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面對洶湧的蠻族入侵,東羅馬帝國是如何活下來的

歷史心發現 發佈 2020-02-06T09:54:08+00:00

比起日耳曼等蠻族,東帝國還有一個強大得多的大敵——薩珊波斯,這頭戰爭巨獸曾經陣斬羅馬皇帝尤利安,生擒皇帝瓦勒良,迫使帝國必須以大部分的兵力和資源去應付,整個帝國的亞洲部分因為它的存在,整日裡枕戈待旦,絲毫不能做解甲釋鞍,放馬南山想。

拜占庭帝國在1453年的滅亡確實令人痛惜,不過,這個帝國能夠延續千年之久則更讓我們驚異。當西羅馬帝國被洶湧而來的蠻族浪潮擊潰的時候,拜占庭不僅生存了下來,還幾乎沒有損失任何領土,此後更有幾乎重塑羅馬榮耀的查士丁尼大征服。要弄清拜占庭是如何在漫天遍野的蠻族災難中突圍而出,就需要還原一千多年前那一場場驚心動魄的生死破局。

帝國危機

5世紀前半葉的東羅馬帝國,局勢某種角度上甚至比西帝國更加兇險。比起日耳曼等蠻族,東帝國還有一個強大得多的大敵——薩珊波斯,這頭戰爭巨獸曾經陣斬羅馬皇帝尤利安,生擒皇帝瓦勒良,迫使帝國必須以大部分的兵力和資源去應付,整個帝國的亞洲部分因為它的存在,整日裡枕戈待旦,絲毫不能做解甲釋鞍,放馬南山想。


5世紀初期的東羅馬政局,也比西帝國更加混亂。年少無知的阿卡迪烏斯皇帝不理政事,相繼任用奸臣魯菲努斯和優特羅皮烏斯,他們的統治使得帝國朝政黑暗,蠻族也混入帝國的政治鬥爭中以取得越來越高的地位。阿卡迪烏斯初期的東帝國虛弱到當西哥特首領阿拉里克入侵巴爾幹半島時,需要西羅馬帝國權臣斯提里科出兵相救,才得以驅逐阿拉里克。

401年,阿卡迪烏斯竟然授予阿拉里克伊呂里庫姆總督稱號(伊呂里庫姆是東西羅馬長期爭奪的地區),讓西哥特人去進攻義大利,通過以鄰為壑的手段轉移哥特人的威脅。

408年,匈人首領烏爾丁對於帝國的進攻同樣顯得勢如破竹,一度橫掃色雷斯。只是賴於當時匈人的凝聚力還很弱,東羅馬帝國才憑藉銀彈戰術分化瓦解了烏爾丁的軍隊並將其擊敗。之後,當布雷達和阿提拉執掌匈人時,匈人對於帝國的威脅就越來越大,比起其他蠻族,匈人甚至擁有可觀的攻堅能力。公元442年的戰役中,阿提拉和布萊達聯手進攻位於當代塞爾維亞南部的奈蘇斯(尼什),並熟練地運用攻城錐、雲梯等攻城武器攻克了它。


根據《百官志》的記載,公元五世紀的東羅馬,總共有305支常駐部隊。其中有156支駐紮在亞美尼亞和美索不達米亞前線,92支保衛埃及和利比亞,留在巴爾幹的只有57支常駐部隊。由此可見,薩珊波斯牽制住了東羅馬帝國絕大多數兵力,所以帝國在多瑙河一線的虛弱便毋庸贅言了。

除此之外,帝國內部的階級矛盾也非常嚴重。羅馬長期剝削奴隸和隸農來維持的繁華在五世紀終於結出了惡果,平均氣溫下降導致的糧食減產也使得人地矛盾和土地兼并問題更加顯著。人民起義此起彼伏,導致帝國很多時候不得不依賴蠻族來鎮壓,但當蠻族入侵時很多奴隸、隸農和貧民也會加入蠻族的隊伍,與他們合流。

顯然,如果不能解決困擾東羅馬帝國的一系列問題,它只能在5世紀與西羅馬一同歸於塵土,而絕對無法延續到15世紀。

薩珊問題

好在沙普爾二世去世後,咄咄逼人的薩珊帝國與東帝國也基本進入了和平狀態。面對羅馬帝國先進的防禦體系和近東地區可觀的縱深,薩珊軍隊並不容易長驅直入。由於薩珊人是以攻取土地而非劫掠為目的,層層疊疊的要塞堡壘會消耗他們大量的時間和人力。

