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建築師在北京遠郊的村子裡蓋了棟房子,重構北方的鄉村生活

客官住店嘛 發佈 2019-12-31T02:16:35+00:00

從2018年冬天開始,幾個建築師陸續在一個北京遠郊的村子裡蓋了些房子,這是其中的一座。這些房子的基地各不相同,有的傍山、有的臨路、有的囊括了百年老屋,有的就是普通村舍的一部分。而我們的這塊,是一片廢墟。


從2018年冬天開始,幾個建築師陸續在一個北京遠郊的村子裡蓋了些房子,這是其中的一座。這些房子的基地各不相同,有的傍山、有的臨路、有的囊括了百年老屋,有的就是普通村舍的一部分。而我們的這塊,是一片廢墟。



特殊的基地
基地所在的後黑龍廟村,北依海坨山,南臨官廳水庫,是15世紀形成的幾百個長城衛屯中的一個。但今天,它就像其他京郊村落一樣,在無序的更新和運動式的基礎設施建設中,逐漸稀釋了與土地和歷史的關係。基地在村子中心,是片廢棄已久的老屋。環顧四鄰,只有它還維持著工業時代之前的面貌。老院牆已湮沒大半,以至於需要重新砌築一道磚牆來圈出它的邊界。在漫長的時光里,被磚牆包圍的破敗老屋和幾株探出牆外的老樹,是它留給村民的日常風景。




邁進院子,滿目是傾頹的老屋和古樹荒草。但頹垣之間,曾經的生活場景仍可想像。雖然它們很難歸為傳統意義的美,但這些景象中無疑蘊含了巨大的信息量。它們構成了此刻與過去的紐帶。這種與往昔的奇妙連結令人著迷。於是我們鬼使神差的將這片已無修復可能的廢墟進行了測繪。而新建築也嘗試著收藏這些「特殊」的風景。



並行的時空
在基地中保存一片廢墟,而不是將它修葺一新或者徹底拆除,是個需要勇氣的選擇。時光流轉,老屋還會繼續坍塌,新樹還會繼續發芽。有一天,院中的老屋最終可能會坍為一堆瓦礫。但沒關係,彼時它仍然是這個建築的一部分。人們會和它在不同的時間相遇,標記彼此生命的痕跡。古人描述時間,會用到「時光荏苒」。「荏苒」原指草木繁茂的樣子,大概就是現在庭院裡的情景吧。建築的名稱「荏苒堂」,既出於此。






在拍攝北立面時,我們發現總也拍不全,因為一輛農用車常年停在房子的東北角上,後來我們慢慢釋然了,這輛車和這座建築一樣,都是日常風景的一部分,它們早晚要握手言和。拍攝照片時,我們請來鄰院的小朋友做模特,閒聊之中,發現這裡曾是他們的「老家」。難怪當他們看到院落中熟悉的老屋時,興奮地不斷的在空間中奔跑。



靜謐的庭園
風土塑造了地方的生活方式,作為從這個村莊最古老部分生長出來的存在,我們希望在荏苒堂重構北方的鄉村生活。於是在建築空間插入了不同層次的庭園,為四組居室都營造了私屬的戶外空間。這些院落都很窄小,但為每間居室提供了恰當的採光通風和靜謐氛圍。



鄉村的日常風景
造房子時,我們用了很多老材料,比如原來圍牆的紅磚,不遠處拆老屋的青磚,反正能收集到的都混砌起來。好在工匠們理解起來並不難,因為似乎千百年來他們就是這麼幹的。因此房子蓋好後,與周邊環境結合的很熨帖,鄉親們並不覺得這是個很扎眼的新傢伙。



看這些孩子的年紀,應該沒有在這所老房子中居住的經歷。但這所荒宅風景的日常,大約已是深深植根於他們生命經驗中的存在。拍攝的最後,突然有些羨慕他們,在這個城市與鄉村物理空間都飛速變化的時代,能不斷和童年風景重逢大約也是一種幸福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