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是「中國製造」?德國《明鏡》周刊這次有點過分了

北京周報 發佈 2020-02-03T08:26:07+00:00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人員的國際流動日益頻繁,一個國家爆發疫情,其他國家很難獨善其身。截止2020年2月2日,德國已經先後出現10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未來還有可能繼續增加。

在武漢爆發的肺炎疫情,受到了中國舉國上下的高度關注。而在地球另一邊的德國,社會各界也在以各種方式表達著對疫情的關註:本將於兩個月後退休的德國呂貝克大學羅爾夫·希爾根費爾德教授(Prof.Dr.Rolf Hilgenfeld),在疫情肆虐之時依然來到了中國,並應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請求向對方發去了研究合作建議書;作為武漢的友好城市,杜伊斯堡市向武漢捐贈了16萬隻醫用手套和5.18萬隻醫用口罩;而埃森市的伯樂高級文理中學的學生們,則用中文合唱了一首《讓世界充滿愛》,為武漢加油。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人員的國際流動日益頻繁,一個國家爆發疫情,其他國家很難獨善其身。截止2020年2月2日,德國已經先後出現10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未來還有可能繼續增加。但就在這時,德國的主流刊物,著名的《明鏡》周刊卻冒天下之大不韙,推出了一期涉嫌辱華的雜誌封面:

封面圖片中的文字是:新型冠狀病毒 中國製造 當全球化成為致命危險。

中國人民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和歐洲研究中心研究員孟虹指出,這張圖片是由一張其他德國媒體曾使用過的照片整合製作而成。照片中的年輕中國人,身著紅色防雨衣,佩戴防護口罩,使用蘋果手機。《明鏡》周刊將圖片加上象徵中國的紅框,配以「全球化」、「病毒」和「中國製造」這些字語。這樣的表達雖然吸引了一部分讀者的眼球,但在中國乃至世界全力抗擊疫情的同時,卻幾近滑向了媒體倫理的邊緣。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在第一時間立即表明立場:「我們將繼續把在湖北武漢的所有中外人員的生命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製造恐慌、相互指責、甚至種族歧視毫無益處,我們對此表示鄙視。全球性挑戰需要全球共同應對。希望德有關媒體也與各方一起共同承擔起責任來。」

廈門大學德語系教師、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博士方帆指出,幾十年來,「中國製造」向外求發展,成世界工業鏈條不可或缺的一環,向內為生存,給幾億人民帶來脫貧的希望、向上的力量。而新冠病毒並非中國製造的產品。從非典、季節性流感、中東呼吸症到伊波拉,流行病從來都是世界性難題,人類與流行病的戰爭從來沒有停止過,中國人民也是此次新冠病毒的受害者。而此時,《明鏡周刊》在中國人民全力抗擊新冠病毒的時候為這一突發性公共衛生危機事件貼上「中國製造」的標籤,無疑是在中德兩國人民的友誼中間製造了一堵冰冷的高牆。

中國文旅部文化參贊賈建新告訴記者,《明鏡》周刊的封面「極大地損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極大地侮辱了中國疫區民眾和醫務人員,同時也極大地誤導了德國的讀者和媒體。」他表示,希望《明鏡》周刊能夠如實報導中國人民抗擊新冠病毒的實際情況,還德國讀者和德國媒體一個真相,承擔起德國「第一大」新聞周刊的責任來。

涉嫌辱華封面,傷害的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感情,大量德國讀者在看到這一期雜誌封面之後,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憤慨:

剛二月初,《明鏡》周刊的年度最噁心封面就出爐了!恭喜啦,明鏡!

可恥之至!作為一家主流媒體難道不應該澄清謠言消除大眾恐慌嗎?明鏡這種對患者毫無同情的做法讓人失望至極。選這樣的一張照片作為封面並且配上這樣的標題來博取雜誌銷量的行為令人作嘔。把疾病往國籍上扯,還能再不入流點兒嗎?

我不明白,客觀平實地報導,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就不行嗎?明鏡周刊這一期的封面不僅打臉德國「第一大」周刊,而且封面圖與純大寫字母的標題讓人看到了全德國銷量最高的日報《圖片報》(以低俗八卦著稱的德國刊物,編者按)的影子。取關取關!

這封面就是在販賣焦慮製造恐慌啊!什麼時候《明鏡》走八卦小報的路數了?哎,曾幾何時它還是個嚴肅的政治媒體呢。不過,那大概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吧。

其實,這篇文稿的具體內容總體還算是比較謹慎客觀的,文章以多元視角分析闡述了武漢疫情的發展過程以及中國政府的危機管理措施,其中有些問題確實值得關注和思考。但是,為了博人眼球,就在封面圖片上大做文章,製造恐慌,譁眾取寵,這就喪失了一個媒體最基本的底線,其結果無非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作者:關山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