公元441/422年,以及440年,在短短的20年間,薩珊波斯都和拜占庭帝國發生過衝突,足以證明帝國在亞洲地區的龐大軍隊是任何時候都不能撤除的。不過這些軍隊都是些戰鬥力和待遇都不高的二線部隊,有些甚至與地方民兵無異,只需要能在波斯人入侵時憑藉防禦體系加以阻擋即可。東羅馬帝國就得以將精銳部隊放在巴爾幹和小亞細亞,以應對近在咫尺的蠻族威脅與內亂問題。

薩珊內部也並非那麼平靜,同樣是老大帝國的薩珊波斯擴張到極限後,也面臨著土地兼并以及內部奴隸和貧民的反抗。

5世紀上半葉開始,在中亞崛起的厭噠人開始騷擾薩珊波斯的東部邊疆。沙普爾二世時代從羅馬帝國勢力範圍中奪取的亞美尼亞反而也要牽制帝國的精力,因為亞美尼亞的基督教信仰與薩珊波斯的祆教信仰衝突,引發了長達數十年的對抗。伊嗣埃二世試圖讓亞美尼亞人改信拜火教,對頑強的亞美尼亞人進行的殘酷鎮壓,但只是讓帝國陷入戰爭泥潭當中,到公元484年,亞美尼亞人瓦安·馬米科尼揚取得了反抗勝利,恢復了亞美尼亞的宗教自由和自治地位。

由於薩珊波斯本身也被一堆問題所纏身,所以在東羅馬帝國風雨飄搖的時刻,它卻不能如同沙普爾一世和沙普爾二世時代那樣全力干預,這就給予了拜占庭喘息和整頓亂局的寶貴窗口期。

伊蘇里亞派系的崛起

利奧一世時代伊蘇里亞派系的崛起,是拜占庭帝國中樞擺脫蠻族控制的關鍵點。此前,阿蘭人權臣阿斯帕爾權力極大,相繼擁立了馬爾西安和利奧一世兩位皇帝。

利奧一世並不甘心做阿斯帕爾的傀儡,他提拔出身小亞細亞南部山區伊蘇里亞山民的塔瑞瑟斯,並將女兒嫁給了他,塔瑞瑟斯也取了一個希臘化的名字——弗拉維·芝諾。伊蘇里亞派系被用於對抗蠻族的政治勢力,他們彪悍驍勇,絲毫不畏懼血腥的政變和激烈的搏殺。

之後,利奧一世鼓動芝諾污衊阿斯帕爾勾結薩珊波斯,在朝野中打擊了阿斯帕爾的威望。


468年,東西羅馬帝國聯軍在攻打汪達爾王國,試圖收復北非的軍事活動中,慘敗於卡本半島海戰,總計10.3萬磅(約合46噸)黃金的巨額財富付諸東流。這次事件越發打擊了東羅馬帝國的中央威權和軍事實力,但這對皇帝利奧來說,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阿斯帕爾作為當時的最高軍事長官,自然需要對此負責。

在逐步蠶食下,阿斯帕爾逐步失去了影響力,並在471年和他的兒子阿爾達布爾一同在皇宮中被暗殺。隨後,利奧一世和芝諾設法消除了宮廷和朝堂中的蠻族力量。

然而,伊蘇里亞人在拜占庭帝國中類似北非的柏柏爾人,是比較特殊的存在。以卡拉卡拉皇帝頒布的《安東尼努斯敕令》論之,他們已經在帝國境內生活了許多代,當然是羅馬公民,有權擔任羅馬皇帝——在利奧一世去世後,芝諾就憑藉其駙馬的身份入繼大統。


但與此同時,貧窮閉塞的伊蘇里亞人卻又異常野蠻,他們一般不說希臘語,很多人以打家劫舍為生,對於羅馬帝國的認同感比不上他們自己的地域認同感。

隨著伊蘇里亞集團在羅馬朝堂上的崛起,招致了各方政治勢力的厭惡,有些人甚至評價他們比日耳曼蠻族更加野蠻。芝諾面臨著各種反對伊蘇里亞人的叛亂,甚至有些伊蘇里亞人也為了爭奪權力反對芝諾。

