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多舛又如何,極致父愛教你跑出一線生機

首席影評官 發佈 2021-09-18T09:23:18+00:00

可在實際觀影過程中,作為一位同樣身處重慶的父親,卻三度落淚。影片遠不止預告片展示的那樣只是勵志+喜劇,影片表達的遠比奮發、幽默更深沉、寬廣,它真正的主題是高於愛情、高於生命,世間唯一能夠和母愛劃等號的「父愛」。

去電影院看《了不起的老爸》,是被預告片中發奮勵志的主題和風趣幽默的橋段所吸引。

可在實際觀影過程中,作為一位同樣身處重慶的父親,卻三度落淚。

影片遠不止預告片展示的那樣只是勵志+喜劇,影片表達的遠比奮發、幽默更深沉、寬廣,它真正的主題是高於愛情、高於生命,世間唯一能夠和母愛劃等號的「父愛」。

現在讓我們回顧這部劇本打磨了四年經歷無數次修改的電影,細細體會父親那深水靜流的愛。

故事背景:影片的主人公肖大明是一位山城重慶的計程車司機,他的妻子邢雲是一位馬拉松選手,獲獎無數全國知名,但因患有「多發性硬化症」早早的離開了他和兒子;兒子肖爾東遺傳了母親優良的跑步基因,有著過人的跑步天賦和熱情,但他也同樣遺傳了母親的疾病「多發性硬化症」,這種疾病一旦發病首先會導致失明,然後引發身體多器官病變,最後死亡,肖爾東的媽媽就是這樣早早的離開了他們父子倆。肖爾東小時候經歷過一次短暫的眼睛病變,雖然很快恢復了,但肖大明卻愈發謹慎,不許肖爾東參與任何激烈運動,增加潛伏期疾病的發病可能。

影片可以分為三段,分別展現了隨著兒子病情的變化,父愛的三種表達方式:

第一段父愛的表達方式:不放手

影片的第一段主要講述了肖爾東為了實現跑步的夢想,跟百般阻撓他的父親鬥智周旋。

肖爾東對馬拉松的熱愛、堅持,連鐵面教練都能打動,為何就是打動不了父親?

肖大明不願放手讓兒子練習馬拉松,難道是因為不了解兒子內心對夢想的熱愛?

當然不是,他妻子是職業馬拉松全國知名選手,他經歷過妻子從熱愛、練習、獲獎、發病到死亡的全過程,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那份熱愛與執著;所以當他拉著辛苦掙錢買來的德國鋼琴卻發現兒子在偷偷參加馬拉松訓練時,他沒有打罵,只有沉默,仿佛早就料到有這樣一天。

既然知道遲早有這麼一天,為什麼不乾脆放手讓孩子追求夢想呢?

我想是因為他輸不起。

肖大明不僅只有一個兒子,這個兒子還是已過世妻子留給他的唯一念想,有了唯一性和亡妻思念的加持,讓這份父愛更深、更沉。

當兒子的病情處於潛伏期時,他的目標是防止馬拉松對兒子免疫系統的刺激,儘可能讓兒子不發病,在馬拉松與兒子的生命之間,肖大明理所當然的選擇了後者,即使兒子會恨他,他也坦然接受無怨無悔。

在影片第一段的瑣事中,肖大明拒絕了連面都沒見過的相親對象;也拒絕了老友讓他加入樂隊的重拾夢想的建議,甚至謊稱小號都扔了沒有給老友任何勸說的機會;除了開出租賺錢,肖大明的人生里就只剩下眼保健操、養眼偏方、閉眼彈琴、考級謀生。

是的,他在為兒子而活。

也許從失去妻子或兒子查出患病那一刻起,他便站在了兒子道路的起點,把自己的終點放在了兒子人生路的某個點上。他早已覺悟,無怨無悔;生活如此不易,兒子彈琴考級都是吊兒郎當無所謂,可肖大明從未向兒子訴說艱辛、宣洩不滿。

