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電影獨家解析:誰會抱得大獎歸?

星期五文藝 發佈 2020-02-01T12:19:16+00:00

星期五言: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將於美國時間2020.2.9 日舉行,在我們開始2020奧斯卡大獎總評與預測之前,先提醒大家注意一件事情,看下錶:以上第一張截圖9部電影是本屆奧斯卡大獎的提名影片,括號里的是該電影的投資公司;第二張圖顯示了各電影公司所投拍電影被奧斯卡獎項提名的份額

星期五言: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將於美國時間 2020.2.9 日舉行,在我們開始2020奧斯卡大獎總評與預測之前,先提醒大家注意一件事情,看下錶:

以上第一張截圖9部電影是本屆奧斯卡大獎的提名影片,括號里的是該電影的投資公司;第二張圖顯示了各電影公司所投拍電影被奧斯卡獎項提名的份額。

一目了然:所有提名電影除《寄生蟲》是韓國公司外,其餘均為美國公司。

這一信息說明了三個問題:

一、奧斯卡是美國人玩的遊戲;

二、(從商業角度)奧斯卡是美國幾大電影公司競爭的平台;

三、奧斯卡參賽電影多半代表了美國意識。

如此說來是不是奧斯卡就沒有任何藝術價值了?當然不是!美國電影公司乃至奧斯卡組委會還不至於蠢到獨裁、專制的程度,它們會讓參賽電影在不破底線的情況下儘可能的多元化與自由化,從而讓隱藏在背後的商業目的、意識形態得到最大化的無形傳播。

從這個角度來講,奧斯卡和坎城其實都是一種妥協的產物。而只要有妥協和平衡,就有我們能從中獲取的東西。這便是我們這篇文章基於的點。

(註: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


一、2020 奧斯卡 VS. 2019 奧斯卡

我們去年曾在《2019奧斯卡大獎提名電影全評與「星期五」獨家預測》這篇文章中針對大獎預測拉出了一個圖表:

《副總統》→《羅馬》→《寵兒》→《黑豹》→《綠皮書》→《黑色黨徒》→《一個明星的誕生》→《波西米亞狂想曲》

以上影片的是按照藝術性向商業性過渡的順序排列的。換句話說,圖表越靠左端的電影其電影藝術性越強,越非主流,越往後接近末端的越接近美國主流價值觀,越正能量,越商業化。而處於中間的恰恰是其藝術性與商業性相對平衡的,同時也是最容易拿大獎的電影。(註:《綠皮書》最終拿下當年奧斯卡大獎)。

按照這個邏輯,我們把今年的奧斯卡提名電影也列出個圖表來,如下:

《好萊塢往事》→《愛爾蘭人》→《小婦人》→《小丑》→《寄生蟲》→《1917》→《極速車王》→《婚姻故事》→《喬喬的異想世界》

注意對比兩張圖表,你會發現以下幾個問題:

1、今年的奧斯卡大獎提名並沒有打破藝術性商業性以及電影題材平衡的這個成規。(註:這個藝術、商業的概念是相對於奧斯卡組委會而言的,而非國際化的視野)

2、今年奧斯卡大獎提名電影總體的商業性更強了一點。(從左右的比例可以看出)

3、今年奧斯卡大獎提名電影總體色調較去年更陰暗、沉重一些。

另外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差異:

去年一部揭露美國政治內幕的《副總統》,前所未有地獲得了奧斯卡大獎提名。而今年同樣涉及美國總統以及政治黑幕的《爆炸新聞》,卻未得大獎提名(除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提名外)。

在本人看來,《爆炸新聞》和《副總統》兩部電影從拍攝和電影創新的角度來講,其藝術性絕對具備拿大獎的潛質了。

當然,如果這兩部電影都拿了獎,奧斯卡估計也就不叫奧斯卡了!(這說明奧斯卡組委會評獎一定是有底線的)。

同樣在這個底線之外的還有一部典型英式風格的《朱迪》,該片不管從主題還是電影手法都與奧斯卡以及好萊塢體系相悖,因此儘管它也是音樂傳記題材,卻沒有去年的《一個明星的誕生》、《波西米亞狂想曲》那麼幸運,它只得到一個最佳女主角的提名。(註:去年與《朱迪》相仿的一部《寵兒》入圍了奧斯卡大獎提名)

回到大獎提名名單上來,本人又似乎從上面圖表中感覺到一種價值觀(或者說意識形態)的導向,它是從兩端向中間匯聚的,我們接著往下看——

二、提名電影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傾向

我們再次把兩年的奧斯卡大獎提名電影圖表列出:

