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平安神宮:盛唐遺風

中國史研究 發佈 2020-02-01T10:17:03+00:00

日本、南詔、新羅、渤海國等藩屬國紛紛前往大唐學習文化與制度,尤以日本遣唐使最為知名。平安神宮的晨曦公元794年,日本桓武天皇從舊都長岡京遷都至平安京,位於現在京都府京都市中心地區。

大唐的開明大度,引來了六合八荒朝賀的目光。日本、南詔、新羅、渤海國等藩屬國紛紛前往大唐學習文化與制度,尤以日本遣唐使最為知名。

公元794年,日本桓武天皇從舊都長岡京遷都至平安京,位於現在京都府京都市中心地區。平安京寓意「和平與安定之都」,由桓武天皇效仿隋唐長安和洛陽建設。直到1868年明治天皇遷都東京,此間平安京(京都)一直是日本首都。

明治28年(1895年),為紀念桓武天皇遷都1100周年,於是建設「平安神宮」,是一座位於日本京都府京都市的神社,主祭神是第日本50代天皇桓武天皇。

平安神宮的建築,是模仿平安時代皇宮(平安宮)的部分建築修建的,只有原建築物三分之二的規模。整座神宮包括大鳥居、神宮道、應天門、大極殿及神苑等部分,受到唐代洛陽皇宮紫微城的影響深遠,有著明顯的唐代中國建築的風格。

其中,應天門是平安神宮正南門,日本平安神宮應天門具有雙層構造,又被稱為「神門」,其規模為平安時代應天門的八分之五。其名稱便是直接采自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城應天門

2004年7月.陝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論隋唐洛陽城的設計思想與影響》:「平安京朝堂院南門的名稱也采自洛陽城,稱為應天門。」

紫微城,隋唐洛陽城·宮城,亦名紫微宮。是隋、唐、武周帝國的大朝正宮、世界性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 位於神都洛陽西北隅至高之處,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前後沿用530餘年,成為九朝理政之所,是中國歷史上沿用時間最長、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宮,被譽為「萬宮之宮」。

《文化生活》:「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

到了19世紀,紫微城仍然能夠影響到日本建築的建設,這足以說明盛唐文化對外影響之深遠持久。

平安神宮主要建築大鳥居、神宮道、應天門(神門)、大極殿及神苑中不難看出,「神」字被廣泛運用。而盛唐時代(650-755)中,洛陽自684年後便廣泛將「神」字運用在都城建築上,如洛陽的都城被稱為「神都」,禁苑被稱為「神都苑」,皇宮正殿被稱為「萬象神宮」,簡稱「神宮」,705年八月改紫微城北門·玄武門為「神武門」,十一月為避唐中宗尊號「應天皇帝」改紫微城南門·應天門為「神龍門」,隨後不久復名應天門。而平安神宮正殿 大極殿,亦有仿照唐長安城太極殿的可能。

日本京都市上京區政府官網介紹:

【文段翻譯】

平安京是模仿中國的洛陽城和長安城建造的。但是,後來,右京比作長安城早衰,只有仿照洛陽城的左京人口也在不斷增長和發展,所以洛陽成了平安京的代名詞。京都被稱為「京洛」,而「上洛」等,就是由於這種情況。

平安神宮的建築,都是經過對平安京當時的建築進行嚴密考證後復原建成的,被指定為京都重點文物。京都三大祭祀之一的「時代祭」,便於每年10月22日在平安神宮舉行。

屆時,市民身穿日本平安時代至明治維新時期的特色服飾,從平安神宮出發步行至京都御所,演繹了日本古都的繁華歷史。

而身穿和服的京都府警察本部平安騎警隊則作為先導引領著整個古裝遊行隊伍,沿途共吸引了十餘萬國內外遊客駐足觀賞,成為京都觀光的重要內容。倘若有機會來到日本,一定要去平安神宮欣賞一番盛唐遺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