清除蠻族武裝

在這種情況下,芝諾雖然能艱難地維持局面,但他想要憑藉武力摧毀盤踞在巴爾幹的蠻族無疑是不可能的。他的確嘗試過多次,但都失敗了。

當時的西羅馬帝國已經被斯基爾人領袖奧多亞克所篡奪,而且奧多亞克還想和東帝國爭奪達爾馬提亞地區。芝諾攛掇魯吉人與奧多亞克作戰,反而被奧多亞克在維也納附近擊敗,奧多亞克又獲取了諾里庫姆,對東羅馬帝國形成了很大的威脅。


對此,芝諾採取了以夷制夷的手段,他勸說盤踞在巴爾幹半島的東哥特領袖狄奧多里克西進對付奧多亞克,寄希望於雙方兩敗俱傷。狄奧多里克經過五年的苦戰終於消滅了奧多亞克,建立了東哥特王國,但好在他把哥特人在內許多盤踞在東帝國境內的蠻族武裝都給帶走了。

隨著西羅馬帝國的崩潰,遍及歐洲的蠻族紛紛建立了王國,需要忙於對在地的人民進行統治。加上阿提拉死後匈人帝國的崩潰,困擾東羅馬帝國的蠻族威脅逐漸削弱了。

利奧一世時代,阿提拉的兒子丹克茲克敗在東羅馬指揮官阿納加斯特斯手上,並在君士坦丁堡被懸首示眾;阿提拉剩下的另一個兒子赫爾納克則選擇與羅馬人和解,生活在多瑙河出海口北岸的多布羅加北部,作拜占庭帝國在北部的藩柄,並輸送來自黑海北岸的物資。

由於匈人的驍勇善戰,失去了狄奧多里克帶走的龐大蠻盟武裝的拜占庭帝國開始僱傭匈人為帝國作戰,但新時代的蠻族僱傭軍數量是有限的,絕不至於像過去那樣反客為主。

阿納斯塔修斯改革

491年,芝諾去世,沒有留下子嗣。皇后阿里婭德妮(利奧一世之女)嫁給了文官阿納斯塔修斯,阿納斯塔修斯加冕為帝,稱阿納斯塔修斯一世。

阿納斯塔修斯一世流放了芝諾的弟弟朗希諾斯,並在一場騷亂後把君士坦丁堡的伊蘇里亞人都流放到了色雷斯,這引發了一些叛亂,但都被一一平定。伊蘇里亞人再次活躍於帝國舞台上,要等到200年後的伊蘇里亞王朝時代了。


平心而論,阿納斯塔修斯的做法雖然有過河拆橋的意味,不過伊蘇里亞人與帝國境內其他利益群體的矛盾實在太大,清除其政治勢力顯然是有利於帝國中央局勢的。

但阿納斯塔修斯最大的貢獻還是進行了內政方面的廣泛改革,可以說因為他的成就,才有了查士丁尼時代大征服的財政基礎。

總的來說,阿納斯塔修斯的改革有以下幾個重點:廢除並嚴禁官職買賣,改革貨幣制度,取消告密者的賞金,以土地稅代替商品稅充作軍餉。此外,他還強化了君士坦丁堡的防禦,在君士坦丁堡西部修築了長達56公里的「安納斯塔西亞牆」。


阿納斯塔修斯為了攫取財政收入,加重了農民的負擔。但同時他也促進了奴隸和隸農的解放,使得人民所受的剝削相對平均,拜占庭帝國徹底完成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加上5世紀結束後,歐亞大陸的平均氣溫開始回暖,糧食產量逐步恢復,人民對於這樣的負擔尚能承受。

阿納斯塔修斯去世時,帝國已經走出蠻族雲擾的隱瞞,國內安定,國庫充盈,蘇勒德斯金幣擁有穩定的幣值。這一切,都為查士丁尼時代劍指西方,恢復故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小結

拜占庭帝國在5世紀的生死破局,看似平淡無奇,實則驚心動魄。如果任何一步行差踏錯,羅馬的榮耀將在5世紀徹底斷送,延續到千年之後的1453年無異於痴人說夢。


大帝國要遠比一般的國家龐大和複雜,在其衰朽之後,內外的利益關係就會變得異常雜亂,其中暗流涌動,危險往往隱藏在難以察覺的細節之中,這也是大帝國難以長期維持的原因。拜占庭帝國能夠在5世紀理順這些糾葛並成功存續了1000年,其中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去深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