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少芬艷史:我媽媽賣掉我,我就像該死的垃圾

甜寵聊八卦 發佈 2020-01-21T01:22:15+00:00

2000年底,蔡少芬獨自奔赴舊金山,乘坐纜車。突然,她聽到了一個聲音:「你不要,給我。」她以為自己沒有路可走了,但是下了纜車不到半年,她就進入了事業的頂峰。

2000年底,蔡少芬獨自奔赴舊金山,乘坐纜車。計劃當纜車達到最高點時,跳車自殺。

她呆了很久,看著遠處燦爛的陽光和腳下的無底洞。

在短短的27年人生中,她沒有一天可以放鬆。

無休止的債務,破碎的家庭,絕望的情婦生活以及緊追不放的狗仔隊,所有這些都使她感到窒息。

她認為自己是垃圾。

既然生活只有痛苦,那麼對死亡的恐懼又算什麼呢?

她閉上眼睛,顫抖著伸出一隻腳。

突然,她聽到了一個聲音:「你不要,給我。」


她很驚訝,然後心裡問:「你是誰?」

那聲音沒有回答,只是反覆說:「你不要給我,把你不想要的給我...」

聲音一直在重複的說,直到蔡少芬開始流眼淚,她慢慢地向後收縮雙腿,開始放聲大哭。

許多年後,她終於知道聲音是她生存的本能。

她以為自己沒有路可走了,但是下了纜車不到半年,她就進入了事業的頂峰。

蔡少芬想死有令人窒息的動機。

2000年5月,蔡少芬幾乎不眠不休的完成了幾天的工作,終於回到她位於香港黃浦路的家中。

她有幾天沒有收到母親的消息,所以她內心有些不好的預感。

當她下樓時,現場幾乎使她昏了過去。

她住的社區樓,從外牆,樓梯到門,都用紅色油漆寫著四個大字:欠債還錢。



她驚慌地衝上樓,打開門,不停地喊:「媽媽,媽媽……」

然而,在空蕩蕩的房子裡,除了她的回聲,沒有其他回答。

她瘋狂地尋找母親的蹤跡,最後接到母親的電話。在她說「媽,你在哪裡?」之前,母親對她大喊:「幫我還錢!不然我會死!」

蔡少芬大吃一驚:「這次多少錢?」

「五百萬!」媽媽哭了「快幫我還! 」

蔡少芬的身體重重的砸在沙發上,她沒有回答母親,掛了電話。

蔡少芬職業生涯已有10年,她一直生活在母親的賭債中。

作為香港小姐的亞軍,無線當紅花旦的她。不僅租房子,而且信用卡經常透支。衣服穿了幾年,她不捨得買新的。甚至拍攝服裝都是同一時期的女演員贊助和借用的。

在過去的10年中,蔡少芬的銀行帳戶沒有存一分錢,她所有的收入都用來償還母親的債務。

據香港媒體的不完全統計,蔡少芬為母親支付了超過一億的賭債。


自從她的母親開始賭博以來,兩個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糟。

經過激烈爭吵,母親終於哭了說要戒賭,她甚至在蔡少芬面前拿了刀,揚言要割掉手指。

蔡少芬的心很軟,她選擇原諒母親,她們一起抱頭大哭。

她以為媽媽真的會改變。

但這又是一筆500萬元的賭債。

蔡少芬非常絕望。

賭博就像吸毒,遇到這樣的人,無論是什麼關係,除了遠離,別無選擇。

蔡少芬當然知道這一點。

但是,童年的經歷使她很難離開母親。

1973年,蔡少芬在香港一個貧窮的家庭出生。


她的父親是小巴司機,母親是家庭主婦,家庭唯一的收入來源是父親。

五歲時,父母由於關係不好離婚了。

父親沒有帶走任何孩子,而是不負責任地失蹤了,從不關心他們。


她原本是家庭主婦的母親,沒有工作技能,因此只能選擇做一些臨時工來維持兩個孩子的生活。

丈夫的離開和生活的沉重負擔使她迷上了打麻將,以緩解抑鬱。

但是,上麻將後,母親的成癮越來越大,開始陷入瘋狂的賭博之路。

母親把所有的工作收入都扔在麻將台上,如果贏了,她會很高興地把高端食品如燒烤,奶油蛋糕等帶回給兩個孩子。

但是,如果運氣不好,她會瘋狂地借錢,然後虧本直到沒人願意借了,她會帶著怒氣回家,完全忘記了她的兩個孩子甚至都還沒有吃飯。


由於賭博,母親經常欠錢,債主找到家裡後,母親就帶著兩個孩子搬家。

蔡少芬從小就過著四處逃離生活。

因此,她不僅學會了快速打包的技巧,甚至學會了直接將衣物放在行李箱中,以便在逃離時能夠以最快的速度跑路。

為了避免債務,蔡少芬到處生活。在最壞的時候,甚至住在廢棄建築的天台上。

逃跑也使她的校園生活一團糟。

由於常年轉校,蔡少芬幾乎沒有朋友,沒有時間學習。

她的成績一直是整個年級的最後一名,成為老師的厭棄對象。


因為沒有父親,母親是賭徒,家庭貧困,學習成績差,蔡少芬的性格有兩個主要缺陷:

