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際網路25年變遷

艾奇sem 發佈 2020-02-05T01:19:50+00:00

在2019年全球網際網路上市公司30強榜單中,美國18家,中國7家企業上榜,BAT、網易、京東、拼多多均在其中。

來源:鳳毛麟角(ID:fengmaolj)

作者:毛琳Michael

這是一個個體崛起的時代,這是一個群體爆發的時代,當個體搭乘一個時代的快車,個體開始加冕。網際網路無疑就是這樣的超級快車,李彥宏、馬雲、馬化騰、張一鳴、王興、黃崢無疑就是其中的超級個體。在2019年全球網際網路上市公司30強榜單中,美國18家,中國7家企業上榜,BAT、網易、京東、拼多多均在其中。

時勢造英雄,結果往往從選擇之初就埋下了伏筆。一個外語老師成為教大家做「不難做的生意」的大師,一個在股市斬獲頗豐的潮汕人模仿了ICQ推出了中國的社交軟體並一度不得不假裝女生和網友聊天,一個在研究生面試計算機專業的山西人被教授問中國是否有計算機時尷尬異常的年輕人,他們在25年的中國網際網路躍遷中嘗盡冷暖,也如履薄冰,有沉浮,有高光,在一次又一次對未來的賭博中,他們成了行業的標杆,他們的故事從1999年開始。


緣起:美國模式,中國落地(1995~1999)

1991年聖誕節,第一次搭乘飛往國外的飛機的李彥宏,去往美國求學,他完全不會想到,自己將在8年後的同一天回來,放棄高薪和綠卡,並開啟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

這一年,第一個web網頁才誕生,沒有人關心網際網路是什麼。直到1995年8月9日,網景公司拆分瀏覽器上市,這家成立16個月,從來沒有盈利的公司,市值27億美元。此後20年,再沒有投資者會以利潤來衡量一家科技公司,用戶量和網際網路思維成為投資者和創業者的共識。

作為網景公司上市所在地,Yahoo!、AOL、Amazon、Craigslist和eBay抓住了網際網路的風潮,先後成為細分領域的翹楚,讓網際網路成為美國炙手可熱的產物,也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埋下了一堆種子。

在網景上市時,馬雲終於第一次了解到網際網路,丁磊辭職南下廣州,李彥宏開始每年回國考察。1998年搜狐和新浪成立,加上1997年成立的網易,雅虎在中國的三個學徒撬開了中國網際網路的大門,更是開啟了中國蒙眼狂奔的網際網路時代,此後20年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速度讓美國老師傅都汗顏。

被張朝陽分享激發創業熱情的馬化騰,於同年11月11日創立了騰訊,他沒有想到這個時間會陰差陽錯成為競爭對手所打造的造節運動。這一年兩度創業失敗的馬雲在長城和十八羅漢抱頭痛哭,李彥宏手握自己的「超鏈分析」專利,在布里斯班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和谷歌的創始人有了第一次交集。這三個年輕人要到1年後才相繼登場,開始持續20餘年的命運糾葛。這一年,周鴻禕創辦了流氓軟體3721,誰也不曾想到他會在12年後引爆「3Q大戰」。

1999年前後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第一次躍遷,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網易、攜程、盛大、京東幾乎全部是在這段時間誕生。

1999年,中國網際網路歷史上最瘋狂的一年,未來20年中國幾乎所有的產品形態都在這一年萌芽,一如1984年的傳統產業的快速發展。

已經失敗2次的馬雲摒棄了1999年炙手可熱的門戶模式,選擇了另類的電子商務模式,在湖畔花園的第一天,馬雲對十八羅漢發表了開業演講,當馬雲說到:「我們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我們要活102歲。」底下的17個人竟然也選擇了相信。

