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爾紐斯:曾經是一座波蘭的城市,為什麼卻成了立陶宛的首都?

環球情報員 發佈 2021-09-18T10:07:43+00:00

1931年,該市是波蘭的第五大城市,波蘭人占城市人口65.9%,立陶宛人的比例還不到1%,城市的官方語言是波蘭語。


儘管互為鄰國,但近年來立陶宛和白俄羅斯的關係一直處於相對緊張的狀態。然而,從地圖上看,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卻偏偏設在離白俄羅斯不遠的地方,距白俄羅斯邊境不到30公里,大約只需半小時車程。


▲維爾紐斯距白俄羅斯只有28公里


維爾紐斯的特別之處不僅在於此。歷史上維爾紐斯甚至還曾經是一座波蘭的城市。從1569年波蘭-立陶宛聯邦的成立到1795年被瓜分而滅亡,波蘭占據維爾紐斯長達2個多世紀。


到了20世紀,一戰後波蘭和立陶宛儘管重獲獨立,但維爾紐斯依然被波蘭占有。1931年,該市是波蘭的第五大城市,波蘭人占城市人口65.9%,立陶宛人的比例還不到1%,城市的官方語言是波蘭語。


隨著二戰後立陶宛加入蘇聯以及1991年立陶宛從蘇聯獨立,維爾紐斯卻搖身一變成為了立陶宛的首都。如今的維爾紐斯的人口中,立陶宛人占據60%,成為了主要民族。


這座曾經波蘭的第五大城市,為什麼變成了立陶宛的首都呢?

▲維爾紐斯景色



一、鼎盛時期立陶宛的都城


立陶宛人的祖先是歐洲古老民族——波羅的人。波羅的人因為生活區域沼澤較多,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公元4世紀開始,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不斷向波羅的人生活的東部和西部遷移。


公元10世紀,波羅的人逐漸分化成為立陶宛人、拉脫維亞人以及古普魯士人等民族。逐漸形成了斯拉夫人生活在波羅的人的東邊,日耳曼人則生活在波羅的人的西邊的格局。


▲波羅的人夾在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兩大民族中間


與日耳曼和斯拉夫民族相比,波羅的人勢單力薄。但公元11世紀起,波羅的人利用東斯拉夫人(羅斯)權貴爭權奪利之機,不斷獲得東擴的機會。立陶宛這個國家就是在東擴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在同東斯拉夫的羅斯作戰的同時,立陶宛人在西部也面臨著日耳曼人的壓力。


在與日耳曼利沃尼亞騎士團作戰的過程中,立陶宛人接觸到了天主教文明。1253年,立陶宛大公明道加斯皈依天主教,成立立陶宛大公國,定都科爾納韋。


▲12世紀波羅的海各部落


立陶宛皈依天主教之時,正值蒙古大軍西侵之時,立陶宛成為了蒙古向西入侵的極限。大部分羅斯(東斯拉夫人)地區被蒙古人占領。立陶宛趁虛而入,蠶食了部分羅斯人的領土,沒有受到蒙古人統治的羅斯人,就是今日白俄羅斯民族的前身。


在不斷獲得羅斯人的領土之後,立陶宛把首都遷往維爾紐斯。維爾紐斯的建立,跟一個當地流傳已久的傳說有關。14世紀初,立陶宛大公格迪米納斯在維爾卡斯河附近狩獵時,夜宿河岸地區。當晚,格迪米納斯做夢夢見狼叫。


▲立陶宛大公皈依天主教


當時的祭司認為,夢見狼叫是吉祥的象徵,如在此地建城,意味著大公可以帶領立陶宛建立偉業。因此,大公格迪米納斯按照神意建城,命名為「維爾紐斯」。1323年,立陶宛大公國將首都從科爾納韋遷至維爾紐斯。


▲格迪米納斯大公


維爾紐斯恰恰位於立陶宛人和羅斯人的交界地帶。此後,立陶宛大公國以維爾紐斯為基地,不斷向東歐平原發動戰爭,不僅占領了大片羅斯的領土,還從蒙古手裡奪取了烏克蘭平原,將立陶宛領土從波羅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


14世紀末,立陶宛大公國的面積已經達到100萬平方公里,是當時歐洲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國一躍成為了大國,維爾紐斯恰恰是立陶宛大公國輝煌的見證地。


▲13-15世紀立陶宛大公國的領域




二、易手波蘭


立陶宛在對外擴張的同時,也面臨著強大的對手——日耳曼的條頓騎士團。條頓騎士團向波羅的海擴張,一度堵住了波蘭通往波羅的海的海岸線,波蘭和條頓騎士團的矛盾也非常激烈。


