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款識,卻被後世奉為經典的永樂瓷(附館藏精品)

聯拍在線 發佈 2020-02-03T09:29:11+00:00

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是明代第三位皇帝。在他當政的二十二年期間,文治武功兼備,如營建紫禁城、派遣艦隊交通南洋、編輯永樂大典﹑製作大量官方用器等,建樹極多。

潔素瑩然,甚適於心」是永樂皇帝對自己心愛瓷器的讚譽。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1403-1424),是明代第三位皇帝。在他當政的二十二年期間,文治武功兼備,如營建紫禁城、派遣艦隊交通南洋、編輯永樂大典﹑製作大量官方用器等,建樹極多。


其中,這些合於永樂皇帝心意的瓷器,經過了六百年的歲月,留存至今,不僅展現永樂時期瓷器的工藝成就,同時是多方文化來往的具體例證。



永樂皇帝的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甜白、青花及紅釉瓷器。甜白釉色創燒於永樂,恬靜優雅,開創白瓷新面貌。青花瓷器的造型豐富多變,有許多文化交流下產生的新器形。紅釉瓷器光瑩鮮艷,也成為後世追仿的對象。在朝廷的要求和監督下,瓷器先由內府「定奪樣制」,才發給窯廠照樣製作。官用作品器形規整、釉色純正、紋飾合於規範的現象在此時開始建立。不合標準的作品往往被刻意擊碎,掩藏起來,燒成的瓷器則作為國家禮儀或宮廷日常之用,或成為賞賚外交邦國的禮物。


明永樂甜白釉高足碗


內府燒造


明代晚期的文人在談論明初官方用瓷時,曾經提到「永樂、宣德年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騌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這段話清楚地總結了永樂時期瓷器的性質、面貌及特色。這些在景德鎮燒造的「內府」銘梅瓶、爵、爵盤以及帶有龍鳳紋的瓷器,說明永樂瓷器為官方所製作、使用的性質。


明永樂青花花卉紋鏤空花熏


珍貴且帶有「永樂年制」篆款的紅釉瓷器,光素潔白或帶有暗花的甜白瓷器以及以外來鈷料「蘇麻離青」繪製的青花瓷器,是永樂時期最受矚目的三種瓷器。它們與純淨的顏色釉瓷器及同樣帶有官方樣式的龍泉窯青瓷,共同展現出永樂皇帝瓷器特有的樣貌及風格。


明永樂青花波濤龍紋爵杯、爵托盤

通高8.1公分 盤高3.4公分 底徑15.8公分


青花爵杯搭配山形托盤首見於明代永樂時期。爵杯仿青銅爵器形,前有橢圓流,後帶尖形尾,左右有雙柱立於口沿,器腹下承三足。托盤折沿、平底,底有四如意形足,盤中央突起一座三山形支柱,三山之間略凹並有三孔隙,供瓷爵的腹部及三足歇放,所以也稱「歇爵山盤」。



瓷爵外壁兩側各畫一條五爪雲龍,其下畫海水江崖紋,三足各飾如意雲紋及雙線,器底有澀胎一圈,中央施釉並畫蓮花一朵,器內純白無紋飾。盤中心除了三山形凸起外,四周繪飾雙龍紋以及海水波濤紋,口唇上畫勾雲卷草紋、盤外畫折枝番蓮花二層,四足各有如意雲及番蓮一朵,盤底中心露出緻密潔白胎體。相同的爵杯和托盤組合在景德鎮負責燒造宮廷用器的珠山遺址曾有出土。


1、鮮紅為寶


明永樂霽紅暗龍紋高足碗

高10.6公分 口徑15.9公分 底徑4公分


永樂時期開始,景德鎮可以燒造出釉色純正的紅釉瓷器。這兩件紅釉高足碗的口部外侈、深壁、高圈足。全器施紅釉,釉汁瑩厚,器色鮮艷,圈足著地處露胎。器內壁錐拱雙龍戲珠紋,外壁樸素無紋飾。碗心有「永樂年制」雙行四字篆書款,外加花邊。


2、甜白為常


明永樂 甜白三系竹節把壺

高11.0公分 口徑4.0公分 足徑12.8公分


單把壺的壺身呈半球形,小口、短直頸、圓肩、器腹略內斂、平底、淺凹足。器肩上有三個環形系鈕,器身一側帶曲流,另一側帶竹節把手,並有一平頂直璧原形蓋罩住口頸。全器除足底露胎外,均施以白釉。全器光素無紋,釉色潔白瑩潤。相同器形之瓷壺存世不多,本院另藏有一件器形相同,器身飾以鳳凰一對的青花三系竹節把壺,有學者推測兩者皆為明初宮庭用茶器。廣東台山南宋沈船中,曾出水有類似造型的錫壺,也有學者據以推測其為穆斯林使用的湯瓶。