同一年電商網站8848、攜程、噹噹、易趣、天涯、Chinaren、紅袖添香、盛大上線。次年1月李彥宏攜「百度七劍客」中的另外六位創立搜尋引擎百度,中國網際網路的基本模式成型:「門戶+社區+電商+社交+遊戲+文娛+搜索」,並引領超過20年的浪潮。


所有的陳舊觀念都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網際網路改變一切的時代正在悄然揭開帷幕。

1999年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網際網路公司誕生?在《激盪三十年》里或許有答案:「在科學史、藝術史和商業史上,當一個流派或國家正處於鼎盛的上升期,便會在某一年份集束式地誕生一批偉大的人物或公司。這個現象很難用十分理性的邏輯來推導,它大概就是歷史內在的戲劇性。」這也恰如其分的表達了在中國網際網路緣起的1999年,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巨頭在這一年奠基。

第一代的海歸打開了中國網際網路的上帝視角,將美國網際網路模式引入中國,第一代的程式設計師以產品為引子,以技術為優勢,奠定了自己的領先優勢。海歸和程式設計師構成了第一代網際網路人的根基,第一代網際網路公司也為中國網際網路埋下了伏筆。

1、占據不同的細分賽道。騰訊占據社交賽道,阿里占據電商賽道,百度占據信息分發賽道,盛大占據遊戲賽道,每一個賽道都有核心的創業者布局。到目前為止,很多公司仍然以1999年開闢的賽道為主陣地,占據三大剛需賽道的BAT直接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的三座大山,無他,眼光獨到,命運眷顧。

2、拿來主義成為趨勢。第一代網際網路公司大多是複製美國模式,被驗證模式的成功機率更高,當然也更有效,這也奠定了PC網際網路時代抄襲成風的原罪,也直接引爆了2010年的3Q大戰和《狗日的騰訊》。

3、免費、開放成為網際網路的基本特徵。所有初期網際網路都是免費的,搜索、社交……用戶基數成為衡量網際網路價值的標準。

4、海歸和程式設計師成為網際網路的核心創業人群。初期網際網路創業者要麼為海歸,要麼為程式設計師,20年後海歸或程式設計師創業者仍然容易受到資本的追捧。

1999年的中國網際網路奠基者搶占了PC時代巨大的人口紅利,獲得了第一個10年乃至20年的巨大發展,先行者的優勢成就了一批企業,命運饋贈的禮物如此鮮美。


承接: 納斯達克崩盤 中國網際網路模式奠基(2000~2007年)

少年時就有一種對痛苦的風度,長大時才可能是強者——曹文軒

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讓人咂舌,亞馬遜股價1年上漲23倍,整個世界為網際網路帶來的科技革命感到瘋狂。月盈則虧,納斯達克指數在觸頂5132點後網際網路泡沫破滅,下降到1100點,大跌80%,網際網路公司股票幾乎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網易股票從上市的15.50美元,歷時3個月跌至0.64美元,丁磊試圖出售網易,但因為財務審計問題,根本賣不掉;張朝陽被董事會空降架空,幾乎喪失控制權;王志東則沒那麼幸運,帶動公司股價從55美元跌到1.6美元,直接被董事會趕出了公司。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似乎並沒有立竿見影的為門戶網站帶來變化。

在三大門戶焦頭爛額的時候,BAT卻巧妙的躲過了股災。

百度剛獲得120萬美元種子輪投資,此後又獲得第二筆1000萬美元融資,並迅速轉變商業模式面向終端用戶獲得了自我造血能力。2001年8月平和的李彥宏以平生第一次與投資人近乎決裂的堅持轉型做面向終端用戶的獨立搜索,入職4個月的產品天才俞軍給了李彥宏產品轉型的底氣,此後8年他們將聯手擊退Google,憑藉搜索和貼吧一戰封神。

