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法國為何迅速潰敗?軍事秘密一覽無餘,一舉一動被德軍掌握

排頭文化館 發佈 2020-02-05T04:01:38+00:00

法國是歐洲傳統強國,海外擁有大量殖民地,常備軍長期維持在300萬左右,超過美英德的軍隊總和。但是影響戰爭的另一個因素亦不可忽視:法國外交和軍事計劃大量泄露,他們被德國人看穿了底牌,幾乎沒有秘密可言。

法國是歐洲傳統強國,海外擁有大量殖民地,常備軍長期維持在300萬左右,超過美英德的軍隊總和。沒人會想到,當德國的136個陸軍師緊隨坦克飛機沖向西歐時,法國只堅持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投降了。

戰爭失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歷史學家往往將重點放到戰術上:德軍選擇了一條出其不意的進攻路線,採用坦克迅速突擊的戰術使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軍迅速潰敗。但是影響戰爭的另一個因素亦不可忽視:法國外交和軍事計劃大量泄露,他們被德國人看穿了底牌,幾乎沒有秘密可言。

一戰結束後,德國的精英階層普遍感到憤怒和屈辱,他們臥薪嘗膽,時刻準備著重新崛起,恢復強國地位。雖然因戰爭賠償而國力衰微,德國仍不惜重金收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從事過無線電偵查和保密工作的人才,秘密建設無線電偵查機構和保密局。

最先創立無線電偵查機構的是德國外交部。1918年12月,德國總統興登堡下令德國外交部負責密碼破譯和編制任務。不久之後,德國陸軍、海軍、空軍以及帝國保安總局等諸多機構紛紛創建了屬於自己的無線電偵查機構。雖然德國的無線電偵查受到《凡爾賽條約》的約束,但他們把軍事單位轉入地下發展,以民間組織的名稱作為掩護。

德國最著名的無線電偵查機構「自由兵團」對外聲稱為志願志分析站,暗中卻專門從事反共偵查工作。起初,他們的工作只是偷取法、俄、英、美等國的情報,翻譯通訊報導。隨著德國軍國主義的復興,志願分析站在密碼破譯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功破譯了法國的密碼。

因此,德國政府準確地掌握了法國的外交、軍事、政治等戰略意圖和動向情報。通過情報分析,德國人清楚的知道,法國和英國害怕戰爭,而且西方與蘇聯之間矛盾尖銳,因此英法兩國採取綏靖政策,將禍水東引,期望德國去進攻蘇聯。德國成功地利用了英法這種心態,及時修改外交政策,最終迫使英法兩國簽訂《慕尼黑協定》。

希特勒甚至與深惡痛絕的史達林和解,促成蘇德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從而解決了東線的後顧之憂,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勝利。從此以後,德國就可以騰出手來一心收拾西方國家了。

1934年,德國把陸、海、空三軍改組為國防軍,保衛局隸屬國防部,統一領導軍事情報的偵查工作,形成了更為系統強大的偵查和破譯力量。而反觀法國,此時依然使用著原先的密碼體制,即密本加亂數的作業體制。法軍在使用密碼電報時每天都對亂數進行變化,但密本長期不變,直接導致了被德國的無線電偵查機構輕而易舉地破譯。

德軍的無線電情報偵查機構一直對法國國防部與法意邊境的一個軍區的專用密碼無計可施。但是到1938年,德國密碼破譯人員攻克了這種專用密碼。至此,法國的所有密碼都被德國的偵察機構所掌握。而法軍還天真地認為其無線電通信中拍發的是密電,殊不知他們眼中的「密電」早已被德國人看的一清二楚。

直到法國投降,法軍一直沿用被識破的密碼,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德國人的窺視之下,其迅速潰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