▲1300年條頓騎士團在歐洲的分布


為了共同對付條頓騎士團的威脅,1385年,立陶宛國王約蓋拉和波蘭女王通過政治聯姻,建立了共主聯盟。在聯盟內部,立陶宛和波蘭雖然擁有共同的國王,但雙方彼此之間相互獨立,維爾紐斯依然是立陶宛的首都。


▲1387年的波蘭立陶宛聯盟


1410年,立陶宛-波蘭聯軍在格林瓦爾德戰役中重創條頓騎士團。1466年,波蘭一舉奪回被條頓騎士團侵占的波羅的海沿岸。聯盟的面積達到120萬平方公里,成為了中東歐的霸主。


▲格林瓦爾德戰役


在聯盟內部,雖然波蘭和立陶宛彼此之間相互獨立,但隨著經濟中心向波蘭地區傾斜,波蘭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立陶宛。


打敗條頓騎士團,聯盟解決了西邊的困擾之後,又面臨著來自東邊的羅斯人的威脅。


▲13-15世紀的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


1480年,羅斯人脫離蒙古獨立。1547年,莫斯科公國(俄國)通過統一羅斯各政權,逐漸開啟了擴張的步伐。俄國向西的擴張,使得立陶宛再次處於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夾擊中。


1558年,在爭奪利沃尼亞(今拉脫維亞地區)的戰役中,俄國大敗立陶宛。立陶宛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


▲利沃尼亞戰爭,促使立陶宛和波蘭聯合


立陶宛的失敗讓波蘭如坐針氈,1569年,為了共同對付俄國,波蘭立陶宛簽訂《盧布林條約》,宣布成立了擁有共同議會、軍事和外交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克拉科夫(今屬波蘭)和維爾紐斯為波立聯邦共同的首都。


不同的是,之前的波蘭和立陶宛聯盟是彼此相對獨立的,聯邦意味著兩國組成了一個國家。


▲1635年波立聯邦的領土


在波立聯邦內部,波蘭的實力強於立陶宛,波蘭實質上成為了主導者。維爾紐斯名義上是聯邦的雙首都,波蘭實質上則通過掌握了維爾紐斯的市政大權,成為了維爾紐斯的領導者。


1596年,為了方便對全國的控制,波立聯邦將首都從維斯瓦河上游的克拉科夫,遷至維斯瓦河中游的城市華沙,維爾紐斯也被取消了首都的地位。


儘管維爾紐斯被取消了首都的地位,但該市成為了聯邦內部著名的科學文化中心。聯邦鼓勵波蘭人遷入城市,排擠立陶宛人,使得維爾紐斯的民族構成發生了變化。


到17世紀末,波蘭人取代立陶宛人成為了城市人口的大多數。




三、維爾紐斯重歸波蘭


波立聯邦雖然面積大,但是17世紀末時國家內部卻已矛盾重重。該國實行貴族民族制度,貴族之間無休止的內鬥使得聯邦行政效率低下,國力走向衰落。與之相反,周邊的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通過加強中央集權,成為了歐陸強國。


波立聯邦國力衰落,成為了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覬覦的目標。從1772年到1795年,斯拉夫的俄國夥同日耳曼的普魯士和奧地利三次瓜分波立聯邦。從此,波蘭和立陶宛從歐洲地圖上消失了100多年。


▲俄國分得62%,普魯士20%,奧地利18%


立陶宛的領土大部分地區被俄國占領,維爾紐斯成為了俄國維爾納省的首府。在俄國占領期間,維爾紐斯只允許說俄語,波蘭語和立陶宛語都被禁止。


時隔一百多年後的一戰給了波蘭和立陶宛獨立的契機。被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夾擊的波蘭、立陶宛成為了德俄交戰的前沿陣地。1915年,德國打敗了俄國,占領了立陶宛以及維爾紐斯地區。


▲一戰時期,德俄交戰主戰場就在波蘭和立陶宛


1917年,俄國接連爆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為了新成立的蘇維埃政權獲得喘息的機會,蘇俄放棄立陶宛和波蘭地區。1918年2月,立陶宛獨立派藉機簽署了《立陶宛獨立法案》,宣布立陶宛獨立,以維爾紐斯為首都。


▲1918年,宣布立陶宛獨立的20人


1918年德國戰敗投降,立陶宛和波蘭實現了真正的獨立。波蘭還從德國手裡獲得了但澤(格但斯克)作為出海口,將德國的東普魯士和本土變成不相連的兩部分。


▲波蘭將德國的國土切開


立陶宛得到了波羅的海沿岸大約6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然而,維爾紐斯的歸屬成為了波蘭和立陶宛之間沒有解決的問題。


