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滅掉了秦,卻最終藉助秦人的力量、秦朝的制度,實現了統一

水一白聊歷史 發佈 2020-02-22T08:14:15+00:00

然而,隨著項羽的到來,劉邦並沒有如願得到夢寐以求的關中王位置,反而只混到了一個漢王的角色,封地也由關中三秦之地變成了漢中、巴、蜀等邊緣地帶。

公元前207年10月,劉邦率領著他的一眾兄弟,成功消滅秦帝國在關中的最後抵抗力量,接受了三世子嬰的投降,大秦帝國至此滅亡。然而,隨著項羽的到來,劉邦並沒有如願得到夢寐以求的關中王位置,反而只混到了一個漢王的角色,封地也由關中三秦之地變成了漢中、巴、蜀等邊緣地帶。

公元前206年4月,忍氣吞聲的劉邦帶著三萬餘本部人馬,經杜縣,走子午道奔漢中而去,同行的還有三萬多在其他各諸侯國過得並不順心,想到劉邦這裡來尋求機會的有識之士。為免項羽疑心,劉邦下令燒毀了棧道,以示再無東出之意。然而,僅僅四個月之後,兵強馬壯的劉邦便又殺了個回馬槍,勢如破竹般一口氣平定三秦、招降塞王司馬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陽、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等人,直至攻破楚都彭城,驚出項羽一身冷汗。

在「漢中之旅」的四個月時間裡,漢軍從一支士氣低沉、逃兵不斷的困獸之師,搖身成為能與楚霸王項羽相抗爭的戰鬥之師,劉邦和他的戰友們都做了些什麼呢?

一、首功之臣

這一切還要從劉邦的部隊衝進咸陽時說起。

一群曾經的大秦帝國子民,社會中下層人士,「一不留神」就闖入了帝都,成為了這座城市的主宰者。絕大多數人都難免在這種情境下迷失,數不盡的財富和眼花繚亂的美人吸引著他們的目光,劉邦也迫不及待地沖入秦二世的後宮,享受起了美人香。若不是樊噲 、張良前來勸阻,劉邦恨不得要把這秦宮當作他沛公永久的家了,什麼「約法三章」、政治智慧,早已拋到了九霄雲外。

然而,在眾人肆意奪取金銀、財帛、美女之時,卻有一個「另類」來到了丞相、御史府,他的眼中並沒有這些凡夫俗子眼中的財富,他在意的是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最重要的財富——大秦帝國的戶籍、地形、法令等等。此人正是後事的「漢初三傑」之一——漢相蕭何。他在第一時間便命令手下將府衙團團圍住,囑咐可靠的手下,將這些重要的書籍一一分門別類加以收藏。

蕭何的這一舉動,在當時來說可能還遭到了不少人的誤會,以為他包圍丞相、御史府是想吃獨食,然而,依後來漢國的發展來看,此舉無疑是影響深遠的。

二、制度、法令的確定

劉邦在樊噲、張良的勸諫下,很快便意識到了貪於享樂的危害,連忙撤出咸陽,並召集當地名士,提出了「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並廢除一切秦朝的苛刻法制),瞬間俘獲了關中的民心,為後來平定三秦打下了群眾基礎。

然而,「約法三章」畢竟只是一條臨時法令,對於進駐南鄭,管理漢國的劉邦而言,就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了。毫無疑問,此時還是需要有一整套的治理國家的法律、法規、加以實施才是上策。然而,對於劉邦的大部分手下而言,衝鋒陷陣不在話下,但論起治國安邦卻要遜色得多,論起這方面的專家,自然蕭何莫屬。

面對劉邦的問詢,蕭何提出了兩個選項:

1、沿楚制、遵楚法,繼續使用楚懷王那套管理班子治理國家的辦法;

2、承秦制、用秦法,改為使用秦始皇治理國家的那一套方案。

蕭何進而提出:現階段我們的主力仍舊是豐沛一同起兵的夥伴,但是,我們也曾經在大秦的管理下生活了十幾年,更重要的是大王現在管理的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早已經習慣了秦制、秦法,貿然改變恐怕民心不穩。而且,與我們現在掌握的並不完整的楚法相比,臣手裡有一整套秦朝的法令、制度。依臣看,秦朝的滅亡並不在於其制度本身賦稅高、徭役重、律令嚴,而在於其統一後,並未適時地使民得到休整,而是繼續不斷地「疲民」。南征北戰、長城馳道、驪山陵墓,到處都是被徵召而來的徭役們的皚皚白骨。所以,臣認為保留秦制,適當地加入一些臨時的惠民政策,才是最為適合的管理方式。

最後,在蕭何的建議下,劉邦下令開始在漢國繼續沿用秦制、秦法,只不過將其包裝成漢制、漢法而已,「漢承秦制」自此而開始。

三、軍爵制

隨著政治體制的確立,漢軍的軍事體制改革也隨之而來的發生了。

經常有人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王、君、公、侯、伯等等爵位,到了漢朝卻多隻剩下王、侯,其他爵位所剩無幾了呢?連陳勝的口號里也說的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其中的奧妙何在呢?