全片肖大明最喪的時候出現在兒子發病失明後,為了給兒子治病,他壓著兒子打針,親手掐滅了兒子的馬拉松運動員夢想,這也是積極樂觀的肖大明唯一一次落淚,即為兒子流,也為自己。到這裡第一段的情感積累得到釋放,影片進入第二段。

第二段父愛的表達方式:走進內心。

疾病突髮帶來了失明,告別了喜歡的女孩,兒子把自己關在朋友小胖的店裡,徹底自我封閉、一蹶不振。這種鬱鬱寡歡、頹喪至極的人生,就算活到100歲也沒有任何幸福可言,這時的肖大明有了第二個目標:幫助兒子走出疾病帶來的陰霾。

影片非常高明的借用了啞巴護工老趙這個角色,讓肖大明可以用大朋友的身份,重新走進兒子的內心世界。

作為「朋友」,為了讓肖爾東宣洩心中的怨氣,他親手放掉了自己老夥計輪胎里的氣,親手給兒子點上了人生的第一支煙、遞上了人生的第一瓶酒;

第一次為兒子陪跑是逃跑,就是這次逃跑讓父子倆心中積壓的情緒得到了些許釋放,肖大明體會到兒子熱愛跑步的緣由,也找到了讓兒子走出陰霾的方法。

人最怕的從來不是辛苦、不是累,而是找不到方向、方法的迷茫和無力感。

當沒有接受過任何訓練的肖大明從清晨跑到天黑,只為證明自己能完成馬拉松全程時,他已經被兒子的內心所接納。

第三段父愛的表達方式:相信。

一個疾病纏身的人最需要的是什麼,是信念,是相信自己的信念。

你會相信一個抽菸喝酒的油膩中年父親能跑完馬拉松?

你會相信自己視障後能跑贏自己看得見時的PB335;

你會相信自己一定能戰勝病魔嗎?

你會相信自己的未來充滿了光明與美好嗎?

信念需要層層遞進。

肖大明跑完了馬拉松,讓兒子相信了老爸;

現在他的目標:陪兒子跑進PB335,超越曾經看得見的自己,讓相信自己的信念傳遞到兒子未來的人生中。

影片最有張力的畫面,是父親拉著陪跑紅繩,奮力將兒子丟出去的一幕,這一刻是兒子從「相信老爸」到「相信自己」的跨越,兒子帶著膽怯與哭泣的表情開始獨自奔跑,到最後「告別母親」自信衝刺,父親的目的達到了,卻依然起身堅持完成比賽,因為父親永遠是兒子的榜樣,榜樣是永不放棄的。

看完影片腦海中不自覺出現了一幅畫面:一位父親背著兒子不放手,無論背上的兒子如何掙扎,他都妄圖找到那條不被病魔發現的路;當兒子被病魔摧殘,他沒有繼續背著行屍走肉般的兒子前行,而是放下兒子一邊承受他的怨恨,一邊以朋友的方式走進兒子內心,然後攙扶著兒子繼續前行;他鍛鍊自己,鼓勵兒子相信自己,最終在一起奔跑的途中,甩開兒子的手,讓兒子學會了獨自奔跑。畫面的最後是父親由衷的微笑。

微笑的畫面還迴蕩著那句話「你放心,以後無論發生什麼,我都會好好照顧他」這是妻子懷孕不久時肖大明許下的承諾。早在兒子出生前,肖大明就已經做好付出一生的準備和覺悟了,這是一個先於生命的承諾。他也兌現了承諾。

跑步能驅散焦慮、忘記煩惱,能賦予人勇氣與強大,用跑步作為貫穿全片的主線,讓影片在疾病灰暗中煥發出了耀眼奪目的光彩,給人以希望。就像影片的幽默基調,總能在疾病困苦中給人以力量。

如果你的人生從未跑起來,彆氣餒,只要心中有光、腳下有路,便隨時都可以出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