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在這部紀錄片里毫無存在感?

芭莎星時尚 發佈 2020-01-16T04:27:13+00:00

芭姐抱著好奇的心點開了這部紀錄片,發現開屏彈幕全都是為古月哥欠而來~但是五分鐘之後你會看到眾人開始打臉,因為內容真的好到讓你忽略了老胡浪漫的嗓音,而深深沉浸在愛書之人的瑣碎之中,流連忘返《但是還有書籍》總共5集、每集只有30分鐘,截止目前在B站已經收穫了568.6萬播放量,評分高

前段時間,胡歌轉發了一條微博,說到自己第一次為紀錄片配音,很享受這個過程

這條微博也因為有老胡的加持,轉發量增加了百倍有餘

其實這次為《但是還有書籍》配音,胡歌完全是友情獻聲,沒有拿到任何報酬

可能是喜歡這個片名,也可能是被這部片子打動,但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他熱愛書籍

胡歌曾在採訪中提到過,書籍陪伴他度過了人生的低谷期,幫他找回了人生的意義

「那些為書里人流下的眼淚,卻讓我看清自己生命的不舍。每一次為別人的命運思索,其實都在尋找自己的精神歸處。」

愛書人給關於書籍的紀錄片配音,實在是完美搭配!

芭姐抱著好奇的心點開了這部紀錄片,發現開屏彈幕全都是為古月哥欠而來~

但是五分鐘之後你會看到眾人開始打臉,因為內容真的好到讓你忽略了老胡浪漫的嗓音,而深深沉浸在愛書之人的瑣碎之中,流連忘返

《但是還有書籍》總共5集、每集只有30分鐘,截止目前在B站已經收穫了568.6萬播放量,評分高達9.8

豆瓣評分也拿下9.2,是B站推出的紀錄片中至今評分最高的一部

片子把鏡頭對準了一些編輯、譯者、舊書書店經營者、移動書攤經營者、繪本作家、修書人、愛書人……

將這些小眾的內容,轉換成一個個溫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有這樣一群人在默默守護文學,抵抗浮躁

中華書局的古籍編輯俞國林花了13年時間編輯《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

用他的話說,編輯這個行業,時間和質量正正比,時間投入越長,質量就越高

「板凳一坐,一輩子冷」。為了出版《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他在編輯這本書前就付出了很多功夫

通過一頁鄭天挺的日記,發現了整部日記的價值,繼而反覆磨了鄭家人13年,最終才得以出版這本日記……只因為他認為這件事有價值

最後,當他因為這本書獲得了宋雲彬古籍整理獎·編輯獎,獎金10萬元,這對於編輯來說並不是一個小數目(很多編輯的年薪也就是在10萬左右)

但是,俞國林沒有收下這筆錢,直接捐給了宋雲彬古籍整理出版基金

對俞國林來說,做古籍編輯最大的成就,不是銷量,不是金錢,而是讓讀者讀得舒服,享受文化。

還有後浪文學主編朱岳,頂著一個禿頭,看上去很「喪」、整天精神恍惚,渾身上下充滿冷幽默細胞,但在編書的時候又會突然很「燃」

因為他堅信著,只要在十萬個人里,找到一個人來看這書,華語純文學就能活

做書很難,賣書也很難。但是上海的一對80後夫妻lulu蝸牛卻活成了很多年輕人羨慕的樣子:

載一車精心挑選的書,與心愛的人一起,開一個移動書攤漫遊中國。

他們在鄉下陪老奶奶看書;

和陌生人從書籍上展開交流,成為朋友;

為隔壁水果攤大叔推薦一本《小王子》給女兒,帶來一段段奇遇...

「有些幸福感不是用金錢去衡量的,它可能是一種分享,就會帶來幸福感。」,用浪漫英雄來形容他們,真的最合適不過了吧~

不僅如此,紀錄片還為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埋下了一個個彩蛋

總導演羅穎鸞在導演手記中說,她開始想拍個像日劇《重版出來》一樣的故事,後來發現其實很「喪」

譬如說,《百年孤獨》中文授權版的首位譯者范曄說,自己去北大讀西班牙語基本上是誤打誤撞,學習時覺得自己不行,很有挫敗感,「主要是因為懶」

從翻譯的業餘愛好者到獲得翻譯《百年孤獨》的機會,再到越翻越多,他的膽怯之情反而日益增長

不過,苦與樂也總會同樣存在。正是因為翻譯的過程是那麼的艱難和孤獨,所以對范曄來說,這才是一種無可替代的快樂。

而作為文學部主編,朱岳描述自己做編輯最初的十年,一直只把它當餬口的方式,「寫小說是當上帝,做編輯是當雜役。

即使是今天找尋到了做編輯的意義,但他每天的工作依舊波瀾不驚——打卡、看稿、刷豆瓣

遇到壓力大的時候還會做噩夢,夢見高管追問他為什麼碼洋任務沒有完成,銷量為什麼這麼差

但醒來後,朱岳還是堅持著,他想做的就是挖掘那些尚不為人知的優秀華語作品,讓未來的華語文學的「爆炸」能波及更廣

獨立設計師何浩也曾有過迷茫的時期,入行時做商業設計工作,但這無法讓他獲得滿足感

直到接觸到徐冰、荒木經惟等中國數十位藝術家的圖書裝幀,他才發現:工作原來可以這麼有意思,人在工作中也可以釋放自己的熱情。

芭姐在看這個紀錄片的時候,總會覺得很溫暖很治癒,因為整個片子裡,就算是范曄、俞國林這樣在行業內很有名望的人,也從來沒有談及過「成功」二字

不是過於謙卑,而是在熱愛面前,從心底生起自然的尊崇

因為熱愛,所以想要進步;因為熱愛,所以想要更好;因為熱愛,所以大家的眼裡,永遠都有光

也正因為這樣,這個世界裡,總有那麼一群人,他們並沒有忙著追趕時代,而是努力地守護著自己的熱愛,不讓它們被流量沖刷

而關於書籍,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博爾赫斯說,「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楊絳說,「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

如此看來書籍對於人類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為它帶給人的,不僅僅是豐富的學識,還有豐盈的內心和看世界的方式。

在手機壟斷都市人精神生活的今天,芭姐希望此刻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也能在生活里為書籍保留一個位置,於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找尋到一種「慢」的狀態。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 / 5yan

助理 / 曼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