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起兵前並非以織席販履為業,而是效仿劉邦,行走江湖結交豪俠

驚心鳥 發佈 2020-01-30T11:51:49+00:00

無論在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還是在史書《三國志》中,我們常見到把劉備形容成"織席販履"的人。然而從歷史背景來分析,劉備在起兵前並不是如小說中講的那樣,也沒有在織席販履,而是已經行走江湖多年,並且小有名氣。

無論在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還是在史書《三國志》中,我們常見到把劉備形容成"織席販履"的人。於是在中國老百姓中有種看法,劉備就是最底層的人,是靠著織席販履為生的。這種觀念在民間根深蒂固,不但受到老百姓的公認,還有不少歷史學者為其佐證。然而從歷史背景來分析,劉備在起兵前並不是如小說中講的那樣,也沒有在織席販履,而是已經行走江湖多年,並且小有名氣。這種分析的結果與民間對劉備的認識完全不同,也讓我們認識到更加真實的劉備,而不是小說中的那位蜀漢天子。

說劉備以"織席販履為業"是來自於《三國志》中對劉備的記載,這個說法被羅貫中採用,寫入了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之中。《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國民間影響力非常強。它也經過了數百年的改編,通過小說、戲劇、評書等藝術形式流傳,使其中的說法深入人心。劉備織席販履的說法只是其中之一,也是比較受到民間社會認同的。然而我們將目光投向《三國志》原文,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這與民間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從史書中分析,劉備織席販履只是兒時的活動,並非賴以生存的正業。

史書中講劉備的祖父劉雄被舉為孝廉,官至東郡范令。也就是說劉備祖父時代,他的家庭狀況還是不錯的。從記載看,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劉啟的玄孫,算是漢朝劉氏皇族的後裔。按照漢朝的歷史背景,各地的劉氏宗族在當地都有很大的勢力。儘管在漢末時候皇族衰弱,但宗族子弟天然的優越感,還是在社會上有著一席之地。因此劉備的祖父劉雄、父親劉弘在的時候,劉家的日子還過得去,劉備出生時還沒有淪落到織席販履。從這一點看,說劉備是織席販履之徒,本身就是來自政敵的污衊。

有些人以劉雄之前的歷史記載缺失,以及中山靖王劉勝距離劉備年代過遠為由,認為劉備皇族的說法不可信。其實這些都是曹吹派的自欺欺人,從歷史環境來看劉備的出身是毫無疑問的。因為從劉邦分封劉氏子弟當各地的諸侯王開始,各地的劉氏宗族就有自己的家族譜系。漢武帝實行推恩令之後,雖然劉氏宗族的地方勢力被大為削弱,但家族譜系一直存在。漢末時期各地的劉氏宗族都是相對固定的居住,劉備小時候也是住在家族的地盤上,受到家族的供養。如果他不是劉氏皇族後裔,人家又憑什麼供養他?

劉備的父親劉弘早亡,家道中落,所以幼年的生活比較艱苦。史書上說他與母親織席販履為業,這是這種說法的最早來源。然而從這段記載之後的文獻來看,這顯然不是常態。

首先,史書上講了十五歲之後劉備辭別母親外出遊學,拜入九江太守盧植門下。從這點我們看出,劉備織席販履應該是十五歲之前的事情。再減去他幹不了活的幼年和童年,估計他織席販履的事件最多也就三年。一個十二歲左右的孩子,靠織席販履養活母親,還要湊夠從涿郡到九江的求學的路費,這可能麼?事實上最大的可能是劉備的母親靠織席販履貼補家用,劉備只是打下手。

其次,劉弘去世後,劉備雖然生活艱苦,但大多數供養來自於家族,他母親織席販履只是貼補家用,而不是主業。劉備十五歲之前,同族的叔父劉子敬、劉元起都常常資助劉備的生活。尤其是劉元起,他出錢供劉備外出遊學,甚至引起了妻子的不滿。而後來劉備也同劉元起的兒子劉德然、公孫瓚,一起拜入盧植的門下。因此劉備的童年是在宗族親戚的支持下生活的,織席販履只是外快,並非主業。按照中國數千年以來的宗族社會傳統,這是很常見的事情。即便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在宗族觀念重的地方,仍舊有祠堂和供養貧困子弟的基金。

