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名勝古蹟」 王羲之故居

教育會客廳 發佈 2020-01-29T12:42:34+00:00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臨沂人。書 聖 的 先 人五 賢 祠位於王羲之故居東側。地 下 古 墓2003年4月,王羲之故居在擴建時發現的古墓。

  王羲之故居,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老城區洗硯池街東段20號,北至蘭山路,東至書院街,西至普照寺巷,總體規劃占地面積80餘畝,總投資約為7000萬元,為王羲之幼年居住處。正門上匾額由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

  王羲之(公元303—361),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市) 人。創造了妍美流便的今體,被譽為「書聖」。他的作品以行書《蘭亭序》、楷書《黃庭經》、《樂毅論》以及草書《十七帖》等最為有名。


  王羲之故居一期工程於1990年5月建成正式對外開放,主要建設了洗硯池、大門、碑廊、琅琊書院、晉墨齋、硯碑亭、晉墨留香亭等景點。

二期工程於2003年10月16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主要建設了王羲之故宅——沂州普照禪寺、紀念一代「書聖」王羲之的右軍祠、紀念清朝抗日戰鬥英雄左寶貴的左公祠、紀念臨沂歷史上最負盛名的五位賢人的五賢祠以及集展覽、繪畫、培訓為一體的翰墨苑等景點,重新複製刻成沂州普照禪寺興造記(集柳碑)、乾隆皇帝題琅琊五賢祠御碑,大、小蘭亭圖、十七帖、琅琊帖等海內外名碑。


  西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王羲之生於琅琊臨沂,並在此度過他的幼年時期。據《臨沂縣誌·古蹟》載「王右軍故宅,治城西南隅普照寺」。西晉末,「永嘉之變」(公元307年—313年),臨沂「諸王南遷,舍宅為寺。東有曬書台,南有澤筆池,一曰洗硯池,皆其遺址」(《集柳碑》)。後魏時,名律寺。


  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賜名開元寺。北宋改稱天寧萬壽禪寺。偽齊劉豫時,易名普照寺。金天會十五年(1137年),僧妙濟禪師覺海來的普照寺任主持。

4年後,在沂州防禦使高召的贊助下,拆除牆垣,開拓廟基,建立圍牆;並架石橋,跨望月湖,將原偏僻的水池隘寺,擴成空曠之境。同進翻修殿宇,並在大雄寶殿北建藏經樓,收藏佛經5048卷。

工程告竣後,在寺中庭築亭刻碑,以記其事,此即有名的「集柳碑」。明正德年間,被封於沂州的涇王朱又對此寺進行大規模修繕,並鑄大批銅佛像及1口大鐵鐘。


  此後,為紀念王羲之,後人又在普照寺和洗硯池之間增建右軍祠。祠堂內立右軍坐像,兩邊童子各一,左抱文房四寶,右抱白鵝;祠院內立一龍鳳碑。

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將原在城南關的忠孝祠移此,建於普照寺的西南。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州李希賢在右軍祠內設立琅琊書院。同治年間,在忠教祠西又修建了萬善庵。

昔時,這一帶琳宮梵宇,錯落分布,蒼松古檜,林立其間,為臨沂城五大形勝之地。夕陽西下時,暮藹朦朧,古城沐於一片灰暗之中,唯普照寺內高聳的大雄寶殿的西山壁上,被夕輝所映射,紅光熠輝,光彩奪目,堪稱奇觀。古琅琊八景之一「普照夕陽」即指此景。

抗日戰爭前,寺院等仍一直保存,為省立第五中學的第三、四院。日軍侵占臨沂後,古建築被破壞,古文物遭洗劫,普照寺等名存實亡。僅存的大鐵鐘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


  1982年始,政府撥款,對故居分期整修。現故居四周青牆環繞。大門南向,前出檐,立明柱4根,門上懸掛「王羲之故居」扁額。入門向北,為洗硯池。池岸砌假山怪石,池畔植垂柳花草。池東西兩側狹處各有1石橋橫跨。

