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本可以平靜地度過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煙改變了他的生活

天天開心歷史 發佈 2020-02-06T15:18:23+00:00

明景帝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他的哥哥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二進宮」皇帝,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鈺登基,是因為當時形禁勢格,逼不得已。不過在登基之後,他這個皇帝卻做得有聲有色。

明景帝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他的哥哥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二進宮」皇帝,明英宗朱祁鎮。
朱祁鈺登基,是因為當時形禁勢格,逼不得已。不過在登基之後,他這個皇帝卻做得有聲有色。朱祁鈺支持于謙反對南遷,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重用正統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挽狂瀾於既倒,並對明朝戰後的恢復作出了貢獻,但對待迎回英宗的問題上他顯得過於小氣,同時在太子問題上他又顯得得寸進尺,最後明景帝的一生以悲劇告終,他的功過只能留給後人評說了。

明景帝朱祁鈺的帝號曾一度被他的哥哥朱祁鎮廢去,而且他的哥哥賜給他的諡號是「戾」。「戾」是一個惡諡,意思是終身為惡、死不悔改。不過後來,幾經周折,直到幾十年後的明憲宗時期才重新恢復了他的帝號,定諡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朱祁鈺的歷史功績。不過,明朝其他皇帝的諡號都是17個字,明憲宗給朱祁鈺所定的諡號僅為5個字,朱祁鈺這位臨危受命的皇帝在規格上也還是要比明朝的其他皇帝低一等,而且也沒有廟號。直到南明弘光時期,才給景帝加上廟號「代宗」,並增加諡號到17個字。至此,朱祁鈺在禮儀規格上才得以與明代其他皇帝平等。
本來,平素處世低調的王朱祁鈺可以平靜地度過自己富貴而又波瀾不驚的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煙卻改變了他的政治生態,把本想平平安安度過一生的朱祁鈺推到了風口浪尖。朱祁鈺的人生從此而變得與眾不同。


朱祁鈺的生母本是漢王府邸的一位侍女,這位漢王就是著名的永樂皇帝的二兒子朱高煦。

這個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戰功赫赫,很會帶兵,而且極有野心,時刻覬覦著北京城中的皇帝寶座,自永樂年間被封為漢王之後,就始終沒有放棄過用武力奪取政權的野心。
終於,明仁宗朱高熾登基僅僅10個月就暴病身亡他的長子明宣宗朱瞻基即位。經過這幾番折騰,原本富強的明王朝也變得風雨飄搖國家動盪,再加上皇帝朱瞻基年輕識淺,對於朱高煦來說,沒有比這更好的造反機會了。於是,經過精心的準備後也像他的父親明成祖朱棣一樣,起了清君側的大旗,矛頭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
對於朱高煦的反叛,早有準備的明宣宗朱瞻基在大臣楊榮的建議下御駕親征。皇帝親自統帥的明軍一下子就在聲勢上壓倒了叛軍這樣一米,以前同意與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幾路兵馬也都按兵不動,高煦也就只能孤軍奮戰了。
具有壓倒優勢的明軍很快包圍了朱高煦所在的樂安城。見大勢已去,朱高煦只得棄城投降,御駕親征的朱瞻基大獲全勝朱高煦父子也都被生擒。

在處理戰後事宜的時候,群臣都勸朱瞻基將朱高煦正法,以做效尤。但是朱瞻基念其是自己的叔叔,而且畢竟為大明王朝立下過汗馬功勞,於是沒有殺他,只是將他廢為庶人,軟禁在西安門內的逍遙城中,讓他安度晚年。至於漢王府的那些女眷,則是按照慣例,被充入後宮為奴了。
風光無限的朱瞻基在返京途中邂逅了漢王府的侍女吳氏。一見之下,朱瞻基深深地被吳氏的美貌與聰慧打動了。於是,吳氏免去了成為宮中最低賤的奴僕的悲慘命運,得以陪伴著皇帝一路回到了京城。
但是,雖然朱瞻基已經被吳氏深深地迷住了,但是,身為罪人的吳氏是不能被封為嬪妃的,甚至連一個正式的名分都不能有。於是,宣宗皇帝只得將她安排在一個緊貼宮牆的大宅院中,並時常臨幸。後來,吳氏為宣宗生下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是香火不旺的宣宗皇帝的次子,取名朱祁鈺母以子貴,原本毫無名分的吳氏也因此被封為賢妃,但還是只能繼續住在宮外。公元1435年,宣宗皇帝朱瞻基病重,在彌留之際召朱祁鈺母子進宮,並託付自己的母后張太后善待朱祁鈺母子。皇帝既有遺詔,後人自當遵從。再加上時逢皇帝的大喪,無人顧及吳氏母子的身世,他們母子也就這樣逐漸被宮廷所接納了。託孤之後,一代帝王朱瞻基架鶴西去,宣宗皇帝的皇后,現在成了皇太后的孫氏下旨封朱祁鈺為廊王,並為他們母子修建了王府,供他們母子居住。

朱祁鈺和他的母親吳賢妃本可以平靜地度過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煙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朱祁鈺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明朝北方的邊界上崛起了一支強大的蒙古人部族,號稱瓦刺。瓦刺部的首領也先經常派人以向朝廷進貢為名,騙取賞賜,因為當時明朝對進貢國家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總要有非常豐厚的賞賜,而且是按人頭派發。也先也是看中了這一點,派出的使臣不斷增加,最後竟加到上千人,這分明就是敲詐勒索。這一年,也先派了兩千多人跟明朝做買賣,為了多得一點賞賜,也先謊報了貿易的人數。這件事讓當時掌權的大太監王振知道了,便說也先欺騙朝廷,單方面削了價,只給也先2/5的錢,還下令禮部,讓他們不給也先的人管飯。也先本就找不到發兵來明朝內地燒殺搶掠的藉口,現在終於有了口實。於是他立即發兵攻打山西大同,打得明朝的守軍節節敗退,緊急軍情很快傳到了北京。

