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出土一「千年魔鏡」,竟能產生神秘投影

文玩小孫 發佈 2020-02-05T02:19:38+00:00

外形上,這面古鏡同其他傳世的古鏡業沒有什麼兩樣: 青銅鑄造, 正面可以照人, 背面有許多凸起的圖案花紋和「 見日之光天下大明」 八個字的銘文。

1959年第十一期《人民畫報》曾報導過一面「 奇怪的古鏡」 。外形上, 這面古鏡同其他傳世的古鏡業沒有什麼兩樣: 青銅鑄造, 正面可以照人, 背面有許多凸起的圖案花紋和「 見日之光天下大明」 八個字的銘文。但是, 如果把它的正面放在陽光下, 奇怪的現象就發生了:鏡面反射到牆上的, 不光是一個明亮的圓面, 而且可以從這個圓面里清晰地看到背面的花紋字跡, 就好象光可以透過鏡子把背面的花紋字跡反射出來似的。這面古鏡珍藏在上海博物館, 現在經有關人員鑑定考證, 確係兩千多年前西漢時期鑄造的原物。

對於這一類銅鏡, 古人管它叫「 透光鏡」 , 外國人甚至千脆稱它為「 魔鏡」 。「 嗚呼怪銅盜此幻, 透影在壁與背肖」 。明明不可能透光的銅鏡怎麼會產生這種看起來是「 透光」 的現象呢? 許多年來, 一些中外學者都曾經探討過這個問題。

古鏡的「 透光」 現象是由於熱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應力而造成鏡面與鏡背圖案相對應的凹凸不平而發生的。淬火時, 鏡體薄處冷卻得快, 厚處冷卻得慢, 厚處冷卻時的收縮應力使鏡面的相應部分下凹, 或使薄處鏡面凸起。在反光時, 下凹部分光線會聚, 因而厚處較亮, 凸起部分光線發散, 因而薄處較暗。

雖然這種凹凸起伏甚小, 肉眼不能察見, 但在反射時由於長光程放大效應, 卻能夠在螢幕上顯現出來。這個道理, 十九世紀中期清朝物理學家鄭復光曾作過很貼切的說明: 「 今按水靜則平如抵, 發光在壁, 其光螢然動, 則光中生紋起伏不平故也。」 事有巧合的是,布拉格在解說用磨刮法製得的「磨鏡」 時, 也作了類似的比擬: 當櫃中盛滿了水, 「 投在屏上的水光波影, 看起來十分明顯。… … 然而當我們注視水面, 以觀察這些波紋時, 其本來面目, 業不容易看見。」 「 只是在時間上, 後者比前者要晚將近一百年。

我們在研究西漢古鏡過程中, 不禁由衷地讚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在科學技術上的光輝成就。在兩千多年前, 我國勞動人民就已懂得用熱處理方法使銅鏡表面發生凹凸變化, 同國外所採取的機械力加工方法相比, 不但時間上早得多, 而且由於它主要是通過金屬在熱處理過程中的內部矛盾運動得到的, 因而產生的圖象同背面最為吻合。

但是用熱處理方法製作「 透光鏡」 , 技術條件是比較嚴格的。現存西漢古鏡最薄處只有0.5 毫米, 在實驗過程中發現, 如果鏡體稍厚, 就不能產生「 透光」 現象。由此可見, 鏡體做得這樣薄還是為了製作「 透光鏡」 的需要。而澆鑄這樣薄的青銅件, 技術上是相當困難的。此外, 在銅鏡厚度、青銅合金成分與淬火溫度這三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係, 特別象西漢古鏡, 為了增加銅鏡硬度和亮度, 含錫量特高, 達23 一26 ? 如果掌握不當, 很容易在淬火時發生破裂。

在兩千多年前, 制鏡工人在手工操作的條件下, 不但成功地製造了「 透光鏡」 , 而且花紋緻密, 圖案清晰, 從外表看也無愧為一件精美的工藝美術品。這充分說明當時的冶煉、澆鑄、淬火技術已達到相當純熟和高超的程度, 也說明製作「 透光鏡」 決不是偶然碰出來的,而是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的一項發明創造。「 卑賤者最聰明」 , 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