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式留學」不再是一場豪賭,「英美雙申」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嗎?

閱讀第一 發佈 2020-02-04T16:46:01+00:00

我們編輯部一位媽媽感嘆,放榜時覺得身邊到處是牛娃神童,連我家孩子也有機會沖一把;但冷靜算算,全中國被藤校牛劍錄取的學生,盤來盤去,也不過就300來人啊!

作者:Cara,紐約大學教育學碩士,留學全知道觀察員

每年藤校牛劍放榜,各學校機構的大紅喜報,刺激著千萬准留學生家長的神經。

我們編輯部一位媽媽感嘆,放榜時覺得身邊到處是牛娃神童,連我家孩子也有機會沖一把;但冷靜算算,全中國被藤校牛劍錄取的學生,盤來盤去,也不過就300來人啊!

分母則有多大呢?美國門戶開放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赴美讀本科的人數超過14萬;英國大學招生服務中心UCAS也發布數據,2019年英國本科錄取的中國學生人數突破1.2萬人。15萬孩子中選出來300個,錄取率都不到0.2%。

即便是這麼低的機率,也依舊攔不住家長們「爬藤」「沖牛劍」的熱切與嚮往。海淀黃莊那被留學機構攻占的寫字樓、廣告牌,正是全中國留學「豪賭」的縮影。

低錄取率背後,是留學總人數的飛速增長:英國UCAS統計,截至2019年6月,來自中國本科生的申請量暴增30%。也難怪不少家庭開始轉移目標,考慮「英美雙申」,希望給孩子的錄取加一份保險。

英美兩條路都那麼難了,一起準備是不是「難上加難」?「英美雙申」的可行性究竟有多大。

今天我們就來幫大家分析,什麼樣的規劃,能在幫助孩子成長同時,保證更好的升學結果。

01. 頂尖學府目標人才

共性大於特性

我們的觀察是:雖然中英美升學體系各有差異,頂尖人才卻有著極大的共性。

19年刷屏的廣西省狀元楊晨煜,不僅學習好,文體愛好也很廣泛,是南寧二中羽毛球社的副社長,寫得一手好書法;曾晨希,19年被哈佛早錄取的長沙女孩,世界級科創獎項拿到手軟,學習之餘成立了「湘江環保公益社」,撰寫環境研究報告近3萬字,被寫入了湖南省中學地理教材。

以往被認為「只重學術」、「偏科」的英國路線孩子,也已經打破了這樣的偏見。拿兩所上海的國際化學校來說吧:

光華啟迪2020錄取季中,4位同學收穫劍橋大學的預錄取offer。學術校長何溪告訴我們,「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這些孩子有非常紮實的學術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不是傳統「書呆子」形象,活動中也頗有領導力。」

「以往有些學生可能學術很強,但還是有「啞巴英語」的現象,如今這類情況越來越少了。這些孩子的英語都非常的好,最低也是托福100以上,能夠較好地運用英語來表達自己想法及學術見解。「

浦東協和今年有兩位學生被牛津錄取,攻讀人文科學和英美文學。協和教育中心市場部的陳老師介紹,這兩個孩子對所選的學科具有極大的熱情,Rina可以很自如地理解和分析莎士比亞巨作,Cindia 的歷史論文也有非常獨到的見解;其次,他們在其他領域的學科學習,比如物理、藝術中,都是非常優秀的。

我們不難看出,這一代的孩子的發展更全面了:學術專精、興趣廣泛、有想法、有內驅力,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變化。這些能力,顯然不是靠家長最後幾年雞血培養得來的。

所以,「英美雙申「的複合型賽道並不僅是最後的升學手段,而是一種升級版的教育意識:小的時候做好教育規劃與啟發,從共性出發,升學申請時自然會被大多數教育體系欣賞。

02. 英美大不同

合理互補可以分攤壓力

從申請技術層面來說,英國一次只能申請5所學校,牛劍不能同申。一些家庭會認為,能申請上G5名校肯定最好,一旦沒申上,其他學校的國際排名相差太遠,選擇餘地也小。

雖然不建議根據排名選校,但這的確是許多人實打實的困惑。英美雙申能讓孩子多出幾十所學校的選擇空間,也能分攤等待申請結果的壓力。同時,英美雙申也是規避「單一成長路徑」局限性的好機會。

單看美國方向的申請要求,用一個字形容,那就是「玄」。美國大學的招生官網,基本上不會給出任何對成績的「明確的要求」;本科前兩年走「通識教育」,申請時甚至不用確定方向;對課外活動的要求很高,申請系統上列著30多種活動類型,橫跨學術類、社會活動類、才華類等。

美國招生官希望招收多樣化、富有生機、有主動性和創造力,從紛雜的信息中走出自己道路的孩子。

這樣的評價體系固然有優點,但如果缺乏全面的規劃,學生和父母容易陷入迷茫,嘗試從各種成功案例中分析出「最優解」,比如斯坦福錄的學生做過某某活動,耶魯錄的學生考了幾門AP;活動安排上,也可能廣泛有餘,深度不足。

