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要地與馬政:從中唐時期吐蕃對原州的爭奪,談原州的重要性

荷花禪心 發佈 2020-02-10T16:16:37+00:00

在古時候,建國、用兵最離不開的便是地形,天時不如地利,高山、河流、平原等等,都是影響國家統治長治久安的必要因素,諸如川蜀之地,因地勢險要,被稱為天下糧倉,天府之國,是秦朝、漢朝兩個王朝發家的地區,這就是因為它與政治軍事訴求相結合,具有著濃濃的地理意義,這些地理區域的自然形態,山川

在古時候,建國、用兵最離不開的便是地形,天時不如地利,高山、河流、平原等等,都是影響國家統治長治久安的必要因素,諸如川蜀之地,因地勢險要,被稱為天下糧倉,天府之國,是秦朝、漢朝兩個王朝發家的地區,這就是因為它與政治軍事訴求相結合,具有著濃濃的地理意義,這些地理區域的自然形態,山川面貌,可以為人類提供一個適合居住,可以居住場所,但另一方面,因為受地形限制,從而人類活動的範圍路徑就會受到一定限制。

就好比周朝時期,分封制是造成周朝滅亡的首要因素,其實那個時期並不是創不出郡縣制,而是苦於地形以及人力資源,在那個時期,很多的地方都還是原始森林,未被人開墾,根本就無人居住,另一方面那個時期,醫療、科技都不發達,人口死亡率非常高,沒有過多的人去任命官員,所以只得採用這種最適合當時的分封制。

而由於祖先們生產生活技術的有限,從而不可能像當代一樣,根據發展需要改善自然環境,填海造田,在那個時候絕對是痴人說夢的笑話,從而祖先們在選擇居住區域交通路線的時候,都會依據當地的自然地貌來劃分出一些軍事重點鎮經濟重點地區,可以說一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些地區在人類的生活中的地理形式上具有著賦予了重大的意義,就好比唐代的原州。

一、原州的地理因素

說起原州的地理位置,書上是這樣概括的:「山川秀拔,中華襟帶。水土雜於河西,人煙接於北地。外邊羌夏,襟帶西涼,咽喉靈武。」從這本書上可以看出,明朝人對元洲的地理形式評價是十分之高的,明朝時期的大敵,一般都是北方的蒙古,即便是建國之後,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也多次北上出擊蒙古,並且在長城一線對抗。

十分重視有利於防禦的天然地理環境,而唐代設立的九邊鎮中的固原鎮,就源於原州,在一些,有關於明朝的小說中,裡面會寫到明朝的軍隊中,有一支叫做九邊,堪稱是精銳,這就是駐守原州九邊的軍隊,「固原」稱呼源於唐代原州。

因為原州曾被吐蕃占領,唐人在原州東南的臨涇設立行原州(行,意指臨時),而宋人去掉「行」,管臨涇叫作原州,在原來唐代原州治所的地方建立鎮戎軍(取抵禦西戎之意),所以鎮戎軍也叫「故原州」。後來以「故」字衍化為「固原」,行用至今。

說起原州的地理位置,是在今寧夏自治區南部的固原市,同樣,說起原州,應該追溯到貞觀年間,唐太宗將天下州郡劃分到相應的區域,加以監督,「命大加並省,因山川形便,分為十道:一曰關內,二曰河南,三曰河東,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隴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劍南,十曰嶺南。」原州劃分在關內道,地處關內道西部,當關內道通向隴右道的官府主要驛道上,溝通關中和關外亦是唐代原州的重要地理意義。

到了唐玄宗時期,唐朝的國力達到了鼎盛,此時原州的地理位置更加重要,北面是靈州(朔方節度所在);東北面是慶州、鹽州;東面是涇州,隔涇州與邠州、寧州相望,再遠是長安所在的京畿道;南面是隴州,隔隴州同鳳翔府所在的岐州相望;西南面是隴右道東南部的秦州,再遠是渭州,西面是會州,跨過會州是隴右道東部的蘭州,以及河西走廊的開端涼州

隋朝末年,唐太祖李淵攻取長安,建立唐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影響力十分強大的一個王朝,而因為王朝國都地理位置的原因,從而關中地區十分重要,若要保持住關中地區,則必須要掌握關中到隴右之間的通道,並且穩定的控制主觀中西面的隴右。