搜尋引擎的第一要務是流量,為了迅速獲得知名度,百度製造了「新浪停機事件」,藉助門戶的影響力和媒體的傳播力,百度獲得了第一波個人用戶。

也是同一年,李彥宏提出了搜尋引擎的第三定律 ——自信定律,這直接奠定了未來10年百度主要的營收模式雛形和核心收入來源。自信定律即誰對自己的網站更有信心,誰就排在前面,這種信心的表現就是網站願意為自己在搜尋引擎上面的排名付錢。沒有人能預料到,這個為百度帶來源源不斷現金流的天才設計,會在8年後成為導致百度陷於輿論聲討、難以持續創新的根源。

阿里巴巴憑藉超前的融資能力躲過了網際網路寒冬,2000年獲得軟銀在內的2500萬美元巨額融資,5分鐘拿下孫正義的傳奇成為當時資本寒冬下媒體追逐的話題,此後阿里巴巴憑藉中國供應商等項目於2002年實現了盈利。而在2004年左右,馬雲和宿敵騰訊有了第一次交集,馬化騰獲得了可以投資淘寶並占據15%的股份的機會,然而兩家公司並沒有能在一起。

騰訊發展初期則相對較為幸運,母親開著奔馳幫騰訊做帳,父親幫著聯繫辦公地點讚助,帶寬和伺服器是中國聯通贊助。更重要的是騰訊第一筆220萬美元投資來自於李澤楷的電訊盈科,而雙方父輩(馬陳術和李嘉誠)私交甚篤。

騰訊有了MIH集團的現金投資,擺脫了資金短缺的困擾,李澤楷和IDG短短15個月時間以11倍高溢價退出,一時成為風投佳話,但當時的他們不會想到10年後MIH投資回報超過5500倍,自己將錯過了中國網際網路領域回報率的兩大項目之一,也將錯失成為首富的機會(另一個是阿里巴巴)。

危險總是伴隨著機遇,納斯達克指數暴跌不僅為中國網際網路埋下了盈利為先的種子,更催生了中國網際網路新模式。特別是到2003年丁磊成為中國首富,中國網際網路正式進入門戶時代。


全新遊戲模式顛覆大眾認知,網際網路魔法效應顯現

網際網路最大的魅力就是沒有不可能。在2002年前所有人都認為中國做遊戲是不可能賺錢的,中國人不會大規模對遊戲付費。

盛大改變了格局,2001年背水一戰的陳天橋獲得韓國《傳奇》的運營權,30元120小時的點卡付費模式反而讓傳奇迅速風靡,不久後傳奇囊括65%的市場占有率,當年營收高達6.8億元。時隔16年後,是兄弟就來砍我的渣渣輝代言的貪玩藍月仍然打著傳奇頁游的名號,傳奇依然是傳奇。


陳天橋有意無意的為行業留下了種子。第一顆種子是巨人遊戲,2004夏天,在中關村教父段永基的介紹下,陳天橋對自稱是「傳奇老玩家」的史玉柱介紹了盛大的秘訣,之後盛大《英雄年代》整個團隊被史玉柱高價挖走,巨人網絡3年後登陸紐交所。

第二顆種子則是數量巨大的「盛鬥士」,打造雙11的阿里CEO張勇、研發《王者榮耀》的騰訊天美工作室群總裁姚曉光、趣頭條創始人都來自盛大。

第三顆種子則是遊戲生態的風靡。《傳奇》之後,網路遊戲這個網際網路奶牛長成了巨無霸,成為網際網路利潤率最高的模式,九城、完美時空、巨人等等公司相繼成立,03年網易轉型推出夢幻西遊,03年騰訊遊戲誕生,05年魔獸世界國服上線,一波又一波澆不滅的遊戲熱情帶來了118個月年終獎的傳說和成都高新區房價的暴漲。


搜索扎堆出現,網際網路百花齊放

中國搜索的故事在2002-2003年揭開新的一頁,百度打敗Google,「閃電計劃」一戰成名。清華96系計算機和北大信息管理系在2003年也開始交戰於搜索。

2000年9月推出Google中文版獲得了500萬中國用戶。已於2001年將百度轉型面向終端用戶搜索的李彥宏心裡充滿了危機感,2002年3月百度啟動「閃電計劃」項目,旨在9個月內「讓百度引擎在技術上全面與Google抗衡,部分指標還要領先Google。」

