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很「南」,思想指「北」| 光華年度觀點集錦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發佈 2020-01-11T09:48:26+00:00

北大光華:全國兩會十大熱點前瞻陳玉宇:讀懂中國經濟,必須理解戰略機遇期的機會在哪裡劉俏:中國經濟需克服的長期挑戰周黎安:土地、資金、大數據等關鍵要素如何最優化配置金李:如何化解小微科創企業融資難金李:引入「負所得稅」,可做到「一石二鳥」唐遙:人民幣匯率和國際化的近期展望武常岐:與

2020年,已迎面撲來。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革與新商業復興。如何回顧2019年經濟發展,展望2020年經濟走向,是新年伊始各方關注的焦點。

中國經濟會更好嗎?企業如何在這個大時代里洞悉風雲、策馬前行?「太南了」的我們可以和996、裁員潮徹底決裂嗎?其實,關於這些問題的答案,北大光華的學者們在2019年就進行了理性、客觀、深刻的分析。

他們的思想與見解,從來不只是一時一事一議,而是遵循科學嚴謹的學術方法,著眼全局、從中長期考量。這些聲音,對於研判2020甚至中長期的中國經濟仍具有重要意義。

在此,讓我們溫故知新,用思想與理性打開2020年。

兩會聚焦

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面臨哪些挑戰?中國的戰略機遇期有著怎樣的新內涵?中國經濟繼續深化結構性改革,宏觀政策、結構性政策、社會政策等如何更好協同發力?在2019年的「兩會」時間,北大光華多位學者積極建言獻策。

北大光華:全國兩會十大熱點前瞻

陳玉宇:讀懂中國經濟,必須理解戰略機遇期的機會在哪裡

劉俏:中國經濟需克服的長期挑戰

周黎安:土地、資金、大數據等關鍵要素如何最優化配置

金李:如何化解小微科創企業融資難

金李:引入「負所得稅」,可做到「一石二鳥」

唐遙:人民幣匯率和國際化的近期展望

武常岐:與世界其他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有何不同

陳玉宇:認清政府工作報告背後的經濟邏輯

經濟與發展

2019年實體經濟下行壓力逐步增大,面對貿易摩擦等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國經濟面臨了更多的不確定性與挑戰。光華學者們結合全球經濟形勢,直面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為中長期的高質量發展「把准脈,開良方」。

唐遙:美聯儲加息是美股大跌的原因嗎?

唐遙:從國內外最新數據解讀中國經濟

厲以寧: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唐遙:美國國債收益率倒掛和經濟走勢有何內在聯繫?

劉俏:高質量發展呼喚怎樣的企業?

陳玉宇: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就業影響究竟有多大?

唐遙:美元的地位會因川普而改寫嗎?

武常岐:中國經濟抗風險能力從何而來?

唐遙:降息,站在十字路口的美聯儲踏上未知之路?

周黎安:淘寶村裡「草根逆襲」的中國增長故事

徐憲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的制定與實施

陳玉宇:諾貝爾經濟學獎與能繁母豬保險隨機實地實驗

劉俏: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不確定性是什麼?

劉俏:以更徹底的市場化改革促進民營經濟發展

陳玉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透露的三大信號

戰略與管理

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和網際網路重構了人們理解世界的方法,也給企業帶來了新機遇、新挑戰。如何在新商業世界裡,找到新的光、火和電?哪些企業生而為新,哪些可以轉而為新?企業、組織和個人又該何去何從?光華學者們從戰略管理多個角度撥開商業世界的迷霧。

劉知:文化與腐敗容忍度

易希薇:從「視覺中國」事件看企業如何健全知識資產管理體系

仲為國:如何讓勞動變得美好,從馬雲回應「996」看企業發展新挑戰

符國群:摒棄弱者思維,超越「民族品牌」

張閆龍:企業社會責任,不只是情懷,還有市場價值

劉學:風口上的企業,為什麼有些成功了,有些卻失敗了?

仲為國:瑞幸咖啡,一堂咖啡杯里的管理課

武常岐:中國企業國際化背後,品牌是核心

董小英:從任正非的最新回應看華為的「為」與「不為」

路江涌:用好戰略方程式,化劣勢為優勢

劉學、王翀:如果存在「後張小龍時代」,微信可能被顛覆嗎?

張志學:從信息到決策,心理偏差中的抉擇

路江涌:複雜方程式,重新定義VUCA

張一弛:在金錢與意義的十字路口,為什麼需要對創新創業重新定向?

