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鎮復位後為何一定要殺于謙?就為何討厭他嗎?

棲鴻看紅樓 發佈 2020-02-06T20:38:39+00:00

畢竟是這個人主持朱祁鈺的登基、奪取了自己的帝位。但,別忘了,也是這個人主持了京師保衛戰,保住了大明帝國。

朱祁鎮恨不恨于謙?恨。畢竟是這個人主持朱祁鈺的登基、奪取了自己的帝位。但,別忘了,也是這個人主持了京師保衛戰,保住了大明帝國。試想,如果于謙沒有擁立朱祁鈺,人心渙散,打不贏京師保衛戰,大明就此亡國,或者南遷只保留半壁江山,那朱祁鎮即使回來,又到哪裡去當皇帝?去給誰當皇帝?

朱祁鎮只是年少輕狂,並不是弱智,于謙的功過他很清楚。如果僅僅是為了算後帳,他不可能殺死於謙。

但是,朱祁鎮的復位,本身就是一個笑話。為了讓這個笑話看上去不那麼可笑,朱祁鎮得做一點什麼,找一個替罪羊。

朱祁鎮復位,是利用朱祁鈺的重病。病得有多重呢?已經在反覆開會,討論繼承人的問題了,也就是說,大臣和朱祁鈺本人,都很清楚,他已經命不久矣。

朱祁鈺快死了,這還不要緊,要緊的是他沒有兒子。本來有一個兒子,還立過太子,但是已經死了。

不管是按照宗法,還是按照血緣,朱祁鈺都應該傳位給自己的親侄子,也就是朱見深。而這位朱見深,正是朱祁鎮的親兒子。

換言之,朱祁鈺死後,十之八九,皇位會回到朱祁鎮父子手中:這時候的朱見深只是個二十來歲的孩子,朱祁鎮也不過四十歲,他們父子之間應該沒有爭權奪利的矛盾。

這是最正常的結果,卻是朱祁鈺不願見到的結果。這也好理解:我辛辛苦苦八年,穩定了自己的地位,到頭來卻要把皇權交給它原來的主人,我這不是白幹了嗎?

於是朱祁鈺有個設想,從外地的藩王中,找一個進京來繼承帝位。這個想法很理想,可操作性卻不強:放著曾經當過皇帝的朱祁鎮、當過太子的朱見深、擁立過朱祁鈺的太后,你想讓一個外來的、沒有根基、缺乏了解的藩王繼位,談何容易?京中權力集團,那些既得利益者,誰會答應?

外藩繼位,只是朱祁鈺病重之時的無聊暇想,實在缺乏可行性。既然外藩不可行,皇權終究會回到朱祁鎮父子手中——你還搞個「奪門之變」幹什麼?

「奪門之變」不是朱祁鎮策劃的,他也沒必要策劃;「奪門之變」的最大受益者也不是朱祁鎮,對於一個囚徒而言,兒子繼位、自己恢復自由已經很滿足了,沒必要非得從年輕的兒子手裡奪權。

策劃這個事件的是一幫投機分子,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人。他們在朱祁鈺一朝,不是特別當權,自以為「懷才不遇」,於是策劃了「奪門之變」,一旦成功,朱祁鎮重登帝位,而他們就有「擁立之功」。

但是,一旦失敗呢?在「奪門之變」的過程中,這個剛剛逃出牢獄的囚犯,一旦有個閃失,就會導致身敗名裂、死無全屍。

雖然風險與收益不成比例,但是,對於釋放自己的獄卒、報告好消息的信使,人們總是最直接地懷著感激之情的。所以,在一定時期之內,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對朱祁鎮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包括思維方式,朱祁鎮也會不由自主地偏向他們。

同樣的,對於直接使自己脫離困境的「奪門之變」,朱祁鎮在一定時期之內,也是有相當感情的。有感情,就會想辦法證明它的合理性。朱祁鎮就是利用「迎立外藩」的構思,來證明自己政變的合理性:我要是不政變,政權就要流到「外藩」手裡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外藩」一繼位,現在的王公大臣多半會失勢!

朱祁鎮「北狩」一年,在南宮被囚八年,一共不到十年的時間,朝中許多大臣還是當年的舊臣。對於他們來說,朱祁鎮復位,比「外藩」繼位是有好處的。這樣一來,「奪門之變」之後,朱祁鎮可以最快地、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穩定政局、掌握權力。

但是,這裡有個漏洞,就是「迎立外藩」是誰倡議的?說是朱祁鈺一個人的主張?總還得找個幫手吧?順便打擊一批人,殺雞駭猴,重樹自己的權威。

很不幸,忠臣于謙,就成為這個被殺的「雞」。

于謙成為替罪「雞」,有這樣幾方面的原因:1,當初擁立朱祁鈺,是他首倡;2,他是朱祁鈺一朝最有聲望的大臣;3,他與石亨、徐有貞等人有仇怨;4,也是最重要的,「時窮節乃現」,而在國家穩定、政局穩定的時候,像于謙這樣的「國士無雙」,也沒有太大的用武之地。換句話說,于謙很好,品質很崇高,才幹很出眾,但朱祁鎮不是離了他就要亡國喪命的。

其實這些原因,都是偶然因素,也完全不能構成「罪名」。于謙的死,本身就帶有相當的偶然性,是在政局急遽變動之中,一個偶然被抓來當替罪羊的無辜者。所以後來朱見深繼位,要替于謙平反——不是出於個人感情,而是出於輿論需要。誰都清楚,于謙是無罪的。

中國歷史上,世界歷史上,人類歷史上,從來不缺少無辜的替罪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