那時候,百度15人組成的「野戰排」是帶著「為國出征」的心情去打這場仗的。據說李彥宏4月份還在廣安門醫院住院,他給大家打氣說:「我們是在自己的國家『打仗』,你們每個人平時不都對Google不服氣嗎?這回真刀真槍幹起來了,誰怕誰?」

2002年12月,「閃電計劃」大功告成,百度首頁成為中國網民的必備品,有個段子甚至是:百度一半的訪問量來自用戶測試自家網絡是否通暢。百度搜索也成了中國網際網路產品中的「國貨之光」。

剛剛完成「閃電計劃」的百度心裡清楚,這些想幹掉自己的隔壁鄰居,已經不是真正的對手了。但在丁磊和張朝陽等門戶大拿看來,「幹掉百度」並不是一個困難的目標。

2003年,王小川受命於張朝陽,以六個人頭滅掉百度為軍令狀,畢竟當時搜索比門戶小太多了,苦戰11個月後搜狗搜索上線。隨著google和百度先後上市並受到資本的瘋狂追捧,挑戰百度成為王小川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騰訊同樣起了個早,2006年3月騰訊推出搜搜,但命運多舛的搜搜先是委身於Google,2013年翻身無望後被打包賣給了搜狗,世上再無搜搜。

丁磊同樣有意搜索市場,2005年將周楓從美國教授夢喚醒轉而負責網易搜索,同樣下達「三年超越百度」的艱巨任務,清華96級計算機的天才們在搜索領域開始有了交集。

鲶魚周鴻禕則提前入局,2002年以「流氓軟體」3721搶奪中文搜索的地址欄,2003年周鴻禕委身雅虎,企圖依靠雅虎抗擊百度,老周管理也卓有成效,雅虎份額一度超過谷歌,但由於理念不合,2005年老周心灰意冷離開雅虎,4年後以360安全衛士幹掉3721,報了一箭之仇。此後的2012年360吞下有道搜索,和王小川一起在百度的夾縫中以三級火箭發展。搜索領域百度的技術和資金領先優勢太大了,幾乎沒有競爭對手從正面進攻,除了周鴻禕(但現在看來,老周也沒能撼動百度的搜索地位)。


2005,美國佬出走 中國人統治中國網際網路的元年

2003年席捲全國的非典讓電子商務快速發展起來,人們喜歡上了剛上線的淘寶。2004年,騰訊上市,市值72億港幣,巨頭崢嶸尚未顯現。

2005年上市的百度顯露出巨頭的影子,上市首日股價漲幅達353.85%,市值39.58億美元,開啟了無數中國網際網路出海的圓夢之旅。隨之而後,中國網際網路的優勢得到完全的展示,中國市場成了美國跨國企業的噩夢,美國網際網路公司幾乎無一例外都在中國折戟。


2005年,雅虎為了甩掉雅虎中國這個爛攤子,雅虎以10億美元加雅虎中國換取阿里巴巴40%的股權,這個正確的決定在10餘年後為雅虎帶來了400億美元的增值。

成立僅2年的淘寶,以80%的市場占有率超過eBay,收費的eBay敗給了免費的淘寶,也是因為這,馬雲和丁磊兩個好友因eBay廣告的利益糾葛反目至今。

谷歌同樣在2005年惜敗於百度,2000年谷歌推出中文頁並一度領先,到2005年百度的市場份額高達60.7%,而Google只有20.3%。2010年谷歌份額下跌至11.1%,退出中國,百度進入中文搜索「壟斷」時代,為後續幾年引發的企業文化和新產品疊代危機也埋下了伏筆。