明永樂甜白梅花梅瓶

高25公分 口徑4.4公分


甜白釉瓷是永樂時期宮中主要用瓷。這件永樂白瓷梅瓶胎質潔白細緻,釉質均勻盈潤,圓口略侈,短頸豐肩,斂腹下收,平底,淺圈足。全器以細線刻劃紋飾,瓶肩有轉枝葉紋一周,間飾弦紋二道,腹部主紋刻劃或綻放或含苞之纏枝蓮花,底邊上下飾有弦紋二道, 其間刻劃折枝蓮花六朵。根據1989 年景德鎮珠山明代御窯廠遺址的發掘報告,永樂前期地層中的甜白釉瓷器占所有出土物的98% 以上。據學者推測,永樂皇帝大量燒造白色瓷器有可能與他燕王時期居於北平,感染元人尚白之風氣有關,也有人推測,大量燒制的白釉瓷器不但帶有宗教意涵,同時,因其為報答父母之恩所建造的金陵大報恩寺塔,是以白瓷磚搭建而成的,白瓷器同時也承載了皇帝對父母的追思。


3、蘇麻離青為飾


明永樂青花一把蓮盤

高6.3公分 深5.4公分

口徑33公分 足徑24.2公分


盤子弧壁,矮圈足。器底露胎,全器以青花為飾。口沿下是海水波濤紋,內壁有蓮花、石榴、菊花等各式花朵共十三朵,外壁口沿下繪卷草紋,壁面畫纏枝花卉十四朵,近圈足處有回紋一周。盤心主紋飾是蓮花、慈菇等紮成的花束。因為外交往來以及貿易交換等因素,土耳其的托普卡普宮殿博物館以及伊朗的阿德卑爾神廟收藏有大量的十五世紀初期青花瓷器,類似這件作品的青花一把蓮盤,在兩大收藏中也都可以見到。在阿德卑爾神廟收藏一件同類型盤子,器底有「青花磬口花盤一樣」及與價格相關記載的墨書,可以讓人遙想其流通海外的情景。


4、顏色釉


明永樂翠青釉三系蓋罐

通蓋高10公分 內徑8.5公分


翠青釉是永樂時期開始創燒的顏色釉,因顏色類似翠竹之青色而得名。這件蓋罐頸部短而微斂,器身扁圓,肩部有三個四瓣花托飾的環形系耳,圈足淺,帶平頂直口蓋扣於環形系耳之內,是永樂時期獨有的罐式。罐里、圈足內及蓋內施青白釉,其餘施翠青釉。翠青釉以氧化鐵為呈色劑,釉面的玻璃質感強,釉內滿布氣泡狀如魚子,色調淡雅清新,傳世品並不多見。


5、官樣


明永樂青花四季花卉紋蓮子碗

高10.1公分 口徑20.8公分 底徑7.5公分


明永樂甜白四季花卉紋蓮子碗

高10.1公分 口徑21.2公分 底徑7.5公分


明永樂-宣德龍泉窯青瓷劃花蓮瓣碗

高6公分 口徑15.2公分 底徑5.1公分


這三件碗的器形相類,都是口部微外侈,深弧形壁,上豐下斂,尖底,並帶矮圈足,稱為蓮子碗。三者的裝飾紋樣布局也幾乎相同:其中的白瓷碗器內口沿下印波濤紋一圈,周壁印纏枝牡丹、菊花紋飾各三朵,碗心為折枝菊花紋。外面口沿下劃回紋一道,周壁為略凸起的菊瓣紋。青花碗的紋飾與白瓷碗相類,不同處是在碗心繪畫折枝枇杷紋。青瓷碗的外壁為蓮瓣,內壁口沿下為回紋一圈,碗心另有五瓣葵花紋。對照洪武二十六年(1393)燒造供用器皿時,需要先由內府定奪制樣的規定,可以看到明代初年,景德鎮和龍泉窯兩地的工匠,或以印花,或以鈷料繪畫,或以刻畫方式達成目標的巧思。


對外交流


永樂時期,因為宗教、外交、貿易等因素,與西藏及中、西亞世界的交流與互動非常頻繁,器物的形制、紋飾也反映了不同文化間交流的痕跡。皇室崇敬藏傳佛教,也重視與西藏各教派高僧的往來,賞賜物品當中包含有珍貴的瓷器,也製作了許多帶有宗教意涵的器皿。另一方面,朝廷派遣陳誠等經由陸路以及鄭和經由海路廣泛聯繫中亞與西亞各國,製作了一批模仿伊斯蘭世界金屬器、玻璃器器形或紋飾的瓷器作品,極具時代特色。透過相異材質器物間的模仿與創造,可以看到永樂皇帝積極對外交流的需求及企圖心。