一是自卑。

她不喜歡說話,也不敢。

她不認為自己很漂亮。她總是躲在人群的角落裡,性格封閉。


第二,缺乏愛。

她說,我最缺乏的是愛。我無法得到的是愛。


蔡少芬回憶童年時,不禁哭了起來。

因為那時,她不知道愛是什麼。

唯一可以依靠的母親沒有給予她任何關注和溫暖。

自初中以來,蔡少芬一直在樓下雜貨店兼職。

兼職的日工資是5元。

這5元錢常常成為那天家庭最重要的收入。

但是,與母親累積的賭債相比,這種賺錢方式簡直是九牛一毛。


因此,15歲的蔡少芬在母親的安排下參加了TVB的超模大賽。

在這場比賽中,蔡少芬沒有被引起重視。



兩年後,17歲的蔡少芬再次被報名。這次是「香港小姐」比賽。

這場比賽,讓全世界的人們注意到,這就是一個叫做「蔡少芬」的女孩。

她純凈美麗的外表,纖細高挑挺拔的身材,甜美動人的微笑,都成為她的冠軍武器。

當時,所有香港媒體都在猜測今年的冠軍是蔡少芬。

然而,隨著比賽進入下半場,蔡被媒體挖出了各種黑料。

她的母親是一個賭徒,她的學業成績排名靠後,她的教育水平低,這使得蔡少芬最終只獲得第三名。

蔡小姐進入娛樂圈的關鍵是「香港小姐」的稱號。

她進入無線電視成為一名女演員。

當時,蔡少芬還不到18歲,她的母親代表她簽署了合同,她的月薪直接支付到了她母親的帳戶。

這筆錢間接地縱容了母親的賭博成癮。

隨著蔡少芬的名氣增長,賺的錢越來越多,她的母親也從麻將桌換到澳門的賭場賭博。



當時,蔡少芬的母親出現在澳門幾乎所有的賭場中。


服務人員和高利貸者見到她時都會非常殷勤。

因為,媽媽總是到處吹牛,她有個「香港巨星」的女兒,是大款。

但是,無論蔡少芬如何努力工作,她都無法還清母親積欠的債務,債務甚至以驚人的速度飆升。

母親的賭博成癮不僅使她失去了對孩子的愛,而且使她將孩子視為「財富的工具」。

蔡少芬在母親的眼中只是搖錢樹,沒有親情。


當時在香港,一個未成年的17歲女孩為了賺錢被母親推上了成人舞台,這已經很令人反感了。

然而,她的母親後來對蔡少芬做了一些事情,這幾乎毀了她的生活——成為富商的情人。

蔡小姐的母親在「香港小姐」比賽之後不久,到處尋找人。她希望蔡少芬能結識上流社會人士並賺錢。

這時,有人向她介紹了香港富商劉鑾雄。



劉鑾雄是著名的「好色」富翁,他喜歡收集美女,在有了李嘉欣和關之琳這兩個大美人之後,他仍然沒有改變好色的本質。

當然,也很歡迎17歲的蔡少芬。

為了取悅蔡少芬,劉鑾雄絲毫不手軟。

在蔡少芬的成人儀式上,劉鑾雄當時花了100萬元在香港麗晶酒店為她擺了20桌,並以高價送給她一條巨大的鑽石手鍊。


有了有錢人劉鑾雄,母親更加不顧一切地賭博。

因此,即使在劉鑾雄的幫助下,蔡少芬仍然沒有任何存款。

成為劉鑾雄的情人,她的唯一目的是錢。

大多數熟悉蔡少芬的人都很同情。

甚至劉鑾雄最初妻子的寶詠琴,提到蔡少芬時,她的眼睛裡也充滿了遺憾:

「我認為其他女人都是第三者,但蔡少芬不是。她非常聽話,很乖。她是一個非常好的女孩。」


在與劉鑾雄一起的六年中,寶詠琴甚至讓蔡少芬上了英語課和禮節課,希望蔡少芬可以陪同劉鑾雄出席會議。

劉鑾雄對蔡少芬也很慷慨,他不僅償還了她母親的大部分債務,還給了她兩套房子。

兩間房子後來都賣了,為了幫助母親償還賭債。


在過去的十年中,蔡少芬的工資從150萬元猛增到600萬元,但是即使這樣,加上劉鑾雄的幫助,仍然無法填補她母親的賭債巨坑。

蔡少芬真的很無奈和失望。

2000年,蔡少芬掛斷了母親的電話後,絕望地望著空曠的房子。

她哭了,給所有可以聯繫到的朋友打電話。

但是打通電話,她除了哭,什麼都說不出來。

最後,一位朋友對蔡少芬說:

「你真的不能繼續幫助你媽還債了,這會毀了你,也會毀了你媽媽。」

朋友說的話,讓蔡少芬頓悟了。

她決定斷絕與母親的關係,不再給她任何幫助。

因此,她問了經紀公司的意見,並向記者進行了通報,舉行了新聞發布會。

在新聞發布會上,她感到頹廢和疲憊。

「自從我從事這個行業以來,我就把我的全部收入都捐給了我的家庭。我的母親在賭博方面有很多欠債,我為她換了很多錢。但是現在她有超過500萬元的債務。我真的很害怕。我很累。現在我想向大家宣布我沒有錢,將來我也不會為她承擔任何債務。」

最後,她幾乎跪在新聞發布會上。


她面對鏡頭哭了起來,懇求大家,「請不要再借給她錢了!」

新聞發布會在香港引起轟動。

此時,外界終於知道蔡少芬這幾年過著怎樣的生活。

當每個人都為蔡少芬感到悲傷時,她的母親與她的姨媽聯手參加了媒體採訪。

她們推翻了蔡少芬的所有話,並指責她不孝順,忤逆。

母親的抱怨使蔡少芬完全失去了求生的慾望。

從小到大,她唯一的目的就是使母親過上好日子並得到母親的愛。

但是,經過多年的努力,得到的除了仇恨之外,只有怨恨。

因此,這是本文的開頭。

她獨自一人來到舊金山,打算自殺並結束她的悲慘生活。

幸運的是,最終她沒有選擇放棄自己。

從舊金山回到香港後,蔡少芬的職業生涯出現了轉折。

自從出道以來,只要給錢,她什麼戲都接,這嚴重損害她的銀幕形象。


在1990年代的香港人眼中,蔡少芬是「壞女人」的代名詞。


然而,在擺脫了母親之後,她終於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

她遇到的第一部戲是慶祝香港回歸,香港無線電視台製作的《創世紀》。

在這集來自香港的頂尖演員的電視連續劇中,蔡少芬不是主角,但這是觀眾第一次看到她的精湛演技。


這部戲不僅為蔡少芬帶來了公眾的讚譽,而且還洗掉了過去「壞女人」的形象。

她終於加入了「香港無線花旦」的行列。她與宣萱、陳慧珊、郭可盈一起稱「無線四花旦」。


我相信80後和90後的大多數人對這四位女演員都非常熟悉。

當時她們是一流的演員,甚至是「收視保證」。

《創世紀》播出結束後,蔡少芬迎來了更多的劇本邀請。


這時,她為自己選擇了經典作品《洛神》。

蔡少芬飾演的甄宓已經被比較了很多年,但她一直是第一名和無敵的。

這只是用手帕遮住臉的小細節。她不僅表現出不同年齡,背景和情感的微觀表達,而且以一種無人能比擬的方式表現出來。

一個微笑,她是一個女孩,害羞,面對浪漫情人的求婚,她心裡甜蜜,但想保持矜持。

再次微笑,因為她的家國,她必須嫁給另一個人。 面對所愛之人處於危險之中,她的丈夫和兄弟互相搏鬥,她兵行險招,笑中含淚。

《洛神》使蔡少芬的名氣衝出香港。

到目前為止,談到「甄宓」時,幾乎所有人都是想到蔡少芬。

後來,蔡少芬開始拓展事業,並進軍大陸,接拍《甄嬛傳》。

她扮演烏拉那拉氏·宜修,這讓觀眾感到又愛又恨。



一句「「臣妾做不到」,也成為網絡熱議的金句。

蔡少芬從17歲開始進入娛樂圈,現在已經28年了。

從「壞女人」到影后,她走了十年才獲得獎盃,與大多數一線女演員相比,她經歷了更多的艱辛。

從賺錢到夢想,她還度過了艱難的歲月。


在擺脫母親之前演戲只是賺錢的工具,但是當她的自我意識覺醒時,它就成為生活的價值。

所有這些掩蓋了她的掙扎,焦慮和自我調整。

蔡少芬在婚姻和愛情市場上,很受歡迎。

因為,大多數人看到的是她天真的童心。


但是,這只是蔡少芬為自己打造的保護色。

真正的蔡少芬對愛情很悲觀。

由於她從小就被父親拋棄,並自小就跟著母親東躲西藏,因此,她不愉快的成長經歷已經在她的心中築起了厚厚的保護牆。

不敢愛的潛台詞,實際上是「我不值得」。

因此,樹立「我值得被愛」的信念是她的第一堂戀愛課程。

剛開始,蔡少芬和張晉互相有了感情。但是,張晉表白了好幾次,才成功。


原因是蔡少芬認為「我還不夠好」。

後來,他成為了戀人,但蔡少芬為自己設置了障礙,並與張晉制定了三個規則:

禁止牽手;

不kiss;

不准公開。

原因仍然是像我這樣的人不會成為一個好女朋友。

蔡少芬很幸運。

因為她認識了一個有著幸福家庭的張晉。

張晉與父母關係極好,有一個和諧的家庭以及多年的武術練習,使他創造了一種「太極」式的相處方式。

蔡少芬退縮了,他就陪在身邊,等待下一個好機會。

蔡少芬前進時,他也不會魯莽。

他遵循彼此的步驟使彼此感到舒適。

這次,他們相愛了四年。

蔡少芬的活潑開朗,融化了張晉的內心沉悶。

張晉的陪伴,也為蔡少芬提供了足夠的安全感。

結婚後,蔡少芬徹底改變了。

根據張進的說法,「蔡少芬是寶藏。」

蔡少芬已經從一個粗心,恐懼和不安全的女孩,變成了一個幾乎找不到缺點的完美妻子。

她非常喜歡「張太太的角色,她以張晉的父母為親生父母,照顧和尊重他們。


她從不矯情,甚至有長者最喜歡的特徵——「能吃苦」。

張晉受傷時,她與張晉和婆婆一起為新房買了家具。她不僅沒有抱怨張晉不能幫她,甚至還獨自背著她買的兩張小沙發回家。

張晉和跟隨她的婆婆看的呆住了,但蔡少芬想:「這不是很平常嗎?」


她有很強的情緒管理能力。

蔡少芬認為情緒是她自己的,伴侶不是垃圾桶,也沒有義務處理情緒。

因此,她從不正面和張晉槓上。

當他們有爭議時,他們會約定必須冷靜下來,再做交流。

即使在生完孩子後,蔡少芬與產後抑鬱症作鬥爭時,她仍然堅持這一原則。

她會在情緒發作中,獨自調整,儘量不要給對方壓力。

最重要的是,她了解婚姻的核心是「尊重」。

她沒有把自己的生活寄希望在丈夫身上,更不要求他有必須要實現的目標。

相反,她支持丈夫的所有決定。

在各個攝像機面前都把老公誇成了一朵花。


當對方的價值得到認可並且情感得到尊重時,相應的愛自然就會歸還給你。

正是這種尊重和支持使張晉成為了世界上最好的丈夫。

當他站在人生的第一個領獎台時,他平靜地說:

「有人說我一生都會依靠蔡少芬,是的,我這一生的幸福都要靠她。」

這背後是蔡少芬多年的支持以及陪伴。

婚姻是非常複雜的關係。

它需要愛,更需要磨合相處,以及至少一個人的智慧。

蔡少芬很幸運,因為張晉給予了她多年來所缺乏的愛。


而張晉也很幸運,因為蔡少芬給了他,幸福而智慧的婚姻方式。

然而,蔡少芬一生中最大的話題一直是與母親的關係。

不管她與母親有多遠或多遠,她仍然需要回頭。

因為母親是愛的根源和和解的關鍵。


經過2000年的斷絕關係,她對這種愛有了新的體驗。

她曾經以為愛一個人就是沒有底線的付出。

但是,事實是,這種關係朝著仇恨和崩潰的方向發展得更快。

她曾經不敢離開,她擔心她的母親不再愛自己,擔心母親沒有她就無法生存。

但是,當她真正離開時,她發現自己太自以為是。


母親不僅因為因為她的離開而崩潰,反而變得更好,有著正確的自我。

後來,她深刻地意識到,不能離開這種異常關係的不僅是她的母親,還有她自己。

這種痛苦的分離實際上是蔡少芬的一生中,真正的母嬰分離。

她需要長大,與母親分開,並獨自面對自己未知的生活。

最終,她終於擺脫了「愚蠢的孝道」,與母親建立了真正的親子關係。



我們總能聽到孩子為父母的傷害而哭泣。

但是,傷害實際上是由父母和孩子共同造成的。

父母以愛的名義成為孩子生活的吸血鬼,孩子們害怕離開父母,所以他們同時抱怨和接受。

這將創建一個完整的惡性循環。

傷害自己的一切權利都是自己賦予他人的。

在這種給予的背後,本質是害怕面對真實的自我。

「為自己而活」聽起來是一件很令人振奮的事情,但中間的事情實際上是一個孤獨的前行。

蔡少芬花了27年的時間才鼓起勇氣。

讓母親恢復自己生活,把母親的人生還給她自己。

也為自己打開成人的最後障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