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評論」為啥文理不分科之後,歷史老師卻不建議你選歷史

吉林之聲 發佈 2021-09-18T09:57:16+00:00

吉林新聞綜合廣播特約評論員·牛角一天之內,甘肅、黑龍江、吉林、安徽、江西、貴州、廣西等7個省份紛紛發布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宣布從2021年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開始進入「3+1+2」的新高考模式,2024年起高考不分文理。

吉林新聞綜合廣播特約評論員·牛角

一天之內,甘肅、黑龍江、吉林、安徽、江西、貴州、廣西等7個省份紛紛發布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宣布從2021年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開始進入「3+1+2」的新高考模式,2024年起高考不分文理。新高考「3+1+2」模式指的是,「3」即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一高考科目;「1」和「2」為選擇性考試科目,其中「1」是從物理或歷史科目中選擇1門;「2」是從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中選擇2門。所有科目滿分為750分。

我有一個高中同學,特別聰明那一種,但不是特別愛學習。上大學的時候,考試經常掛科。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碩士、博士一路讀了上去,毫無阻礙。怎麼做到的呢?因為他的那門學科很古怪,本來屬於文科,但是搞研究的時候卻需要運用數學知識。這就意味著,他們要考高等數學。要知道,很多學生在高考的時候選擇文科,就是因為不擅長理科。所以我這位同學的大學同學也不例外。而這就把他的優勢給體現出來了。前面咱們說了,我這個同學非常聰明,高中的時候,他的理科就特別好,數理化都非常好,只不過他本人對理科沒興趣,所以選了文科。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考研的時候,當其他學生努力還在把數學搞及格時,他卻能把數學考到幾乎滿分,這分數一下子就拉開差距了。數學成了他這個不怎麼用功的學生考試如魚得水的殺手鐧。

我為什麼要講我這位同學的故事呢?因為當高考取消文理分科之後,就可能出現理科生降維打擊的局面。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安徽的一位歷史老師就勸說,在選3+1+2的那個1的時候,不建議選擇歷史,除非你的數學成績特別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建議呢?因為歷史這門學科在分數上實在是拉不開差距。用這位老師的話說:當你選擇了歷史,你基本只能依靠數學拉開和別人的差距。這位老師的建議說明了什麼問題呢?就是取消文理分科的目的可能和學生選報科目的目的出現偏差。取消文理分科的目的,其實是希望在高中階段實現通識教育,改變中國理科生人文修養差和文科生邏輯素質差的問題。同時通過高考科目更多的組合,讓學生們找到自己更喜歡、更擅長的組合,提升競爭力。但是考生和家長們並不是這樣思考問題的。他們的全部目的,都放在了如何贏得高考這場競爭上。所以當文理不分科的時候,考生們首要考慮的問題就是,怎麼組合能夠把分差給拉開。那麼最好的組合就像是我那位高中同學那樣,一位理科好的學生去競爭文科專業,從而實現降維打擊。於是問題來了,一個理科好的學生去學文,而原因只是這樣有助於他考入更好的學校,你說這算不算是浪費人才呢?而新聞報導里也說了,很多學校可能會規定,選物理的就一定要選化學,但這樣規定不就相當於文理分科了嗎?所以當一個政策出台之後,會引發怎樣的反饋實際上是很難預料的。因為彼此的目的不同。而這又是由高中教育的目的和高考的本質所決定的。 很多人可能會以為,高中教育的目的是傳授高中知識,但這個答案是錯的,反而職業高中和技校的教育是在傳授知識。

那麼高中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呢?用專欄作家萬維剛的話說:「高中的最根本目的並不是傳授知識和培養人,而是把人分類。從高中畢業出來,一部分學生將進入著名大學,他們日後很可能有機會獲得一份高薪而體面的工作。一部分學生只能進入普通大學,而另一部分學生則上不了大學。高中,是個把人分類的機器。」於是高考的本質也就呼之欲出了,它就是最後把人分類的選拔機制。回想一下我們高考時的數學題,那些刁鑽古怪的問題在今後的生活中用得上嗎?絕大多數人用不上。這些題目存在的意義,就是從智力上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甚至於數學可以抹平教育資源的差距,一個家境好、教育資源豐富的學生,數學學不好始終就學不好。而當我們取消了文理分科之後,不僅考生的選擇更多元了,其實也意味著競爭更複雜了。而因為高考的本質是競爭,所以考生們設計自己的考試科目組合的時候,仍然是功利的。仍然會以如何拉開分差為最大目的。這次改革會引發怎樣的結果,我們也只能等到它具體實施之後才能看清楚,但我判斷,對家境不好但聰明的考試來說,這樣的改革是個利好消息。

文章來源:原創·吉林新聞綜合廣播

編輯:牛角、王睿暘、月半馬堯

審核:懷楠

監製:王林 郝峰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給更多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