此外,QQ在商務領域戰勝MSN,噹噹在圖書領域戰勝亞馬遜。


轉折:黎明前的無序黑暗,移動網際網路初興(2009~2013年)

不破不立,破而後立——史記

2008年中國網民數量首次超過美國,奧運的全民熱情又進一步推動了網際網路的發展,PC時代迎來高潮,Android作業系統的發布預示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起航。

2009年,中國網際網路由門戶時代向BAT時代轉軌,BAT開始加強橫向業務演進。

百度切入電商(有啊),推出社交(貼吧);

阿里開始做社交(旺旺),推出遊戲(阿里遊戲);

騰訊切入搜索(搜搜),推出電商(拍拍),推出遊戲和文娛;

三巨頭在對方後院不斷試探,試圖想要占據社交、搜索、電商三塊領域再度分羹。三巨頭不光對自己狠,對其他創業者更狠,藉助流量和資金優勢,借鑑成為最討巧的做法,創業者的天問應運而生:如果騰訊抄你,你怎麼辦?但似乎一直沒有答案,直到3Q大戰帶來騰訊自發轉變。

PC時代的無序發展讓網際網路無視規則野蠻生長,移動網際網路的混沌初開讓網際網路捨命狂奔無問西東。從PC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沒有任何一個年份像2010年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衝突和大戰成為移動網際網路初期的關鍵詞。

網際網路的10年發展賦予了企業無所不能的幻覺,挾用戶自重成為網際網路企業的標配,被譽為PC網際網路最後一仗的3Q大戰開始,2010年9月27日,騰訊和360因隱私保護器爆發衝突,直接導致「一個艱難的決定」,騰訊要求用戶在360和QQ上二選一;

谷歌全面撤出中國,百度邁入無對手時代,搜索市場份額一度占到80%以上;淘寶發布購物搜索,而淘寶刻意屏蔽了百度抓取,自此之後,百度搜索內淘寶絕跡。

移動時代的「圍牆花園」開始繁盛起來,開放的PC網際網路掘金時代,漸漸落幕。

外部的競爭帶來不斷的衝突,更大的爆發來自於企業內部,激發內部反思和企業頑疾清除。

2008年11月, 央視《新聞30分》欄目連續兩天對百度的積弊進行了報導,質疑百度的競價排名體系(以醫藥廣告為例),為了應對巨大的輿論危機,百度推出了「鳳巢系統」。

2011年2月,阿里巴巴時任CEO的衛哲引咎辭職,1107名中國供應商和阿里員工聯手欺詐,嚴重違反阿里巴巴客戶第一的價值觀被顛覆,阿里巴巴肅清了頑疾。

2011年10月10日,淘寶商城調整對商家的技術服務費和違約保證金,引發了150萬淘寶中小賣家的抗議,線上小賣家對大賣家發起惡意購買攻擊,線下則圍攻淘寶總部,最後淘寶不得不撤銷漲價需求,人稱十月圍城。

2010年3Q大戰之後,騰訊決定開放連接一切,2011年百度推出「中間頁」戰略,也開始埋下AI伏筆;2012年阿里私有化之後的大拼盤收購,BAT邁入新的紀元。

在命運降臨的偉大瞬間,命運鄙視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門外。命運只願意用熱烈的雙臂把勇敢者高高舉起,送上英雄們的天堂。——《人類群星閃耀時》

2010年前後,是中國網際網路的第二次躍遷,美團、滴滴、今日頭條、小米,快手、B站、陌陌均搭乘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熱潮登上歷史舞台。

當時雷軍還沒有提出「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的理論,小米以一鍋滾燙的小米粥宣告成立,3月複製Groupon的美團上線,TMD小巨頭尚未展露鋒芒;聚美優品誕生,並快速於4年後登陸納斯達克;愛奇藝孵化於百度,視頻進入版權時代。在風起雲湧的細分賽道上,新一代的獨角獸肆意生長,成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淘金者。


