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事變中東北的淪陷給中日雙方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馮,知識傳播人 發佈 2021-09-18T08:08:43+00:00

提到抗戰,大家總會想到八年抗戰這個詞,但這只是從七七事變後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到日本無條件投降這兩個時間點來計算的。事實上中國的抗日戰爭,從九一八事變時就開始了,也就是說,中國實際上打了整整十四年的抗日戰爭。

提到抗戰,大家總會想到八年抗戰這個詞,但這只是從七七事變後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到日本無條件投降這兩個時間點來計算的。

事實上中國的抗日戰爭,從九一八事變時就開始了,也就是說,中國實際上打了整整十四年的抗日戰爭。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少帥」張學良認為東北軍不是日本關東軍的對手,採取了「不抵抗政策」,近二十萬東北軍居然被一萬多日軍「追著跑」!東北大地也「盡失敵手」。

那麼「不抵抗政策」後,東北的淪陷給中方帶來了怎樣的惡劣影響,又讓日方獲得了多少巨大優勢。

東北淪陷的第一個危害,人口和地盤方面。東北淪陷後,日本在此扶持傀儡溥儀建立了「偽滿洲國」。中國實際控制區域縮小了113萬平方公里,人口損失了三千多萬。而日本卻因此實力大增,瘋狂朝東北移民。

第二個危害,經濟方面。東北擁有中國最全的鐵路網,中國當時開發的煤礦,鐵礦大多也在東北,可以說中國的重工業基地就在東北,結果被日本人輕易掠取。

東北農業原本銷往全國,甚至大量出口到國外,這些都轉而進了日本人的腰包。

原本在九一八事變前中國的GDP是超過日本的,在這之後被日本反超。日本還利用東北廣闊的黑土地,豐富的礦產資源,「免費」勞動力,渡過了國內的經濟危機,全國經濟不僅迅速復甦,還增長飛速,當然這都是建立在中國人的屍骨和土地上的。

第三個危害,軍事方面。中國東北有中國乃至於亞洲最大的兵工廠——瀋陽兵工廠,一天可以製造一個營的裝備,之後變成了為日本人生產武器裝備,用來打中國人,而中國人反而要冒著生命危險從日軍手中「搶武器」,「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這首歌暗示的無奈現實。

東北空軍的三百多架飛機,相當於半個中國空軍,也全部被日軍掠取,用來打擊東北抗聯和義勇軍。

此外,中國東北變成了日軍繼續侵華的前進基地和後勤補給站,即日軍的物資不用從日本本土生產再從朝鮮半島轉運到中國,而是直接在中國東北生產補給,大大縮短了補給線,使日軍在前線與中國軍隊作戰時能夠把戰線「推的更遠」,在戰場上及時補給食物和彈藥,使其「打的更猛」。

第四個危害,中日雙方的民族心理。九一八事變前,國民政府從形式上統一了中國,並從日本人手中收回了膠州灣(現青島)和膠濟鐵路。可以說中國「翻開了歷史的新篇章」,國人期待的富強「似乎很快就會實現」,外國對中國也一片看好,認為中國將逐漸崛起。而日本發動的九一八事變,擊碎了這一幻想。國人無論上下分為了悲觀妥協派和激進的愛國主義派。這兩派鬥爭激烈,中國更加混亂。

而日本這邊,由於九一八事變並不是日本政府策劃,而是日本關東軍自發策劃組織。(日本在日俄戰爭後,占領了中國的旅順和大連,並擅自改稱其為關東州,這就是關東軍的由來),這件事的「成功」使日本政府倒台,文官集團的倒台使日本軍部的勢力越來越大,從而往軍國主義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日本軍部的報告書稱三個月就可以解決中國,更有激進者認為四個小時可以拿下上海,二十四小時可以拿下中國的首都南京,可以說極大的刺激了日本人的野心和胃口。

另外,從此日本從上到下都認為戰爭能解決一切問題,而中國則是「待宰的肥羊」。

而「敗家子」張學良也獲得了「不抵抗將軍」的稱號,可憐的是接受他命令的東北軍在關內飽受排擠和歧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