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葬禮有多隆重,從北京運往南京,108名槓夫抬棺走了三年

大貓在行動 發佈 2020-02-04T15:32:57+00:00

在臨終前16天,即1925年2月24日,孫中山先生知道自己病已不治,就立下了三分遺囑,《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聯遺囑》,前兩份遺囑以摯友汪精衛筆錄,他口述,可見孫中山已經十分虛弱了。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出生在廣東香山縣(今中山),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在這59年的生涯當中,孫中山一生都在為中國事業而奔波,雖然他只在南京待過幾個月,卻對南京情有獨鍾。

在臨終前16天,即1925年2月24日,孫中山先生知道自己病已不治,就立下了三分遺囑,《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聯遺囑》,前兩份遺囑以摯友汪精衛筆錄,他口述,可見孫中山已經十分虛弱了。

但是哪怕到最後一刻他都在為國家籌謀未來,遺留下來的遺產,僅僅只有衣物書籍和故居,雖然孫中山想要簽字,但聽見宋慶齡在抽泣,就沒有立即簽字,直到3月1日凌晨才簽下名字。

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離世,按照他的遺囑,他想要安葬在南京中山陵,也算是了卻他一生的夙願,離世之後,遺體進行了防腐處理,這一次的安


葬也意味著要歷時幾月,加之國民黨內部對於孫中山評價不一,為了能夠爭奪資源也是明爭暗鬥。

有人提出國葬,有人提出黨葬,直到1925年3月17日,段祺瑞最終決定為孫中山舉行國葬,3月19日為大殮,孫中山的遺體移至中央公園,移靈時,12萬民眾自發的為孫中山護靈。

公祭期間,上至大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來弔喪的人高達74萬,收到7000多個花圈,輓聯5.9萬幅,這些都是可以統計的數據,並不包括其餘各地的弔唁,4月2日為出殯期。

在移出中央公園時,又有30萬民眾自發送行,車馬絡繹不絕,棺材經過長安街、西單、西直門,移往西山碧雲寺,北京治喪一結束,國民黨立刻籌備委員會,商討在南京鐘山為他修建墓地。

為了加快墓地的建造,一些海外僑胞也是紛紛慷慨解囊,從1925年到1928年,籌備委員會就召開了55次大型會議,最終定下了碑文的內容,由譚延闓書寫並刻碑,碑高8.1米,寬4米,重達幾十噸。


1928年,12月20日,國民政府將特製的美式銅管運往北京,1929年,又開始訓練槓夫、拓寬街道,直到5月份南京中山陵竣工,孫中山的遺體再一次被遷了出來,特質的美式銅管相當重。

移出之後途經長安門、中華門,出正陽門抵東車站,在送上火車時,一共動用了108名槓夫。孫中山的葬禮儀式感很強,為葬禮準備的中山陵結構呈現出了「自由鐘」的模樣,暗含「喚起民眾」之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