其實,這還要緣於商鞅變法。

當時,為了增強軍隊的戰鬥力,獎賞軍功,商鞅設置了二十等軍爵,即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毫無疑問,軍爵制在秦國強軍強國的道路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因為爵位利益的驅使,才使得秦軍爆發出遠強於其他國家的戰鬥力。秦國的這種以軍爵制為基礎的軍事制度,不僅僅是針對戰場上存活下來的士兵的一種獎賞,而是包含軍隊的編制訓練、徵發動員、獎懲激勵、旗鼓通迅、退役撫恤,以及軍人轉業入仕等等方面的一整套管理制度,稱得上是當時最先進的軍事管理制度。

當然,如此完善的軍事管理,還需要有絕佳的統帥來負責才是最為完美的。

四、頂級統帥

韓信的出現恰好彌補了漢軍的這一空白。

韓信,原本只是項羽身邊的一個執戟郎,長期以來一直不受重用,幾次直諫都被項羽一笑置之。所以,當他的鴻門宴上第一次目睹劉邦的風采之後,便動了改換門庭的心思。戲下分封后,項羽對諸侯的兵士也進行了一次再分配,劉邦由鴻門宴前的十萬兵變成了戲下分封后的三萬兵,但是卻意外地多了幾萬有識之士的追隨,而這其中便有在項羽那裡不得志的韓信。

當然,韓信在劉邦這裡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好在有夏侯嬰和蕭何的先後力薦,劉邦還是力排眾議將韓信放到了至高無上的統帥位置上。當然,韓信也沒有辜負劉邦的器重,很快便給劉邦帶來了幾條重要意見:

1、深入分析項羽的優缺點及失誤情況,為劉邦樹立戰而勝之的信心,確定出兵的主導思想。

2、提出平定三秦的實質性計劃——「明出子午,暗度陳倉」。

3、依秦軍的規章制度,對漢軍進行大規模的改編,並加以操練,以備戰爭需要。

無疑,韓信的建議從理論到實踐,都為劉邦指明了正確的道路。而他所提出的依靠秦國軍事制度的想法也與劉邦、蕭何的想法不謀而合,很快,一場由韓信為首的軍事體制改革,便伴隨著由蕭何主導的政治體制改革,在漢國大張旗鼓的開展了。

劉邦所領導的軍隊,從此以後,也逐漸轉變成為了一支有著完備管理體系和完整後勤保障系統的正規軍。

五、穩定的根據地

當一切都走上正軌以後,劉邦陣營第一個扭轉的便是地緣劣勢。

當初項羽分封,打算把劉邦發配到漢中,再由三秦牢牢把守著「東大門」,就是希望把劉邦牢牢地困在這裡,用時間來消磨他的鬥志。

然而,令項羽沒有想到的是,劉邦不但沒有被磨平鬥志,反而僅僅用了四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了整頓,將一支狀態低迷的隊伍變為了一支「鐵軍」,他們不但擁有了「鐵一般的紀律」,還有著強烈的殺回家鄉的渴望,更有超一流的統帥加以引領,再加上強有力的後勤保障,簡直是如虎添翼。

他們以閃電一般的速度迅速平定了三秦,占據了秦統一六國前長期占有的大部分土地。一個沿襲了秦制、秦法、秦律的漢國已經走上了歷史的舞台。如同當初滅六國時的秦帝國一樣,他們擁有著最為旺盛的鬥志,還有最為穩定的根據地,以及最為強大的後勤補給力量。

在其他諸侯國還在不斷遭受戰爭困擾的時候,關中的土地已經恢復了平靜,追求爵位者將追隨劉邦殺出函谷關,向著更為廣闊的東方邁進;而普通百姓則可以享受著以往一樣的平靜生活,為大漢國提供著源源不斷的賦稅和軍糧。這些都幫助劉邦在後來的楚漢戰爭中,能夠愈戰愈穩、愈挫愈強,反而項羽的楚軍卻在不斷的消磨當中,被打光了所有的銳氣和最後的軍事力量。

水言水語

劉邦曾親手終結了大秦帝國,但在不久之後,卻在他的漢國,恢復了秦法,沿用了秦制,依照秦人的管理模式來塑造屬於他的大漢。隨著他手中楚兵的不斷消耗,他的陣營也在不斷地積聚著秦人的力量。秦兵秦將們遵循著先輩的腳步,助力劉邦又一次統一了關東的土地,唯一不同的是,這一次他們雖懷有對項羽滿腔的仇恨,但卻沒有了那麼多的殺降,更沒有那麼多的屠城,因為,這一次,他們的領導者已經變成了楚人。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大秦朝的統治雖然在楚人的衝擊下滅亡了,然而,大秦朝最為引以為傲的管理體系卻在楚人劉邦、蕭何等人的手裡真正的發揚光大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