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如果能再多活三十年,會打得匈奴滿地找牙嗎?

夜狼文史工作室 發佈 2020-02-26T22:10:39+00:00

我們再來聊聊秦始皇這個人,若說統一六合是大勢所趨,但是秦始皇掃平東方六國後並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他南征百越北擊匈奴、開發北疆開拓西南,這些地方在當時可是一點都不富饒,甚至很多都是不毛之地,就是打下來也不能提升GDP,但是秦始皇卻要全面開花各處征討,可見在始皇帝的霸氣思維中,只要是


秦始皇在歷史上的功績有目共睹,他一統六國首創皇帝制度,廢分封行郡縣集中皇權,車同軌書同文極大促進經濟文化發展,修築的長城和直道功在千秋。除此之外秦始皇還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如今地圖上的很多地區都是他在位時納入版圖的。但是本文要說的並不是這些眾所周知的豐功偉績,而是秦始皇已經付之行動但上天並沒有給他時間的另一個計劃——統一草原。


這個計劃並沒有公之於眾,但我們可以從相關史料中推斷出來,比如說他的心腹大將蒙恬。王翦等老一輩將軍去世之後,蒙恬可以說是秦始皇最為倚重的將領之一。在常規印象中蒙恬的主要軍事行動是帶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極大的促進了民族融合。


但是聯繫到當時局勢我們會發現這件事另有蹊蹺,或許蒙恬帶領的三十萬大軍主要目標並不是匈奴,而是當時更加強大的東胡和月氏。這也是秦始皇要下的一盤大旗,這位千古一帝的目標從來就不是匈奴,而是稱霸北方草原,甚至把整個草原都納入秦朝版圖。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仔細分析一下。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說法,秦始皇之所以讓蒙恬帶領大軍進攻匈奴,是因為有人給他一本神秘書籍,這本書上還有一行令秦始皇驚恐不已的字也就是著名的讖語「亡秦者胡也」,秦始皇為了徹底消除隱患就命令蒙恬出征匈奴。咱們先不說這個說法是否經得起推敲,


即便假定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亡秦者胡也」的「胡」指的也不一定就是匈奴,當時胡人是北方遊牧民族的總稱,因此秦始皇的目標很有可能不是匈奴,而是所有遊牧民族。

那麼後世為何斷定秦始皇要打的就是匈奴呢?原因是賈誼那篇《過秦論》。這篇文章中說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因此秦始皇要打的就是匈奴。但是真的如此麼?這句話說得確實是蒙恬打匈奴,但是沒有說只打匈奴。這裡並不是咬文嚼字,因為賈誼接著就寫了一句「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如果只是匈奴,賈誼為何要再說一下「胡人」,應該不會是為了押韻吧。


從當時匈奴的實力也可以推算出這三十萬人絕不是單單攻打匈奴的。當時創造出白登之圍的冒頓單于還在父親的壓迫下小心翼翼的生活,無論是「控弦之士三十餘萬」的氣勢還是「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西逾蔥嶺」的地盤都是不存在的。

《史記·匈奴列傳》也明確寫到「當是之時,東胡強而月氏盛」,因此當時的匈奴屬於夾縫中求生存的階段。它們不僅要對東胡和月氏兩位老大哥畢恭畢敬的,就是被秦國消滅的趙國他們都不敢惹,被趙國大將李牧打敗後十多年都不敢靠近趙國長城。若是秦始皇的目標只有匈奴,他就沒有必要派出三十萬大軍前去攻打。要知道每一個士兵都是要吃飯的,多一個士兵就要多一份後勤供給。如果不是這場戰爭真的需要這麼多人,秦始皇怎麼可能動用這麼大的手筆。

我們再來聊聊秦始皇這個人,若說統一六合是大勢所趨,但是秦始皇掃平東方六國後並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他南征百越北擊匈奴、開發北疆開拓西南,這些地方在當時可是一點都不富饒,甚至很多都是不毛之地,就是打下來也不能提升GDP,但是秦始皇卻要全面開花各處征討,可見在始皇帝的霸氣思維中,只要是看的見的土地都要打下來,因此秦始皇派出三十萬人攻打北方的胡人是很正常的事情。只可惜這件事剛剛開始就不得不永久擱置,因為秦始皇撒手人寰。


若是秦始皇有六七十歲的壽命,蒙恬是否可以把草原納入秦朝版圖呢?這件事見仁見智,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蒙恬一定不會讓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自由發展,後來的匈奴冒頓單于在秦朝強有力的干預下或許根本不可能稱霸一方,白登之圍不會出現,甚至漢武帝也不會花費大力氣攻打匈奴,因為這個民族對漢朝根本構不成威脅。只是這些事情都隨著始皇帝的去世而永遠沉寂,留給後人的只有無限的假設。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簾外西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