獨立之初,兩國因為面臨著蘇維埃俄國滲透的風險,分別通過波蘇戰爭和立蘇戰爭打退了蘇俄的進攻。波蘭更是趁勢占領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西部地區,這讓蘇俄十分不爽,一直以來蘇俄都希望收回這些被波蘭「占據」的土地。


▲1922年,波蘇戰爭後的版圖


打敗共同的敵人蘇俄之後,波立兩國因維爾紐斯的歸屬權爭執不下。波蘭認為維爾紐斯的波蘭人占城市人口的65%,按照民族自決原則,維爾紐斯理應屬於波蘭。立陶宛人則認為維爾紐斯歷史上就是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應該屬於立陶宛。


1920年,波蘭先是發動兵變,在維爾紐斯地區建立「中立陶宛共和國」,1922年,波蘭宣布廢除中立陶宛,將維爾紐斯併入波蘭的維爾諾省。實力較弱的立陶宛希望國際調停。


▲中立陶宛共和國(綠色)


然而,一戰後成立的國際聯盟事實上被英法控制,出於扶持波蘭對抗蘇聯的需要,英法默認了波蘭占據維爾紐斯。無法收復古都的立陶宛將政府遷至考納斯,但依然聲稱維爾紐斯是立陶宛的首都。


波蘭占領了維爾紐斯之後,通過發展城市的工業、設立工廠,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使得維爾紐斯的經濟得到了發展,成為了中東歐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1931年,維爾紐斯人口增長到20萬,成為波蘭的第五大城市。


一戰後,曾經被立陶宛統治數個世紀的白俄羅斯成立,並成為了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但是立陶宛和白俄羅斯當時並不完全接壤,中間還隔著波蘭和維爾紐斯。立陶宛和白俄羅斯成為鄰國,還要等到二戰結束以後。


▲一戰後波蘭領土,白俄羅斯和立陶宛還不算完全相鄰




四、維爾紐斯成為立陶宛首都


1939年7月,羽翼逐漸豐滿的德國向波蘭索要格但斯克,但被波蘭拒絕。德國決定以此為藉口向波蘭發動戰爭。


不僅德國對波蘭占有自己的領土不滿,蘇聯和立陶宛對於波蘭占領自己的領土同樣不滿,這位德蘇兩國再次瓜分波蘭提供了機會。1939年8月,蘇德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瓜分波蘭成為了秘密條款。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9月19日,蘇聯隨即入侵波蘭,占領了包括維爾紐斯以及西烏克蘭、西白俄羅斯在內的波蘭領土。最終在德蘇的夾擊下,波蘭的領土再次被瓜分。


▲德國和蘇聯瓜分波蘭示意圖,維爾紐斯最初被劃給立陶宛,隨後立陶宛全境被吞併


為了在波羅的海沿岸獲得軍事存在,蘇聯以維爾紐斯回歸立陶宛為條件,要求立陶宛允許蘇聯在立陶宛境內設軍事基地。


1939年10月26日,立陶宛將首都從考納斯遷回維爾紐斯。立陶宛政府通過遷入立陶宛人的方式,逐步完成了城市人口的變化。


然而,立陶宛首都遷回維爾紐斯沒多久,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被蘇聯占領,成為了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二戰後,波蘭的領土也做出調整。維爾紐斯被劃給了立陶宛蘇維埃加盟共和國,並成為了首府。維爾紐斯以南30公里的波蘭領土劃給了蘇聯的白俄羅斯加盟共和國。因此,立陶宛和白俄羅斯成為了相鄰的國家,維爾紐斯也成為了在邊境附近的首都。


▲波蘭領土變遷,紅色區域是波蘭在二戰前的領土。波蘭的東北部分別劃入立陶宛和白俄羅脫離


蘇聯政府將原本居住在維爾紐斯的波蘭人趕回波蘭,同時大量遷入立陶宛人。這一進一出改變了維爾紐斯的民族結構,該城成為了立陶宛人占據多數的城市。


同樣是一戰後獨立的國家,波蘭和立陶宛的命運截然不同。波蘭在二戰後完全實現了獨立,立陶宛則被脅迫加入蘇聯。因此,立陶宛時刻希望脫離蘇聯獨立。


▲立陶宛人要求脫離蘇聯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脫離蘇聯獨立,成為了第一個脫離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維爾紐斯成為了立陶宛的首都。


立陶宛和波蘭於1992年簽署了外交公約,宣布雙方不再因領土問題引起爭端,共同保護各自領土少數民族的權利。至此,波立關於維爾紐斯的爭議就此畫上了句號。


如今的維爾紐斯的立陶宛人以65%成為的主要民族,波蘭人16%成為了城市的第二大民族。如今立陶宛的波蘭人約占全國300萬總人口的7%,兩個民族關於這座城市的恩怨早已放下。


長期作者|雄鷹

直播吧體育作者|足球與歷史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