池北臨畔修硯碑亭,亭內立「晉王右軍洗硯處」、「洗硯池」石碑2塊,字跡古樸蒼勁。

亭東臨池建左堂,名晉墨齋,內陳列文房四寶、書、畫等。亭西、池中建留香亭,池面曲橋迴旋、銜亭接岸。

池西,迴廊環繞,長百餘米,廊壁嵌大理石石碑50餘塊,系全國著名書法家為故居重建時所題。

硯碑亭迤北空景處,築大理石高台,台上立「曬書台」石碑。

台北部亦建有廳堂,名書院,內陳列書聖的碑帖、石刻及全國書法名家精品等。

春、夏之際,臨台憑眺,故居內亭堂參差錯落,花紅柳綠,白鵝綠水,池光橋影,環境清幽。遊人來此,觀美景,賞書法,思前賢,心曠神怡,嘆為佳景。

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任主席舒同題字

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二任主席啟功題字

洗 硯 池

王羲之幼年每次練字完畢,都要到他家旁邊的池塘里涮筆洗硯。他洗筆的同時還經常做「懸筆懸紙書」。天長日久,原本清澈透明的池水也被墨汁染的烏黑了。即使歷經千年,其色不變,後人稱此池為「洗硯池」。

晾 書 台 王羲之幼年練字後,都晾於此,後人叫「晾書台」 。

鵝 池

在歷史上,古代人有著名的「四愛」即「周敦頤愛蓮,陶淵明愛菊,孟浩然愛梅,王羲之愛鵝」的說法。

集 柳 碑

金代沂州普照寺主持覺海,募集資金重新修葺了寺廟。立此碑,碑載《沂州普照寺興造記》。文中記錄了王羲之故居當年舍宅為寺的事情,以及當年書聖故居一些建築物的位置和詳細的情況。全文共有一千二百六十一個字,每個字都是覺海和尚走遍各地收集了唐代書法家柳公權的字集合而成的。所以此碑得名集柳碑。[8]

琅琊書院

琅 琊 書 院

清乾隆二十四年(1760年)知州李希賢在右軍祠內設立琅琊書院。其匾額「琅琊書院」四個字是王羲之的字。原為臨沂古時的最高學府。

普 照 寺


公元315年,北方戰亂,王氏家族決定舉家南遷,為保故宅,舍故宅為佛寺,經過歷代崇敬王羲之的一些後人不斷翻建和重修就形成了現在的格局。

王 右 軍 祠

內祀王羲之、王獻之、智永和尚三位書法家,始建年代無考,明嘉靖時知府何格重修。萬曆時知府錢達道又重修並翻刻了右軍書法《琅琊帖》置於祠內。書寫了「洗硯池」「晉王右軍洗硯池」「墨沼」等石碑立於洗硯池畔。為祭祀(列入國家曲祀)和紀念書聖王羲之的重要祠宇。原祠毀於日軍戰火,今在原址重建。並增刻了王羲之《蘭亭序》、《十七貼》、《王羲之小楷四種》等名帖。

書 聖 的 先 人

五 賢 祠


位於王羲之故居東側。明嘉靖年間沂州知州何格所建,原名景賢祠,用以祭祀臨沂籍的五位聖賢,分別是諸葛亮、王祥、王覽、顏真卿、顏杲卿。1751年清乾隆皇帝為祠題寫御碑一塊,由沂州知府王塏主持喬遷與洗硯池邊,並更名為五賢祠。

地 下 古 墓

2003年4月,王羲之故居在擴建時發現的古墓。專家推測,這座詭異大墓的主人很可能是司馬家族夭折的王子,年幼的他通過冥婚取得了如此厚葬的權利。最後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東墓室中室兩個夭折的王子,司馬煥和他的侄子司馬安國,而西墓室中的女孩,則是司馬煥娶的冥婚。

蘭 亭 序




(高鵬程 搜集整理 2018.03.27)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