▼ 2019

《副總統》→《羅馬》→《寵兒》→《黑豹》→《綠皮書》→《黑色黨徒》→《一個明星的誕生》→《波西米亞狂想曲》

▼ 2020

《好萊塢往事》→《愛爾蘭人》→《小婦人》→《小丑》→《寄生蟲》→《1917》→《極速車王》→《婚姻故事》→《喬喬的異想世界》

無獨有偶,從藝術商業角度,兩張圖涵蓋電影都是從左往右過渡的,而從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導向來看,似乎圖表的中間部分成了焦點(從兩邊向中間匯聚),這在2019年片單圖表中再明顯不過了——《黑豹》、《綠皮書》、《黑色黨徒》,這三部電影都是關於種族矛盾的,這是符合美國主流價值觀導向的(或者說這就是當年奧斯卡的隱藏主題)。

而符合這種導向的電影一定是最易獲獎的電影。當然這有個前提:這個電影不能拍的太俗套,不能把意圖搞的太明顯,像說教。

2020提名片單也是如此,來看中間的三部電影《小丑》、《寄生蟲》、《1917》,它們風格不同,題材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涉及到了「人權」問題,這又是附和美國乃至西方主流價值觀的。

而與2019年不同的是,今年的這種「價值觀」的傾向似乎更統一壯大了一點,如果我們從宏觀來看今年奧斯卡所有涉及影片,便不難看出這一隱藏的價值觀導向——如最佳原創劇本提名的《教宗的承繼》,如最佳紀錄長片提名的《美國工廠》、《民主的邊緣》等等,甚至中國導演入圍的那部《妹妹》(最佳動畫短片提名)也吻合了這一「人權」導向。

重申一句:我們這裡論的可不是價值觀(或者說意識形態)的對錯,更不是在談政治,我們只是在說那些決定獲獎的「因素」。

當然,決定因素可不止一個「價值觀導向」,我們終歸還是要回到電影本身上來。

三、9部電影的類型與風格

《好萊塢往事》→《愛爾蘭人》→《小婦人》→《小丑》→《寄生蟲》→《1917》→《極速車王》→《婚姻故事》→《喬喬的異想世界》

從電影故事的角度來講,9部提名影片越靠右的其「類型片」特點越突出,或者說它講故事的套路化越強。比如說《喬喬的異想世界》,故事中一正一邪,人設上一個主角N個配角,人物經歷上從信仰到打破信仰,主題上的反戰、倡自由……所有這些框架都清晰透徹,像是套了公式,足可以當商業片樣板兒了。

與《喬喬的異想世界》同處在圖表右邊的《寄生蟲》、《1917》、《極速車王》都是故事框架以及段落層次比較清晰的電影。換句話說,這幾部電影是符合大眾口味的,是可看性比較強的電影。

右邊剩下一部《婚姻故事》,乍一看好像這片挺鬆散的,挺像大眾稱謂的那種「文藝片」的,但仔細想想它的套路性更強,我們與其說它是一部反類型的文藝片,倒不如說它是為男女主角量身打造的沖奧片(沖的是最佳男、女主角)。

看完右邊的再看左邊的:最左端的《好萊塢往事》,它和右邊的電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是典型的「歐式」風格——開放式情節、散文式的敘事、個人化視角……這在奧斯卡乃至美國主流電影里是絕對的非主流的了!

再看《愛爾蘭人》,你可以說它涵蓋了黑幫、政治、歷史、犯罪的元素,但這些元素任何其中的一種都不足以概念它的總體類型,它是反類型電影或者說是一種類型片的綜合體,更何況它時長近四個小時,這已經證明其無法用傳統美國商業片的套路去框它了!(談《愛爾蘭人》:一部回歸教科書級別的電影文章中有集中闡釋)。

偏左端的《小婦人》採用的則是意識流化的敘述結構,它是非主流的,無法用電影的某個類型來概念。

最後來看《小丑》,它很特別——從電影角度,你無法用類型來概念它,然而它卻具有了很強的商業價值,這全然是因為片子所具備的政治煽動性。

當然,這裡的「政治煽動性」又是從電影受眾群角度而言的,至於電影以外的對錯,非本文探討範圍(請參看「從《喜劇之王》到《小丑》:看一場鬧劇是怎麼演變成暴動的...」)。

以上是從奧斯卡評獎的角度來概括的每一部大獎提名電影,當然就單部電影個體而言,它不見得就一定是在獲獎目的驅使下創作出來的,每一部都值得我們作為電影學習來觀看。

四、「星期五文藝」對每一部提名電影的點評

1、《好萊塢往事》:

個人風格化極強,細節耐品味,更值得一提的是:導演避開了對那些敏感歷史事件的觀點發表,而是將筆墨著重在了主觀感受與情懷上(這也是其風格化極強的原因之一),這絕對是部值得看第二遍的電影。