大洋彼岸,中美在移動網際網路保持了驚人的相似,2010年2月2日,Facebook市值超越雅虎,成為全球第三大網站,Facebook和騰訊一樣:成為全民公敵。

也是在2010年,微博誕生,微信誕生,騰訊憑藉微信在BAT中率先拿到了移動網際網路的門票,由於更巧妙的產品底層設計,微信不僅在社交和內容賽道上斬獲頗豐,在產品的拓展和兼容上更是非常優秀,遊戲,企業服務等均可以在微信上自由生長,張小龍封神。

在基礎設施發生巨變的時代,在未來並不明確的蠻荒時代,勝利最終屬於眼光獨到且最終ALL in的選手。對產品和服務來說,將模式平移到新平台並調整和適配,成為最討巧的方式,然而對於基礎需求發生變化的產品來說,移動網際網路則是另一個全新的領域,需求發生巨變的產品也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在BAT產品形態中,移動網際網路也需要社交和電商,然而割裂的APP生態卻讓搜索變得並不是必須。端內搜索和內容孤島讓搜索在從PC到移動端的演進中面臨巨大的挑戰。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BAT都想抓住移動網際網路的船票,也想試圖開上帝視角來剖析未來的剛需和流量入口到底是什麼,這期間瀏覽器、作業系統、應用市場、手機設備、智能硬體、智能家居似乎都是當仁不讓的移動網際網路流量入口。2019年的現在我們往回看,卻發現流量入口只剩下作業系統。那些試圖想掌握流量入口的公司全部都失敗了,除了微信。

在尋找移動網際網路立身之道的路上,騰訊以賽馬機制僥倖獲得了微信,完成了騰訊社交從PC時代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轉型,阿里巴巴在天貓、淘寶、螞蟻金服全部實現了無縫切換,百度經過一系列嘗試,最後聚焦手機百度、百度地圖等產品,百度移動端收入於2014年超過PC端,百度應戰移動時代順利完成轉型。

移動網際網路的價值

百度是BAT三家中最先覺醒到移動網際網路價值的。2010年,百度以搜索價值為基礎,推演出了一個足以改變從PC到移動網際網路演進格局的生態系統:「中間頁」投資。

比如去哪兒之於旅行,安居客之於租房,愛奇藝之於視頻,汽車之家之於汽車產業,58同城之於生活服務,垂直細分領域的企業反而更需要網際網路服務,需要藉助巨頭的流量和數據優勢進行移動化布局。百度在PC端流量具有絕對的統治力,搜索是一個產品越好用戶停留時間越短的產業模式,而用戶用後即走之後對流量入口的百度來說跳轉到目的地之後用戶對百度就沒有任何價值了。所以百度迫切需要迂迴的方式來拯救自己,中間頁就是最好的選擇。

百度開放戰略和阿里騰訊的不同在於,百度最早意識到巨頭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做完,資本、數據、流量優勢才是巨頭的核武器。這和初期阿里平移電商到移動端,騰訊因企業負面和價值觀開放是最大的不同。

事實證明,百度中間頁的確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愛奇藝成功登錄納斯達克市值157億,百度更是憑藉去哪兒改寫了整個OTA行業的生態,入主攜程,成為OTA行業最大的變量。

接過百度投資衣缽的是騰訊,2013年9月,騰訊以4.48億美元入股搜狗,持股36.5%,且將旗下的騰訊搜搜業務併入搜狗,開放微信搜索,同時巧妙的股權設計,讓王小川持有搜狗最重要的投票權,平衡了王小川和張朝陽的關係。這也是這個騰訊網際網路帝國第一次打開大門,並且以不控股的形式。事實證明,這才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投資的正確打開方式。給錢、給流量、給資源,但就是不干擾決策。此後,騰訊成為中國最大、最激進的投資集團。

