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膠》:壓倒婚姻的最後一刻稻草是暴力溝通

用情用感 發佈 2021-09-18T10:36:53+00:00

《雙面膠》最後一集,劇情發展到高潮,李亞平大打出手,胡麗娟步步緊逼,婆婆大喊著,三人扭打成一團,孩子從樓上折下來,在醫院裡婆婆終於說出都是為了孩子好的公平話,但過去的件件事實種種糾結已經促成無可挽回的狀態,胡麗娟流淚,李亞平無聲,直到最後婆婆依然說了一句:我想你會想明白的。

《雙面膠》最後一集,劇情發展到高潮,李亞平大打出手,胡麗娟步步緊逼,婆婆大喊著,三人扭打成一團,孩子從樓上折下來,在醫院裡婆婆終於說出都是為了孩子好的公平話,但過去的件件事實種種糾結已經促成無可挽回的狀態,胡麗娟流淚,李亞平無聲,直到最後婆婆依然說了一句:我想你會想明白的。

胡麗娟聽到孩子說「媽媽壞」頓時火冒三丈,因為之前的隔閡她首先想到這是婆婆平時教孩子這麼說的,氣沖沖的下了最後通牒:這個家只能有一個女主人,那就是我,請這個老女人給我滾蛋!

李亞平也不示弱:要走你走,這個屋有我,有我媽和我兒子,我們三個誰都不會走,你要是覺得不舒服,你可以滾蛋!

這種相互間的指責挑剔的語言就是暴力溝通中的道德評判和強人所難。

如果幾個人心中都以愛為前提,肯站在對方立場為對方考慮,事情也不至於愈演愈烈,以至於產生裂痕無法挽回。


一場鬧劇終究落下了帷幕,如果當初幾方都站在誰也不想改變誰,誰也不爭這個家庭中做主的地位,誰做事說話都不偏激,針鋒相對把問題向一個方向擰著干,事情就不會發展到無可救藥。

《非暴力溝通》一書中說: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的這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而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是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師從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卡爾·羅傑斯。2006年他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他有著50多年的實踐經驗,不僅指導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非暴力溝通,消除分歧和爭議,實現高效溝通,還幫助解決了許多世界範圍內的爭端和衝突。2003年至今這本書暢銷不衰。

書中說:愛能使心靈的創傷痊癒,非暴力生活的一個關鍵就是: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

因此,《非暴力溝通》是在有愛的基礎上進行的語言溝通。

1.

《雙面膠》中,婆婆需要麗娟按照自己的想法成為一個她認為賢惠的媳婦,相夫教子,比如她要麗娟每天收拾房間,廚房做飯,伺候老公,對兒子唯一要求就是要他管住媳婦,打造麗娟成為她認為的「賢妻良母」。

麗娟需要老公亞平時刻關心,婆婆看家無怨無悔,不能頤指氣使的教導,不能參與她家的家庭事務。

李亞平需要麗娟跟他一樣對媽爸處處順著,因為父母養大自己不容易,作為媳婦也應該跟他一樣孝順。

比如婆婆收起桌上昂貴的桌布,換上塑料的,沙發也被一層舊被單蓋著,甚至一副油畫爸爸看著「冷」也用不把它遮上。

席勒:不尊重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尊重他。

我國三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也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就是說,自己所不願意接受的,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

婆婆不想讓兒子做家務,卻讓麗娟跟她學著並以長輩身份強加麗娟家務,經常把一家人掛在嘴邊,每次做的事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哄騙麗娟就範。

所以對於李亞平來說,這場婚姻最初的目的就不純,它是一種帶有利益和虛榮的愛。

雖然老人年輕人之間觀念不同,雙方之間要有最起碼的尊重,來兒子家不是自己家,應該尊重人家的生活習慣,如果是在看不慣,可以在商量的基礎上解決問題。

所有的人都錯了位,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問題,分析問題,出事了指責別人, 沒有一個人內省。

