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不缺口號

有馬體育 發佈 2020-02-10T18:12:46+00:00

當下的疫情不是區域性更是全國性的,不是局部性的而是全局性的,它迫切地需要更加落地、更加實際的動員,武漢的信心不是由鼓勵完成,不能僅僅在情感層麵塑造社會信心。

今天故事的主題是

「動員能力」

「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武漢的疫情正在考驗中國社會的動員能力。

考察疫情時期社會各個層面的動員,繼而分析這些動員手段帶來的效果、自身存在的局限是觀察當下社會治理的一個視角。應該認識到,武漢疫情的發生與目前局勢的造成,正是社會治理效率和能力的一張答卷。

1

疫情時期的中國社會各個層面都在經歷巨大的動員。體育當然也不例外。

元宵這一天,中國女籃勝利了,史上第九次直通奧運。賽後女籃隊員們站成一排喊出了「武漢加油」的口號。在賽前的更衣室里,中國女籃特聘心理教練黃菁這樣鼓舞隊員:「今天不僅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能量傳遞。」

中國的「聰桶組合」奪冠了。隋文靜和韓聰第六次拿下四大洲花樣滑冰錦標賽雙人滑冠軍。賽後接受採訪時,兩位冠軍特意和現場觀眾做了一次中文互動,一起喊「武漢加油」。

一種反思的觀點認為體育被宣傳工具化了。

「什麼叫跨時空能量傳遞?」 「進奧運就能給武漢加油了麼?」這種反思固然有力,但忽視了中國體育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動員的手段。

如果說競技體育具有激奮人心的力量,那麼中國體育因其模式更具是一種凝聚人心的作用。這種凝聚人心的作用,在各個項目中都存在,無論在國家隊層面,還是奧運選手個人層面。長期以來,在官方宣傳口徑上是如此,在受眾心理模式上也是如此。

2

所以女籃和花滑以及更早之前的女足取得勝利,以勝利為武漢加油本身沒毛病。這是他們被定義的作用之一。癥結並不在於「女籃、女足這種項目日常不受人們關注,此時反倒熱淚盈眶」這類問題。如前所述,不論女籃還是女足,即便經過了這些年的職業化,這些項目本身主要目的還是為國家隊層面存在所服務的。

問題在於不論元宵晚會「詩歌朗誦」傳統,還是競技體育「祖國加油」傳統,都是一種凱歌高奏的模式,一種情感加碼模式,一種工具宣傳模式,在武漢疫情的壓力之下,這些都顯得心有餘而給力不足,都顯得有些報喜不報憂。

在至關重要的時刻,只有信心是不夠的,如在央視最新的報導中,用58秒的時長專題報導了中國女籃獲得奧運資格賽的新聞,實際上目前的局勢是「物質大於精神」。「武漢加油」不止是一句口號,武漢真真切切地「缺油」。

在媒體的報導中,仍不斷有求助信息顯示,武漢物資欠缺、救助渠道不足。據三聯生活周刊記者報導,在武漢市一家定點醫院,到現在還有醫生穿著像是一次性塑料袋的防護衣工作,甚至醫院的醫生都困惑,「我們的物資到底在哪裡?」同樣,微信朋友圈中求助無門的女孩為讓重症母親得到幫助在陽台上敲鑼的視頻,在今天下午也獲得財新記者的確認,她「實在沒辦法了」。

除了鼓勵之外,武漢什麼都缺。

3

喊一聲加油,讀一首詩,唱一首歌,這種情感動員在災難事件中早已形成一種傳統和模式。應該認識到,作為一種輿論宣傳的動員在武漢疫情壓力之下,已然顯得熱心有餘而給力不足。當下的疫情不是區域性更是全國性的,不是局部性的而是全局性的,它迫切地需要更加落地、更加實際的動員,武漢的信心不是由鼓勵完成,不能僅僅在情感層麵塑造社會信心。

關於社會信心的建構,民間組織提供了更接地氣的模式。比如武漢同濟醫院最早收到的一批個人捐贈物資是來自粉絲圈的支援。進而,更有人建議各地區捐贈的行事規則可參考粉絲圈,公開公正效率極高,物資能細緻到1毛2,物流能精確到每分每秒。

讓信心發自民間而不僅僅是工具化的宣傳,正是當前疫情防控的社會動員中所缺乏的。

武漢不缺口號。

「有馬體育」原創,內容轉載須經授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