2012年中國手機網民數量超過PC網民數量,移動網際網路生態迎來爆發,在移動網際網路晦暗不明的當下,BAT邊緣生產出了創新的種子。

信息流的分發、短視頻、本地生活、用車領域、遊戲、工具、社交等成為移動網際網路最重要的產品形態代表。TMD誕生並異軍突起。2010年美團成立2013年從團購抽離,2012年字節跳動和滴滴先後創立,藉助移動網際網路和資本優勢,TMD迅速攪動風雲,成為BAT之外的新一極。而此時的百度只將微信當做競爭對手,並沒有想到一個盈利模式和自己幾乎無差別的小公司能變成一個強健的挑戰者,百度的疏忽給了字節跳動3年的喘息期。此後為了彌補時間差,百度舉全公司之力重推信息流,靠著技術以及內容生態兩層底子,扳回了一程。

移動網際網路的第一場代理人戰役也將在滴滴和快的上打響,隨後燒錢成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狂歡。2010年小米、B站成立,2011年陌陌、快手成立,移動網際網路第一批小巨頭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2011年,百度以460億市值一舉超過騰訊,成為中國第一網際網路公司,這一年也是PC網民最後一次超過手機網民。移動網際網路是BAT都應該抓住的機會,然而百度錯過了,在移動網際網路大局初定的時代,如百度一樣錯失的公司在醞釀新的機會,那就是AI時代。


合一:合併洗牌,AI時代未來奠基(2015~2019)

當我們在談論未來的時候,未來已來,當我們討論將至的可能性時,將至已至。——袁振國

2015年,移動網際網路格局初定,併購成為年度關鍵詞,2月的滴滴和快的合併,4月58同城和趕集合併,8月優酷土豆合併,10月美團大眾點評合併,10月攜程和去哪兒合併,12月世紀佳緣和百合網合併。資本成為改變網際網路格局的關鍵因子,在未盈利狀態下,競爭對手合併減少競爭成為資本極力促進的事情。

在這其中也少不了BAT的影子,百度推動攜程去哪兒合併,OTA行業格局初定,百度在OTA的話語權超過阿里和騰訊,滴滴和快的合併背後是騰訊的影子,快車成為微信支付最佳的渠道之一,美團大眾點評合併背後騰訊極力促成,優酷土豆的合併則是阿里大文娛為了在視頻領域掘金而進行的戰略布局。

合併的背後,一切都是生意。

2016年6月,網際網路女皇的《2016年網際網路趨勢》報告線上,全球網際網路20強名單中,前10強里有4家中國企業,前20強里則有7家。中美網際網路並駕齊驅。傳統行業與移動網際網路行業的融合有已經初見成果,經濟下行,人口紅利的消失讓移動網際網路進入激烈的肉搏戰,移動網際網路的機會似乎到頭了。

2016年人工智慧走向前台,人工智慧元年到來,無論是數據、算法、算力都得到極大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人工智慧開始進入普通人的視野。百度推出無人車,AlphaGo擊敗李世石,微軟、Facebook推出人工智慧平台,國內以BAT為代表的巨頭逐漸展開人工智慧布局。

百度是最早布局人工智慧的公司之一,2013年,百度成立深度學習研究院,期間李彥宏發現了Google Brain利用計算機訓練的神經網絡能自行識別貓的圖像的人工智慧巨大價值,親赴美國挖來了項目負責人吳恩達,此後一大幫人工智慧專家加盟百度。百度已經向資本市場傳達一個信息:百度是下個時代的人工智慧公司,而不是中國的「Google」。而從布局看,百度將AI能力匯總在百度大腦,以百度大腦為核心,以飛槳為基礎底座,依託百度智能雲ABC(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能力,對產業變革和創新進行賦能。