2、《愛爾蘭人》:

慢熱,但故事性極強,四個小時下來像做了一場夢,每個人物都讓人難忘。其故事層次、人物層次搭配、節奏掌控都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絕對是教科書級別的電影。

當然電影不是沒有缺陷,演員老齡化的被動表演便是其中之一。從某個角度來講,看這部電影更像是在對羅伯特·德尼羅、阿爾·帕西諾那個電影時代的懷念。

3、《小婦人》:

電影採用了非時間線敘述、「元小說」的空間結構,以及群戲表演……但要注意,這只是從文學角度而言。而從電影的角度,本人認為這部電影並沒有創新與突破,它的結構與敘述方式在其之前已經有很多電影用過了,而且比它用的極致多了。

4、《小丑》:

很過癮,很發泄,也很羨慕嫉妒人家的拍攝尺度。另外對其主角專業的表演由衷欽佩。

然而從藝術角度,我認為這部電影的節奏感把控並不算完美,它更像是為演員量身打造的一部電影。

5、《寄生蟲》:

娛樂性很強,高潮的「屠殺」那場戲很精彩。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更適合拿到奧斯卡參賽,而不是坎城(事實也證明了奧斯卡對這部電影的青睞)。

6、《1917》:

遊戲公關的套路用在電影上真的是屢試不爽(這部電影整個就是一部單機遊戲公關歷程)。

當然此片的制勝法寶可不止這一個——其演員、美工、攝像、燈光等在超「長鏡頭」下的精確表現真的讓人看的過癮,真的很佩服人家精湛的拍攝技術!

然而從藝術高度上來講,不如拿它來跟1979年的《現代啟示錄》對比著看,就見分曉。

7、《極速車王》:

電影的試聽效果沒的說,絕對的好萊塢大片的級別,絕對過癮;電影的劇情、人設、表演方式也沒得說——中規中矩、陳詞濫調卻找不出什麼瑕疵;

然而電影的結局著實讓本人感到意外,意外在於導演沒讓結局落在「成功」的大團圓上,也沒把最終的勝利跟企業勵志捆綁到一起……這一點讓這部商業電影脫了俗。

8、《婚姻故事》:

「星期五文藝」實在不敢恭維這部電影導演的導片風格——其構圖、鏡頭調度、剪輯方式與整部電影的故事線節奏產生了強烈的衝突,給人一種節奏氣孔斷開的感覺。在如此節奏不和諧之下,演員的大段SOLO表演顯得有點過火。

當然,這些感受也有可能跟本人鑑賞能力的欠缺有關。電影好壞還需大家自我觀看評定。

9、《喬喬的異想世界》:

我認為它跟《美麗人生》相比,只不過是部二三流的商業片罷了。(註:《美麗人生》獲7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五、「星期五文藝」2020奧斯卡大獎預測

(本章節純屬娛樂猜獎,猜錯無罪:)

《好萊塢往事》→《愛爾蘭人》→《小婦人》→《小丑》→《寄生蟲》→《1917》→《極速車王》→《婚姻故事》→《喬喬的異想世界》

我們在此利用排除法:

根據以上圖表,去掉首、尾四部電影(左邊兩部太非商業化,右邊兩部太俗套),去掉一部不是美國公司拍的電影(《寄生蟲》),剩下《小婦人》、《小丑》、《1917》、《極速車王》四部。

繼續排除,《小婦人》非主流講故事的方式,很難折服大眾,排除!《小丑》的政治敏感性太強,排除!剩下《1917》、《極速車王》(勵志、皆大歡喜)。

《極速車王》(原名:Ford v Ferrari,中文翻譯實在離譜),說實話,若大獎頒給它未免顯得奧斯卡太小家子氣,因為電影不就演了個「福特」跟「法拉利」的內鬥嗎,即便最終電影升華到了「人」的個體上,但畢竟這部電影「福特」跟「法拉利」兩個主角是無法否認的,更何況賽車的題材在美國大片里已經司空見慣了!

自然,最後就剩一個《1917》了——反戰、人權、道德觀,遊戲性、商業性、技術性,視覺、聽覺、大團圓,所有這些美國元素在電影中一個都沒少……

如此,你說大獎該給誰?

當然,從理論上講,任何一部提名電影都有可能獲獎,就像這個世界理論上也可能會越來越好一樣。

最後給大家拜個晚年!願大家在新的一年裡克服一切困難,認清一切真相,打敗一切病毒……以及,看懂所有你看過的電影!【星期五文藝】


關注【星期五文藝】,一起看經典電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