第三,劉氏宗族在漢朝時很大,各地都有聚居之處,可他們的生活和普通人區別不大,織席販履只是最基礎的生產收入之一。光武帝劉秀和他的哥哥劉演在起兵前也只是家中務農而已,他們也是西漢舂陵侯的後裔,可也是過的鄉下人的日子。在劉秀和劉演起兵初期,由於缺少馬匹,劉秀還騎著耕牛去攻打宛城。因此鄉下務農和手工業生產是當時農村生活的常態,上至皇族宗親,下至門閥豪強,他們的鄉下親戚都是如此。如果僅僅以織席販履就貶低劉備,那曹操的父親拜太監為養父,豈不是更加沒臉沒皮。

而劉備在九江向盧植拜師學習之後,他就沒有再回到鄉下務農的生活狀態,而是走向了江湖豪強之路。這條路也是很多劉氏宗族子弟非常推崇的,因為他們的祖宗劉邦在年輕的時候也走過這條路。劉邦年輕時去魏國求官,想給信陵君當門客。可到了魏國才知道信陵君已經去世,所以改給內黃縣令張耳當門客。後來魏國被滅,劉邦才回到故鄉,最後當了泗水亭長。儘管如此劉邦在當亭長時也長期結交江湖豪強,對沛縣和豐邑地面上的江湖人士都有結交。而他結交的這些人了,也最後成為他起兵攻打沛縣的重要幫手。

從漢朝的各項史書來看,劉氏宗族都比較推崇自己的子弟行走江湖,闖出自己的新天地,反而比較看不起在家務農的人。光武帝劉秀的哥哥劉演就不事生產,效仿劉邦結交江湖豪俠,為舂陵起兵奠定了基礎。而劉秀則打著務農的主意,想著小富即安的日子,反而在宗族中被人看不起。

劉備被兩個叔父劉子敬和劉元起看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志向遠大,以漢高祖劉邦為榜樣。所以他在離開盧植後遊走四方結交了不少豪雄,逐漸積累起了自己的名聲。這些名聲使得涿郡周圍的豪俠人士依附於他,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攜千金和馬匹來投,關羽和張飛也是如此才投奔劉備的。

因此劉備並不是什麼織席販履之徒,而是效仿劉邦行走江湖的豪客。正是因為有豪俠的做派,我們看到史書中的劉備不怎麼愛讀書,喜歡狗馬、音樂、美衣服等奢侈之物。正因為行走江湖的需要,劉備也成為了漢末三國時代數一數二的劍術名家。在明朝的兵書《陣紀》中記載五種古代劍法,被認為是中國劍術之根本,其中之一就是劉備的顧應法。在同時代能在劍術上與劉備並稱的,只有西涼名將馬超。馬超的出手法劍術也被列入《陣紀》,被認為是日本刀法居合斬的起源。而劉備的顧應法則被認為是,中國雙持劍術和日本刀法中二刀流的起源。

從這些地方看來,我們民間對劉備的看法是有偏頗的。劉備出身時雖然生活艱難,但還有這宗族支持,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能拜入大儒盧植門下,學得一手高超的劍法,其中花費的資源不是普通平民能承擔的。尤其是在東漢末年這種門戶森嚴的社會環境下,沒有一定的後台很難有所成就。

劉備雖然比不上四世三公的袁紹,也不必上官宦家族的曹操,也不是如孫堅那樣的江東豪族,卻也有著涿州劉氏宗親做後台。有了後台提供的大量資源,他才能起兵參與平定黃巾之亂,最終走上爭霸天下的道路。而普通的織席販履之徒,怎麼會有這樣的資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