剛好原州便處於這樣一個重要的位置,原州地處長安、靈武、天水這三個重鎮所城的中心,這三個重鎮成三角之勢,互相支援,遙相呼應,同時,地勢極高,易守難攻,向東北可以到達朔方、河曲,向東南可以到達渭水邊,進入關中平原。

向西南可以進入隴西,向西北可以進入河西走廊,縱觀原州的地理位置,可以稱得上是關中西部的交通樞紐,更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唐朝以前,原州就非常重要,許多起兵之地想要稱霸天下,必須要掌握原州。

二、原州有重要的馬政

隋代時期,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谷渾摩擦嚴重,為了對抗這兩個遊牧民族,必須要有著自己獨特的騎兵,那騎兵去哪找呢?最重要的是什麼呢?自然就是馬匹了,從而,中原地區的統治者知道了馬匹的重要性,西北地區最為適宜養馬區域飼養馬匹,於隴右設立隴右牧總監,並且除軍事需要外,官方交通驛站送達人員、文書亦需要充足的馬匹。

在戰爭年代,原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然而在和平年代,原州的位置也不亞於戰爭年代,原州境內,渭水沿岸平原相對平坦,水草豐沛,因海拔較高,早寒,氣候也較中原更像北方草原,適於牧馬,早在春秋戰國時代,這裡便是義渠等遊牧民族生存繁衍的區域,秦國征服義渠後,在此設立郡縣,用以蓄養戰馬,耕牛等。

唐朝之所以軍事強大,則是因為有著源源不斷的馬匹供應,並且數量需求極大,著名史學家馬俊民先生曾經指出,唐代的邊防體制是三位一體及在西北建立軍、屯田來配合邊疆防禦體制,並且加派守軍供應馬匹,屯田供應糧食,三者互相配合,依靠原州得天土厚的地理條件,成為了唐代的養馬重鎮,並且是唐代的交通要道。

安史之亂後,原州成為了周邊遊牧民族爭奪的對象,虎視眈眈,唐肅宗時期,吐蕃大舉進攻唐朝,導致河西淪陷,唐王朝遂與之展開激戰,然而原州卻也陷落,唐朝所設立的國馬一級馬政家被廢除,成為了吐蕃的碩果,在哪之後,原州以南成為唐蕃之間的重要戰場,以西則成為吐蕃繁殖牲畜的優良牧場。因為原州的丟失,唐代馬政興盛的時代再也不復當初之勝景,戰鬥力,馬匹數量都大幅度下降,即便是唐朝後期,出現了很多位中興之主,對外戰爭也常有勝利,可還是無法挽回衰敗之局面。

三、唐朝中期與吐蕃關於原州的爭奪

之前就已經說過,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安史之亂,同時也是原州軍事地位再次上升的轉折點,到了唐朝中期,國力開始衰弱,使唐王朝的軍事力量不得不重新調整邊防實力開始下降,這個時期,吐蕃開始了進攻,先占領了河西以及隴右的大片土地,之後便將刀鋒指向了原州,原州成為了唐朝與土撥抗衡的一個點,爾後,吐蕃占領原州以南的一部分,唐朝據守原州以北的另一部分,雙方開始了關於原州的劇烈衝突。

1、吐蕃在原州的行動

天寶14年,安祿山發起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國都長安被攻陷,拉開了唐朝由盛轉衰的序幕,因沒有多餘的兵力去平叛,只得將原本駐防於隴右道東部和關內道西北部的河西、隴右和朔方三節度的唐朝大軍被迫東調,參與平定叛亂。

這個結果直接導致了唐朝西北部的兵力減弱,吐蕃看準此時,一舉北進,對隴右一線進行蠶食。大將哥舒翰被唐玄宗、楊國忠強迫率領以河西、隴右二師為主的軍隊出潼關迎敵,被叛軍將領崔乾佑在靈寶一戰擊潰。