馬力:產業升級和企業轉型的變與不變

張志學:中國民族工業不能忘記四個人,他是其中之一

彭泗清:超越「戰場」與「賽場」,中國品牌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張志學:企業創新要靠高管「認命變運」

劉學:不確定時代的五個生存法則

資本與金融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如何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應在哪些重點領域發力?如何平衡金融科技的創新與風險?資本市場改革如何適應產業轉型、科技創新的需要?光華學者們結合全球市場,立足中國實際情況給出了他們對國內市場改革與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方案。

盧海:《中國資本市場信息質量暨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指數白皮書》發布

賈春新:小微企業如何獲得貸款機構青睞?廣告作用不可小覷

姜國華:打造中國的「納斯達克」,科創板至少需要做好三點

肖筱林:破解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機理——金融調控「法寶」的秘密

金李: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需「量體裁衣」

劉玉珍:借鑑台灣經驗,股權回購有利於化解民企資本壓力

劉玉珍:使用網際網路金融的女性投資者比男性更容易失手嗎?

曹鳳岐:科創板制度創新帶動的牛市可能才剛剛開始

羅煒:格力究竟會引入什麼樣的投資者?

徐江旻:氣候如何影響股價

劉俏:如何讓科創板選出真正的好企業

姜國華:科創板股票有沒有投資「捷徑」?

肖筱林:提振經濟的貨幣政策可能造成失業率上升?

劉玉珍:從行為金融學理論探討散戶「自救指南」

光華思想力課題組報告:中國REITs市場建設與發展建言

劉俏:A股市場離好資本市場有多遠?

金李:跨越創新創業「死亡之谷」,資本市場如何助力?

徐信忠:資本與科學如何推動科技創新

翁翕:選基金看評級是理性的抉擇嗎?

賈春新:中國金融業,「病」在哪兒?

王志誠:創業板十年得失,綠化帶長不出參天樹

張閆龍:「中概股」獨董信息披露策略與市場反應

數據與科技

全球產業變革正與我國經濟轉型發生歷史性交匯,5G、人工智慧、大數據正在加速各行各業的數字化。新技術的前景與機遇在哪裡?可能遭遇哪些阻礙與挑戰?站在研究前沿的光華學者們,深度剖析數據與科技的本質與趨勢,在技術的洪流中「破浪而行」。

王志誠:大數據將沒落,區塊鏈經濟將崛起?

董小英:從戰略到商用,系統詳解5G創造的場景和價值

肖筱林:臉書發幣搶全球央行奶酪,支付寶和微信等平台也可能受衝擊

王志誠:Facebook是否可以建立一個國際貨幣標尺

王志誠:《長安十二時辰》里的大數據「穿越」到今天,產權該歸誰

劉曉蕾:「央媽」擬加快推出的數字貨幣究竟是什麼?有何戰略意義?

張影:數字化時代的企業形態將有何不同?

劉曉蕾:區塊鏈大爆發!未來將是誰的機會?

民生與消費

過去的2019年,中國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許多變化:多項民生政策出台和落地,城市化、鄉村振興、養老、網購……這些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熱點領域,從未離開光華學者們的視野。而數字革命驅動下的新供需與新消費,又與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緊密相連。光華學者們的見解既著眼細微處,又為中國經濟的宏大命題提供了更多答案。

彭泗清:春節消費增速放緩背後的「憂」與「喜」

彭泗清:關於消費升級,在認知上和實踐中存在哪些誤區?

符國群:創新「社區公共設施」投資機制促進消費升級

張慶華:一個城市什麼樣人口規模是合理的?

陳松蹊:北大空氣品質報告,近2億條數據解讀治霾這六年

雷明:這項事關幾億人口福祉的戰略,有幾個關鍵性問題需要思考

彭泗清:當消費作為焦慮的藥方,解藥還是迷藥?

金李:「以房養老」真的靠譜嗎?

張慶華:「大城市化」來了,什麼樣的人口規模能讓人均福利最大化?

彭泗清:消費領域裡的"愛情三因素"

雷瑩:雙11,你被套路了嗎?

劉俏:雙11後看中國,解碼新消費與新製造

趙龍凱、雷瑩:盲盒不「盲」

(以上內容排序根據觀點發布時間摘選,我們還將以光華學術、光華思想力、光華案例等為主題進行回顧,歡迎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