在AI相關產業的布局上,百度具有極強的危機感。智能駕駛也是百度最重要的人工智慧布局。2017年,李彥宏以一次在五環「違規」無人駕駛成為年度熱點。此前通用汽車殺入矽谷,用10億美元收購了一個40人,1-2輛測試車,創業不到3年的小公司Cruise。無人駕駛的工程師們突然看到了自己的研究有多值錢。現在Cruise估值190億美金,約占通用整體市值的36%。在無人駕駛領域,時間就是最大的壁壘。

2018年,百度和廈門金龍合作的全球首款L4級自動駕駛量產車下線。百度人工智慧最大的特點是開放,Apollo、DuerOS等核心人工智慧開放平台,日均調用量突破1萬億次。目前,已有177家合作夥伴加入了百度的「阿波羅」平台,DuerOS生態超過500家,位居行業第一,以智慧型手機為例,華為、OV今年新款旗艦機都用到了DuerOS

百度的人工智慧已經深入到智能技術層、基礎研發層和應用層。

阿里巴巴人工智慧至2017年始,這一年阿里推出了「達摩院」,整合了量子計算、機器學習、晶片技術等AI高應用場景,此外,阿里達摩院還聯合中天微成立半導體公司「平頭哥」,並於2019年9月正式推出含光800晶片。

阿里提出AI forIndustries,阿里還推出了人工智慧實驗室A.I.Labs進行AI布局,將AI技術整合到阿里雲旗下ET當中,將ET從單點的技能升級為具備全局智能的ET大腦,大腦成為阿里巴巴AI應用的關鍵。比如阿里雲曾宣布與農業結合實現AI養豬,ET大腦提升了母豬年生產能力3頭,死胎率降低了3%左右。

另一方面,阿里投資了眾多AI企業,包括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等,實現阿里雲和投資企業的AI技術融合。

騰訊在人工智慧上的布局更為分散,但也更接近消費網際網路。騰訊有AI Lab、優圖實驗室和微信AI實驗室三大機構。騰訊AI實驗室可能是BAT中落地最多的,AI實驗室產品和產品線深度結合,成了微信里的語音轉文字、視頻音樂新聞的推薦和排序、QQ的高能舞室、QQ音樂的千人千面、天天P圖的軍裝照等細分場景應用。

垂直場景的落地同樣也是騰訊AI的目標,2017年發布的醫療平台騰訊覓影就是其在醫療領域的落地。騰訊AI在各個細分場景應用,與阿里和騰訊最大的差別是,騰訊將AI技術與騰訊生態的社交、支付、地圖、小程序等等技術結合起來,形成了toBtoC同時兼顧的AI落地方案。

在2017年的貴州數博會上,提到人工智慧,BAT提出了自己的策略,馬雲說數據是大前提,沒有數據什麼都不行。李彥宏強調,數據雖重要,但改變世界的是算法。馬化騰最後壓軸,身在市場之中,最重要的應該是場景。同一年,科技部公布首批國家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台名單,指定騰訊為醫療影像平台的建設者,百度負責自動駕駛,阿里負責城市大腦的建設。2年過去了,BAT的人工策略的確呈現出數據、算法、場景的差異化布局。


在短短的25年時光里,中國網際網路的故事在北京、深圳、杭州和上海間流淌,卻影響了14億國人。北京西二旗後廠村的周期性堵車,杭州西溪阿里總部的加班燈光,深圳騰訊總部樓下排隊領取開門利是的人流,是中國網際網路故事的吐槽、自豪和艷羨,更是行業勃勃生機的持久脈動。凱文·凱利曾說:「網際網路時代是一個關聯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我們會由一種個體變為一種集體。」中國四地網際網路的不同脈動形成了不同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萬物的互聯。

回頭看向這25年,似乎我們能夠總結出很多「鐵律金規」,但岸邊看熱鬧的終究不敵下水來摸的人體會得深。記錄不止是為了懷念,也是為了讚許、鼓勵和警示。2020年,更多的網際網路公司也將迎來自己的20周年。我們一定可以在更多的故事中獲得感動、激勵,看到希望,在新的輪迴中寫下新的故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