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保護甘肅文化遺產,惠及百姓生活

文化和自然遺產博覽 發佈 2020-02-05T00:41:11+00:00

2008年,世界銀行共投資5200萬美元,其中包括3800萬世行貸款,對嘉峪關長城、麥積山、雅丹國家地質公園、馬蹄寺等9個景區,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地投資打造,為甘肅的遺產保護和可持續旅遊業發展提供幫助。

摘要: 世界銀行通過支持甘肅省加強對寶貴的文化與自然遺產的保護和管理,進一步發展了可持續的旅遊業。2008年,世界銀行共投資5200萬美元,其中包括3800萬世行貸款,對嘉峪關長城、麥積山、雅丹國家地質公園、馬蹄寺等9個景區,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地投資打造,為甘肅的遺產保護和可持續旅遊業發展提供幫助。修繕和維護嘉峪關等景區古建築,改善了區道路,建設停車場、供水設施、安全防火設施等,使遊客人數以年均15%至36%的幅度增加,旅遊綜合收入以年均10%至40%的幅度提高;加強對政府官員、項目人員及社區的培訓活動,提供旅遊服務的人員由2007年的3030人增加到2014年的11531人,帶動當地發展農家樂,讓農民真正成為旅遊發展的受益者。

一、挑戰與問題

甘肅省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擁有中國最重要的一些文化和自然遺產,其中嘉峪關長城、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等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還包括戈壁沙漠、祁連山脈和許多重要的綠洲、濕地和河流,為旅遊業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平台,也是甘肅扶貧和經濟結構調整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甘肅省是中國經濟最不發達、最貧困的省份之一。以文化和自然遺產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旅遊業,在甘肅省的GDP占比超過10%,成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減貧的一項優先重點。但由於甘肅省地形複雜,基礎設施落後,地理位置偏僻,阻礙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甘肅許多遺產包含許多社區,由於貧窮使得保護力度不大;甘肅許多的重要文化遺產保護和保護的水平很低;基礎設施簡陋、旅遊景點表現落後、服務跟不上等等因素,嚴重製約著甘肅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經濟的發展。

二、措施

世界銀行通過支持甘肅省加強對寶貴的文化與自然遺產的保護和管理,進一步發展可持續的旅遊業。項目景點都在貧困區縣,項目實施的一系列措施和旅遊設施投資為當地社區創造更多的就業和機會,增加社區居民的收入,幫助他們擺脫貧困。具體措施有:

1.藉助世界銀行的資金和專業力量,保護與開發甘肅文化自然遺產。2008年,世界銀行共投資5200萬美元,其中包括3800萬世行貸款,覆蓋了甘肅東、中、西部的六個市,覆蓋嘉峪關長城、麥積山、雅丹國家地質公園、馬蹄寺等9個景區,全方位、多層次地為甘肅的遺產保護和可持續旅遊業發展提供了幫助。

2.保護優先,營造良好旅遊發展環境。從遺產修繕維護、文物呈現、基礎設施、人員培訓等各個方面同時開展工作,為開發旅遊打造良好的景區環境。

3.加強相關人員培訓,帶動居民就業。項目為遺產地周邊的社區建設鄉村道路、給排水、垃圾和污水收集處理等公共服務設施;加強對社區以及從事項目人員和政府官員的培訓活動,培訓內容以開辦當地與旅遊業有關的創業活動所需要的技能為主,如手工藝、農家樂、導遊等技能,帶來了新的就業和創業機會。

三、成效

世界銀行通過在甘肅省貧困地區發展保護文化自然遺產項目,以完善景區旅遊基礎設施和保護遺產為突破口,以帶動當地居民就業和創業為手段,初步探索出一條貧困地區旅遊脫貧之路,湧現出了一批發展迅速、模式特色鮮明、帶動效果顯著的文化自然遺產旅遊景區。

1.景區發展環境明顯得到改善。項目實施修繕和維護嘉峪關等景區古建築,改善了景區道路,建設了停車場、供水設施、安全防火設施等,營造了良好的景區發展環境,使景區的遊客人數以年均15%至36%的幅度增加,旅遊綜合收入以年均10%至40%的幅度提高,遊客平均滿意度也從項目初期的24%躍至結項時的81.5%。

2.帶動了當地農村居民就業。項目直接受益者有當地農村居民,為當地居民帶來了新的就業和創業機會,在項目景區提供旅遊服務的人員由2007年的3030人增加到2014年的11531人。項目對景區基礎設施進行完善和提供多次社區居民培訓,帶動了當地發展農家樂,僅麥積山景區的後川村從2004年的兩家發展到現在的70家,2011年還入圍了「中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的評選。

四、經驗與啟示

世界銀行以資金和專業力量促進甘肅文化自然遺產保護,帶動區域扶貧貧的成功經驗主要為:

1.通過保護遺產和環境營造,創造更多旅遊發展機會。世界銀行的甘肅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與開發項目優先發展文化遺產周圍的基礎設施建造工程,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遺產的保護工程,對各景區道路硬化、停車場、旅遊廁所、供水設施、廢物處理、防火安全設施以及文化展示等進行全面改造,不斷改善景區環境和旅遊基礎設施,讓甘肅文化自然遺產發展旅遊的環境逐步優良,從而帶動各景區旅遊產業鏈發展。

2.輻射帶動農村居民發展。世界銀行選擇的項目景點都在貧困區縣,項目實施的一系列措施和旅遊設施投資可以為當地社區創造更多的就業和機會,增加社區居民的收入,幫助擺脫貧困。還加強對社區及從事項目人員進行培訓,引導景區周邊居民參與到景區旅遊及配套服務建設中去,讓農民真正成為旅遊發展的受益者。

五、下一步計劃

項目將繼續加快對崆峒山、百里石窟長廊、雲崖寺、官鵝溝、陽壩、松鳴岩及和政古生物化石博物館等項目景區的遺產保護和基礎設施及服務設施建設,將為遺產地周邊的社區建設鄉村道路、給排水、垃圾和污水收集處理等公共服務設施,組織旅遊從業人員的技能培訓,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真正為當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居民收入,幫助脫貧。 來源:世界旅遊聯盟秘書處

---- 素材源自網絡。

感謝您的閱讀!

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

敬請關注 「文化和自然遺產博覽」 頭條號;微博、抖音和微信公眾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