瓦剌入侵,年輕氣盛的英宗想到當年父親勤政朱高煦的偉業就也想御駕親征,王振對於他的這個想法大力支持。雖說這一年朱祁鎮已經23歲了,但他依然像當年小王子時候一樣,什麼事都聽王振這位「先生」的。要知道,英宗小的時候這位王振先生就是他的朋友,他覺得他最信任的人就是這位王先生了。王振說要親征,並說瓦剌人不堪一擊,他立即信以為真,下令3天後立即出征朝中官員聽到聖旨,嚇得在午門外跪了一大片,都說御駕親征不是兒戲,3個月能不能準備好還成問題,要英宗收回成命。可是,這位似乎永遠長不大的皇帝只信王振的,相本不管大臣們的建議,一意孤行地要按原來的命令行事,也不管敵情如何,也不商量作戰方略,連後勤保障都沒安排好,簡直把親征當做小孩子玩遊戲一般。最終,英宗帶著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的50萬大軍,浩浩蕩蕩地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在臨行前,英宗皇帝命令自己的弟弟王朱祁鈺做監國,在自己御駕親征的時候全權處理國家大事。

聽說明朝皇帝親自帶著幾十萬大軍來跟自己交戰,為了誘敵深入,也先主動率軍北撤。王振看到瓦剌軍北撤,以為是也先害怕了,更加放心大膽地命令部隊北進。很快,作為明軍前鋒的3萬騎兵中了也先的埋伏,幾乎全軍覆沒。這下,王振害怕了,他慌忙命令大軍向土木堡移動。當明軍到達土木堡的時候,來去如風的瓦騎兵已經追上了他們。土木堡地高無水,將士們又渴又累,只能倉猝應戰。瓦剌大軍從四面把土木堡團團圍住,騎兵呼嘯著殺進了明軍的陣營當中,揮長刀砍殺明軍。遭到瓦剌騎兵衝擊的明軍由於缺乏統一的指揮而只能各自為戰,很快被瓦剌騎兵殺得屍橫遍野。眼見情況不妙,朱祁鎮率領親兵乘車突圍,但左突右沖,始終沖不出去,最終當了瓦刺人的俘虜。隨征大軍幾乎全部戰死,王振也被護衛將軍樊忠所殺。

土木堡大敗,50餘萬大軍傷亡殆盡,英宗皇帝被俘的消息傳到了北京,明王朝舉國震動,京城大亂。平素屢屢受到王振欺壓的群臣聽說王振已死的消息,紛紛前往午門哭諫,要求監國的朱祁鈺懲治王振的黨羽。這時王振的死黨錦衣衛指揮馬順出來阻擋,當即被憤怒的群臣打死。朱祁鈺見狀唯恐發生譁變,正準備逃走,這時兵部尚書于謙站了出來。他拉住朱祁鈺的衣袖,對朱祁鈺解釋大臣們並不是衝著他來的,只要他能夠懲治王振的黨羽群臣願意輔佐他登上皇帝的寶座。於是,朱祁鈺下令將宮內的兩個王振的死黨帶出來,交給群臣,這兩人也被群臣當場打死,群情激昂的情緒這才得到了緩解。
冷靜下來之後,朝中的大臣們開始思考應對眼下岌岌可危的局面的良策群臣為了應急,見太子朱見浚才兩歲,國無長君,於是聯合奏請孫太后立王朱祁鈺即皇帝位。孫太后答應了大臣們的提議,但朱祁鈺卻推辭不就。
就在文武大臣及孫太后正在左右為難的時候,被俘的英宗秘派使者到來,傳口諭命郕王速即帝位,主持大局。無奈之下,朱祁鈺終於答應了群臣的請求,於9月初六登基,是為景帝,以第二年為景泰元年奉英宗為太上皇,仍然立英宗的長子朱見浚為太子。原來根本沒想過自己有可能當皇帝,也沒有絲毫機會可以登上皇位的郕王朱祁鈺就這樣被大勢所逼,稀里糊塗地成了君臨天下的大明皇帝。

明景帝朱祁鈺雖然是由於其兄英宗被俘而意外登上皇位的,但他卻在執政理念上保持了高度的開明。

但客觀地講,朱祁鈺以皇帝偷情的私生子身份,逐漸爬上權力的最高層,難免會對權力產生過度留戀。因為,他知道如果將皇兄迎回,將會出現一朝兩皇的格局。至少皇兄會削減他的權力。因而在對待迎回英宗的問題上顯得非常小氣,但後人還是以探視之名將英宗迎回。面對如此尷尬的現象,朱祁鈺雖然將這位皇兄封為了太上皇,但實際上卻是純粹的軟禁。

出於同樣的留戀權力的理由,在太子問題上他又顯得過於得寸進尺,竟撕毀曾經的承諾,廢掉英宗兒子的太子身份,而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怎奈人算不如天算,被自己立為太子的兒子卻過早地天折,而自己也身患重病。恰在此時,被其皇兄反戈一擊,發動奪門之變,趕下了皇位,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悲劇的皇帝之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