婆婆把麗娟的奶倒掉,還沒等解釋,麗娟就認為婆婆在分離他們母子,揪著婆婆就要亞平評判。

婆婆為了看孩子,麗娟剛滿月就要玉喜搶過孩子,不讓麗娟跟孩子親近。

這些都是強人所難,書中說: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

結果麗娟越是想親近孩子,婆婆就越是不讓親進。婆婆雖然在最後時說都是一個目的為了孩子好,但她的說話做事,她的行為完全跟她的表述背道而馳。任誰都會反感。

麗娟也是一樣,雖然說話有時候有口無心,但她口氣咄咄逼人,從不示弱,就想處處顯示這個家女主人的地位。

李亞平站在父母的立場認為自己很孝順,麗娟是他的媳婦也應該跟他一樣孝順父母,總說一家人卻從沒把麗娟當成一家人看待。

2.

那麼,婚姻中這樣的局勢怎麼調和呢?

《非暴力溝通》中給出了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四要素答案。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 曾經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如果幾個人都已愛為基礎,不帶指責挑剔的觀察,感受自己和對方,並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不拐彎抹角的以好心挑剔他人,而是想怎麼做直接說出具體的請求。那麼,親人間的隔閡和誤會也不會這麼深。

比如站在婆婆立場看麗娟,不收拾屋子,好吃懶做,婆婆可以這樣說:看見廚房的碗沒刷,以後有時間把碗刷了吧。如果你沒時間刷,以後我就替你刷了,這樣廚房乾淨多了。

這句話是基於關愛不帶評論的基礎上說出來,即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又提出請求。

這樣即使麗娟再對婆婆有偏見內心也會有所撼動。更何況從劇情來看麗娟並不是一個內心冷漠的人,這從他倆發生矛盾後亞平對她的「哄哄就好」的態度上就能看出來。

莊子云: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不要試圖改變別人,應該改變的是自己的心態。有時候道德評判並不是唯一標準,「道可道,非常道」很難說在這部戲中誰是絕對無辜的,每個人都在這場婚姻中起到了催化作用。

如果我們堅守自己的準則和初心,不過分的指責挑剔別人,責人之心責己,愛己之心愛人,這樣的家庭悲劇會少很多。

3

如何做到四要素呢?那就是全身心的傾聽。給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以反饋。

書中說: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傾聽他人有助於對他人的理解和接納。

不論別人用怎樣的詞語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他們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來幫助對方了解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

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需要

(1)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李亞平大打出手時,麗娟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抗衡的,當麗娟痛苦到無法跟婆婆交流,無法跟李亞平交流的時候,首先應該體會自己的感受,誰都會因為發生不如意的事情後悔,傷心,憤怒,但仔細體會自己的需要,怎麼作自然會一目了然。

而不應該再繼續對已經瘋狂的李亞平進行語言攻擊,進而激怒他,引發暴力。致使孩子摔下樓梯。

(2)大聲地提出請求;

如果麗娟體會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應該馬上直接說出來,她不想讓婆婆倒掉孩子的母奶,直接對婆婆說出來,放下成見,真誠的提出請求,對老公李亞平也應該心平氣和的提出請求,讓他對自己老媽有一個明確的態度。而不是一直站在老媽的立場共同對付麗娟。

(3)換一個環境。

麗娟正跟婆婆發生衝突,誰都會不冷靜,如果倆人都體會一下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這時就會不由自主的冷靜下來,思維有可能轉換,不在糾結原來的問題,暫時離開轉換一下環境,重新面對當初的問題,環境變了也許原來的心情和狀態也會發生改變,那就更不會惡言惡語相向了。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面臨暴力溝通,暴力不僅僅是肢體上的,語言的暴力更讓我們心靈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諷刺,譏笑,侮辱,嘲笑被人看不上瞧不起,隨時隨地都可以見到,經歷。

當我們遇到這些的時候,在擁有一顆強大內心的基礎上,我們應該用心體會,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自己和對方,心平氣和的接受。

因為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有理由,無論是好是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