潼關隨之失守,玄宗隨之出逃蜀中,長安旋即被叛軍占領。而因為倉皇應敵,加之地形不熟悉,河西、隴右的十幾萬精銳在平定安史之亂初期全軍覆沒,此時迫於壓力以及逃避的原因,唐玄宗宣布退位,由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也就是唐肅宗,面對萬般危急的形勢,唐肅宗將河北前線作戰的軍隊調回,又將遠在西域的安西,北庭樂軍隊調到國內參與平亂,而通過這一舉動,最終在郭子儀等人的帶領下,安史之亂平息,卻導致了唐朝西北邊防力量的大幅度削弱。

最終吐蕃在赤松德贊當政下,積極向外擴張,在兩國一盛一衰的背景下,吐蕃從安西至隴山的綿長戰線上逐步吞併唐朝州縣,公元762年,肅宗年間,吐蕃攻陷臨洮,占領秦、成、渭等州,兵鋒進入隴右道,並威脅關內安全,次年,吐蕃進入大震關,並攻取蘭、河、鄯、洮等州,「於是隴右地盡亡」。

吐蕃軍隊己然可以通過大震關,進入渭水流域,此時距離國都長安僅僅一步之遙,唐肅宗去世後,唐代宗即位,代宗廣德元年十月,吐蕃軍翻越隴山,進攻涇州,刺史高暉投降,並作為嚮導,引吐蕃深入,吐蕃至邠州時,代宗方得知吐蕃大舉入侵的消息。吐蕃「帥吐谷渾、党項、氐、羌二十餘萬眾,瀰漫數十里」,走涇水沿線,至奉天、武功,渡過渭水向東進攻長安。

數日之後,長安安淪陷,迫不得已,唐代宗只得前往巴蜀避難,攻入長安之後「剽掠府庫市里,焚閭舍,長安中蕭然一空」,然而,吐蕃雖然成功攻陷長安,可唐朝地大物博,吐蕃沒有多餘的人口用以鎮守,所以只得將占領土地,改為資本掠奪,他們掠奪了大量的人口,以及金銀將之帶回土撥,之後占領高海拔的隴右地區,然後逐級東下,大體是到隴山山脈一線。

2、吐蕃在原州的經營

占領唐朝的一部分區域後,吐蕃按照其軍事體制,設立了五個德論康欽莫,即漢文史籍所記的某某道節度使或元帥,分別負責隴右地區、河西地區、劍南南詔地區、西域地區和吐谷渾地區。這些德論康欽莫的首領為「德論」,即節度使,主管所負責地區的軍政事務,既可以治理轄境,也可以主持所管地區鄰近方向的軍事行動。

之後失陷地和居民同唐朝關係越來越薄弱,不利於唐朝收復故土,一是陷沒者的血緣、情感同唐愈遠,同蕃愈近,數代後反成為吐蕃順民,二是唐朝本土之人同陷蕃唐人的血緣、情感受邊境所阻,聯繫變淡,數代後亦容易接受領土被占現實,喪失必定收復故土的決心、信心。這會導致吐蕃長期占據如原州等唐朝故地,非吐蕃自身出現大變故,難以改變現狀。

3,唐朝御邊境措施和收復土地的行動

吐蕃入侵時,騎兵數量極多,往往能做到一個人掌握好幾匹戰馬,與郭子儀帶領的騎兵相比,優勢不是一點半點,郭子儀不愧為當世名將,了解雙方優勢後,提出了城合固守,不宜為戰的戰略,從內地諸鎮抽調軍隊,用於邊防,從河南、河北、山南、江陰,這些地區,每一大陣調兵數萬,一小鎮調兵數千,之後前往關中地區,用於國防。

然而郭子儀的這一想法雖然十分好,可此時的唐王朝已經造成了藩鎮割據嚴重,地方擁兵自重的情況,中央雖然下了命令,讓他們調出軍隊,可卻紛紛無視,直到唐憲宗即位後,在元和13年十月,與吐蕃展開決戰,唐軍於定遠城擊破吐蕃北路軍二萬人,戰果較多,「殺戮二千人,生擒節度副使一人、判官長行三十九人,獲羊馬甚眾」。在這一勝利鼓舞下,平涼鎮遏使郝玴配合靈武方面行動,果斷從平涼向原州平高城出擊,「破二萬餘眾,收復原州城,獲羊馬不知其數」。之後吐蕃再次進攻唐朝,被唐朝軍隊擊潰,以下數年,雙方常有激戰,互有勝負,最終,吐蕃亡於內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