陝西和四川之間,是阻隔當地交通的巨大障礙。好在,山脈之中有許多橫切的河流,河谷在山中擠出的縫隙,成為溝通南北交通的要道。

總的來看,這樣的道路有五條:最東邊的被稱為「子午道」,是從漢中通長安的最近道路;子午道向西是「駱谷道」;駱谷道向西是「褒斜道」,從漢中通關中盆地西端的寶雞;褒斜道以西是「陳倉道」,從漢中鳳縣經散關通至寶雞;陳倉道再往西,稱為隴西道。隴西道是諸葛亮北伐「出祁山」的主要路徑。

|漢中盆地,蜀漢的陪都所在|


祁山,位於今甘肅禮縣祁山鎮附近。附近的西漢水可以溝通南北,成為運輸糧草的水道。相比之下,祁山所在的隴西道地勢相對平坦,是從漢中盆地越過秦嶺最為便捷的通道。沒有衛星的年代,諸葛亮經過綜合分析秦嶺地形,將祁山道視為最佳路線,難能可貴。

古代戰爭比拼,雙方很大程度上就是拼誰的地理學得好,地形複雜的山區更是如此。地理達人諸葛亮,察覺祁山道的特殊:其他四條路北端都通往關中平原,出口都有重鎮,兵力較多。相比之下,祁山古道北端通向甘肅天水,距離曹魏中心最遠,兵力最為薄弱。而一旦攻下天水,就可以沿著渭河向東一路進入關中。

|祁山堡,諸葛亮北伐指揮中心|


諸葛亮知道的事,另一位厲害人物司馬懿也知道,但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的時候,主帥是不懂地理的統帥曹真。諸葛亮讓趙雲領兵佯裝走褒斜道,曹真在北部堵截,而諸葛亮大軍主力則已經從祁山道進入天水等三郡。

如果沒有司馬懿,諸葛亮接下來很可能會勢如破竹地進入關中。歷史沒有如果——司馬懿出山後,曹魏一方迅速扭轉形勢,與蜀軍開始長期的拉鋸戰。這場對峙,始於公元228年,終於公元234年,諸葛亮逝於五丈原。

地形複雜的秦嶺地區,成為兩位地理大師「神仙打架」的舞台,家喻戶曉的「失街亭」「斬王雙」「伏張郃」「收姜維」等故事都在這裡上演。

|街亭雖小,卻極其重要|


第一輪比賽,蜀漢諸葛亮、馬謖VS曹魏張郃,蜀軍失敗,丟失街亭。第二輪比賽,蜀漢諸葛亮、陳式等PK郝昭、王雙,蜀軍小勝,魏軍折損王雙。第三輪比賽,諸葛亮團隊VS司馬懿、張郃、郭淮等,蜀軍小勝,魏軍折損張郃。第四輪比賽,諸葛亮、姜維等VS司馬懿等,雙方對峙百餘日,以諸葛亮病逝而告終。

公元234年春,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魏蜀兩軍在五丈原相持一百多天,其間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司馬懿始終堅守不出。五丈原,是黃土高原南部,關中盆地之中的一個著名的「塬」,扼守褒斜古道北口,地勢高於渭河,土地肥沃。於是,蜀軍在當地實行屯田,打算與魏軍對峙下去。


不曾想,這一年八月,諸葛亮病重,不久病逝於軍營。

|五丈原,諸葛亮人生終點|


諸葛亮北伐的經歷告訴我們:


  • 古代戰爭中,地理因素非常重要,一定程度的上說,諸葛亮和司馬懿等統帥都是地理學家,戰爭的對決,也是地理知識的競賽
  • 地理環境和地理知識的運用,必須跟人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否則也會失敗,馬謖失街亭就是例子
  • 長久的戰爭勝負,由雙方綜合實力所決定,縱然有諸葛亮這樣出色的地理大師,也只能讓蜀郡取得暫時的優勢,一旦進入拉鋸戰,最終取勝的還是國力強盛的一方

|出師未捷身先死,圖源:《三國軍師聯盟之龍吟虎嘯》|


在地理環境上,曹魏占據著河西走廊、關中盆地、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等,這些地方對秦嶺淮河以南的區域,具有地形上的俯衝優勢。當時中國經濟和人口中心依然在北方。縱然吳、蜀常常聯手,也無法撼動曹魏的根基。


對於這樣的事實,通曉天下大勢的諸葛亮豈能不知?

在《後出師表》里,他說: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意思是,敵強我弱,但是如果不去討伐,我們遲早被對方攻滅。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用今天的話說,明知不敵,也要亮劍。


許多無名宵小之徒,常以小說誇大為由,貶低諸葛先生之才,實乃譁眾取寵。對蜀漢一方很不友好的《三國志》也不得不承認武候是「神武赫然, 威震八荒。」同樣是《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死後,五丈原蜀軍撤走,史書借司馬懿之口表達了對武侯的讚嘆:「真天下奇才也!」


|蜀漢西部第一要塞——劍門關|


「大地理館」原創文章,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抓取、複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