明永樂 青花朵蓮梵文勺

長33.5公分 寬8.8公分


這是傳世唯一一件永樂時期的瓷質大勺。這件勺子的尺寸極大,勺口寬而深,握柄細長。器身內外滿釉,只有勺緣露胎,可以推測勺子是覆燒而成。全器以青花為飾,器內滿書青花梵文種子字,器外散點式分布二十四朵蓮花。

種子字是諸佛菩薩的象徵。景德鎮珠山遺址曾出土一件同形大勺,這種帶有種子字及朵蓮的瓷質大勺,很可能是皇室的宗教用器,而器外散點式分布的朵蓮,也和永樂時期佛經上的裝飾十分相似。乾隆皇帝為了這件大勺特別配置了一個鵝形紫檀木座,托座內並刻「乾隆御玩」一行四字楷書以及「≡」及「隆」兩枚印文,顯示乾隆皇對其的珍視。


明永樂青花穿蓮龍紋天球瓶

高42.2公分 口徑9.3公分 底徑16.2公分


青花天球瓶碩大渾厚,器身環繞威武雄猛的穿蓮三爪行龍,整體氣勢堂皇莊重,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永樂青花瓷器中的名品。天球瓶的胎體緻密,釉面瑩潤。口略外侈、直頸、圓鼓腹、平底微凹、無圈足。通體繪飾一回首張望的穿蓮三爪行龍,張口吐舌,露牙雙目圓睜,闊步張爪,龍身滿畫鱗甲,雄武矯健。瓶頸及背景空隙處則繪轉枝蓮花紋飾,青花艷麗濃重,繪畫線條流暢,展現此時制瓷的高超工藝。


明永樂青花人物紋如意耳扁壺

高29.7公分 口徑3.6公分

足長12.0公分 足寬8.0公分


如意耳扁壺的器形受到中西亞陶器及玻璃器的影響。小口,細頸,腹部扁圓,平底無足,頸部兩側各有一弓形耳連接頸部和肩部。全器以青花為飾,頸上畫青花蕉葉紋。腹部兩面畫山水,肩部及近底處各畫仰覆蓮瓣紋一周。腹部中央如同一小景,前景有坡石水腳,中景為樹石。扁壺一面有三人,另一面有二人,共有樂舞人物五名於遠山近景間。人物的臉容和服飾呈現異族面貌。人物的姿態與組合和十四世紀伊斯蘭祈求乾涸泉水再度流動的畫作相當近似。以人物作為裝飾主題的如意耳扁壺存世目前所知僅有二件,一件典藏於本院,另一件收藏於土耳其伊斯坦堡的托普卡比宮博物館,十分可貴。


明永樂 青花圖案花紋葫蘆形綬帶耳扁壺高29.5公分 口徑3.1公分 


綬帶耳扁壺是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生產不輟的器形。扁壺器呈葫蘆形,上半部直口斜壁,中間頸部收束,下半部腹部扁圓,器腹中央有一道明顯接痕,器底帶橢圓形淺圈足,器身上部左右兩側各以綬帶形耳連接肩頸。


明宣德 青花圖案花紋葫蘆形綬帶耳扁壺高25.6公分 腹徑21.2公分 


明永樂甜白劃花葫蘆形綬帶耳扁壺

高3.2公分 口徑13.2公分 


這類器物主要在行旅往來之時使用,器形可以看到馬木路克王朝(Mamluk Dynasty, 1250-1517)金屬器及陶器的影響。上方漸收的口部,可以防止裝盛於其內的水等液體在行進間向外溢出,兩側的雙系耳可以用來捆綁繩索,可然後吊繫於人、馬、駱駝之上,方便移動。由這四件綬帶耳扁壺的器形弧度比例、裝飾紋樣組合以及圈足的高低方圓,可以感受永樂到宣德之間同形器微妙的變遷軌跡。


承襲與模仿


清雍正 青花花鳥紋如意耳扁壺


清雍正 青花花果紋如意耳扁壺


兩件如意耳扁壺皆為小圓口、短頸、腹部扁圓、平底無足,並在頸部和肩部以如意耳相連。兩件頸部皆飾以竹葉,花鳥紋扁壺腹部兩面各畫梅花一枝,上棲白頭翁,間飾竹枝;花果紋扁壺腹部兩面描繪果實及枝葉。與明代永樂時期的如意耳扁壺相比,清代雍正時期的扁壺形體較大、腹部較膨圓、釉面泛著淡淡的灰青色。最大的不同在於,明代永樂時期的扁壺多為上下接合,而清代雍正時期的作品則為前後相接,因此,足部著地露胎處較似橄欖形,由此也可以看不同時代工藝習慣的展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