英國大學的錄取注重學生的學術能力,希望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對感興趣的專業有自己的見解。因此,對於高中要選的課程,英國大學會提出明確的要求和限制,也要求學生通過各種「學術活動」,向專業的教授展示深度挖掘的成果。

英國方向的道路清晰,申請不確定性比美本小很多。不過,如果孩子小時候對興趣的探索不足,「專才教育」多多少少會局限他們的視野。

轉換一下思維,「英美雙申」完全可以吸取英美兩種體系各自的長處:

以美國為目標,讓孩子廣泛探索,從實踐與經歷中反思,成為對世界有用的人;以英國為目標,幫助孩子聚焦學術興趣,給課外活動列表適當做減法,作為全球申請中的一個深度方向。這樣的規劃,8、9年級就可以開始做起來了。

03. 英國不看課外活動,

是最大的「誤解」

有的家長擔心,英國的申請不太看活動,兼申美國要再花時間補課外活動,孩子的壓力不會太大嗎?

對於這個問題,光華啟迪的何校長說:"不看重活動"其實是對英國申請的誤解,學術的探究也是建立在「活動」的基礎上的,比如學科競賽、科研課題、夏校、個人項目……兩者相輔相成。

「今年我們收穫劍橋大學工程專業offer的石同學,他在高中階段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做了一個APP—「盲人導航」,運用手機里陀螺儀的原理,實現了幫助盲人實時導航的功能,這也成了他申請文書中的主要內容……簡言之,申請英國大學時,他們更看重孩子在某個領域「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升學指導老師林周周也說,英國學校看重孩子和專業之間的聯繫,活動得有的「一貫性」。啟迪建議學生更早地進行規劃,多參加活動,在活動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一貫性」、「解決問題」、早規劃等,同樣也是美本申請的重點。石同學在工程領域長達一年半的探索,加上個人發明的實踐成果,相信如果在美國招生官面前,也是十分驚艷的。

不過,美國申請的課外活動,質量和數量上的要求都是更多的。一些社區活動、志願者活動、領導力活動,在英本申請時就沒那麼「重要」。

因此,協和教育中心市場部的陳老師建議:鑒於美國院校眾多,申請要求各有不同,學生儘早調研出自己喜歡的美國學校,最好去這些學校訪學,這樣可以有計劃的準備合適的課外活動。

提前做好美國學校調研,有針對性地寫出受這些大學青睞的文章,這一步準備得早且充分,就能為英國申請贏得更多時間。

04. 國際課程「條條大路通羅馬」

只需提前做好規劃

有家長問過我們,「都說申美國讀AP,申英國讀A-Level,方向沒定選IB,這個思路對嗎?「

這是不少家長擇校時的「固定思維「。那麼,今年牛劍的錄取結果也許會讓你大吃一驚:

全國錄取牛劍人數最多的11所學校中,僅有3所是純A-level課程;5所學校開設了IB課程,2所學校以美國AP課程為主,還有1所學校是普高。

協和教育中心市場部陳老師說,大學並沒有明確指明學生一定要來自哪個課程,每一個招生官都會告訴你,他們看重的,是學生在就讀了這個課程後所顯示出來的能力。

想要英美雙申、或暫時不確定留學國家的家庭,需要考慮的不是AP、A-level、IB分別能去什麼國家,而是孩子是否適合該課程的教學模式,以及選擇的科目、時間的安排,能否達到學校的申請要求。

比如美高+AP課程體系的孩子申請英國大學,以牛津大學數學系的官方要求為例,滿足三大條件即可滿足基本的成績門檻:

1) SAT 1470分以上,或ACT32分以上,二選一2) 取得3門以上「合適的」AP 5分,或 SAT2 700分以上的成績3) 托福成績取得100分,單項不低於24分

如果孩子美國方向的定位是TOP30的高校,第1、第3條肯定要滿足。加申英國方向,只需額外注意學校專業對AP考試的具體要求,有針對性地準備就好。

當然,如果想要衝牛劍這兩所頂尖名校,孩子在某一專業的學術深度要鑽得更深,把主要精力放在牛劍的筆試和學術性面試上。

A-level課程的孩子想申請美國大學也是一樣。陳老師說,A-level課程的好處在於,學生可以集中關注並深入學習自己喜歡的課程,不需要面面俱到地被自己不怎麼感興趣的課程所牽制。

最好的情況是,學生在自己喜歡的課程中取得高分,再利用富餘時間去參與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準備作品等等,使自己在全球申請中脫穎而出。

當然,「英美雙申」確實可行,也能幫孩子創造更加靈活的升學出路,但並不意味著每個家庭都要這樣做。

如果申請季時間不足,或是孩子本身有明確喜歡的目標國家,專注於一個國家的準備,是投入產出比更高的方式。

不過,現在的孩子自主意識更強,也有著更好的搜索和匯集信息的能力。家長不妨提早和他們談談未來可能的升學選擇,和孩子們一起拓寬眼界、做出選擇。

*鳴謝上海光華啟迪、協和教育中心對本文採訪的大力支持

※本文配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