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血型的性格問題

血型性格君 發佈 2020-01-10T07:18:08+00:00

A型所有痛苦問題的解決方法就一個:放下執念、找到本心一、A型性格問題:10年之屁,小事、面子看的太重,太執著。

A型所有痛苦問題的解決方法就一個:放下執念、找到本心


一、A型性格問題:10年之屁,小事、面子看的太重,太執著。



10年之屁:A型可能會為了一個類似「火不能碰」、或「談朋友為了結婚」、「第一次一定要給老公」這樣的價值觀執著10年。前5年堅持這個概念、最後失敗了,後5年因為失敗而一直痛苦自責,10年後因為有了更多經歷和認知成熟度終於發現這個先驗的執念就是個屁,其實一下子就應該放掉,於是終於放下了。但是A型的性格中1000個這種執念,每個用10年,太累了,所以禪宗說要「頓悟」,「漸悟」沒用。


A型像機器人:一個人做事認真靠譜、一板一眼,但聽懂了也不會調整、永遠教條不變通,原來是個機器人,既然是機器人,你只能當他機器人用,不用指望機器人會真正懂你和明白人生意義,機器人像本層會說到的某種性格人群。


二、A血型認知問題:小孩子愛說對錯,火不能碰



A血型的認知方法:原則、火不能碰。A型容易受到價值觀影響、在沒有接觸到火的時候就受到「火不能碰」的極端價值觀影響、永遠不敢碰火,結果火可以取暖、燒飯的好處即便知道、也不敢用,如同被教育過的少年、始終停留在概念層面認知。研究發現:A型癌症、抑鬱症、自殺的比例超過其人口總比、而離婚率、長壽比例低於其人口總比。同時全世界只有北歐的幾個島國、加上英國、日本、德國的A型人口超過O型血,而且A型中的一個A2亞型只在北歐的普拉人中有、並占50%,這些國家有幾個共同特點:島國、君主立憲制度、嚴謹。

A血型認知方法的問題:名實之辯、有名無實。在乎價值觀必然不實用、不實用必然壓抑天性、壓抑必然極端、極端必然走不通。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常無以觀其妙,一切事物都有概念、但不是通常理解的概念,比如結婚是一個概念,越不在乎結婚的名、還願意在一起、才是真正結婚。比如手機如同火一樣也是一個概念,當你說手機是一個通訊工具的時候,其實已經狹隘的忽略了手機可以拍照、聽音樂等許多其他實用功能了。不要讓你服務於概念,而是要讓概念實用的服務於你。

A重名輕實

諸神勝科學

睡虎懼世艱

放下見心性

人生一念見


三、A血型思想問題:完美主義、太儒家



A血型的完美主義思想方式:缺本心、呆在屋子裡。A型也許也想去西湖或太湖,但因為尊重主流價值觀、從來沒離開過屋子,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西湖太湖。如同A型說火不能碰一樣,反而不能用火來取暖燒飯。

A血型思想方式問題:又累又虛還負面。人本來有不完美的50分本心,主流的儒家說一定要做到100分完美的仁義禮、做君子,好比要把本心乖乖的鎖在屋子裡。於是隨著我們長大、人越活越累,花了100分力量讀書、努力、優秀,好不容易才考了80分,所謂的付出多收益少的邊際效應遞減。再到更現實而複雜的社會上,再怎麼努力也做不到完美的100分,80分還缺20分只能迎合、被欺負也不說髒話、對人客氣、壓抑自我、被迫的假仁假義虛禮。然後因為自己累死累活付出很多,心態自然不平衡、很負面,必然會站在100分道義制高點,覺得別人都不好。殊不知自己為了100分,導致最後連本來有的50分都喪失了很多,變成了30、20、0分了。

A血型缺的思想方式:學佛家、修本心。本來好好的50分有血有肉真實人生、為了要100分,結果反而又累又虛還負面,於是A型到一定年齡遲早要求助於佛家的。佛家就兩個要義:放下和本心,放下100分完美屋子的執念和社會心,找到50分的本心、也就是找到自己到底想去西湖還是太湖。

A修佛

你若執念多

雖生卻未活

不如皆放下

見心即成佛


儒家的問題

儒家公式:儒=100。儒家希望所有人修煉自己從50分提高到100分,並把自己的100分無私的分享給別人,幻想天下人都如此分享100分天下就好了。

100分的遊戲:儒家的問題歸根結蒂是對人要求太高,要求人做到100分,要每個人都做君子、做到仁義禮、做到仁者愛人、君子喻於義。從以人本的角度來說,每個人本來的50分狀態是最好的,一定要做到讀書、工作、生活都100分,那自然很累,關鍵是付出了100分力量、最後還是得不到100分,只能得到80分,成本高收益低、性價比低、邊際效應遞減。還有20分沒做到、只能裝、迎合、假仁假義虛禮,最後自己又累又虛弱,還要站在100分的道義制高點批判別人本我的50分,最後自己連原本的50分都達不到。




片面虛弱固化的君子觀:人們習慣用君子和小人來評判別人和裝扮自己。世間本沒君子,孔子要求那麼高,結果培養出來的大多是偽君子,而真君子也不見得好。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真小人比偽君子好多了。

片面虛弱固化的對錯觀:長輩整天拿著固化的封建傳統道理來評價事物和小輩的好壞、對錯、是非,導致我們習慣以固化、偏激、不實用的極端觀念來簡單粗暴的評價一切。好比父母說:火不能碰,談朋友就是為了結婚,於是一輩子堅持這樣的教條邏輯、價值觀。殊不知對錯是相對的、變化的,也不知大道無形、最大的道是包容、是上善若水、不是對錯。老子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片面虛弱固化的成長觀:大家都覺得讀書好、優秀才是成才的唯一道路,導致大家從小都在爭讀書優秀、工作優秀、之後變成爭名牌、條件更好的婚姻。做到最好的人和做不到的人心理都畸形、出問題了。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西方教育的核心是要重視興趣培養、讓每個人發揮自己的特長、同時建立良好健康成熟的心態才是一個人成長最重要的。

虛弱固化的婚姻觀:中國傳統觀念以家庭為基礎、傳統婚姻觀念非常強;西方已個體為基礎,強調人自身的權力和訴求,同居不結婚、結婚、公開同性戀等各種需求形式並存;今天的社會急速發展、中西方急速交融,改革開放以及網際網路發展使中國人的個體訴求得到了巨大的推動,自然對傳統婚姻觀念產生了巨大衝擊,導致痛苦的婚姻、婚外情、離婚率高發,婚姻已如雞肋一般的存在。而傳統觀念還是不斷讓父母逼迫或者替代孩子去相親,而子女的內心中也始終有一個從小到大教育的結婚夢,而這恰恰是人們情感不幸福的根本原因。老子說:「常無以觀其妙。」不為結婚還願意在一起相處才是真正的結婚。

空想虛弱的仁義禮觀:延續下來的仁義禮被固化的用到今日實現利益的時候就變成了假仁假義虛禮和極端拜金了。事實上很多人反感假仁假義和虛禮,但為了獲得利益和認可又必須裝成那樣,結果導致人們內心扭曲、心理問題嚴重,精神壓力巨大。道德經38章說:「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扔之。」意思是:仁是作為不要回報,義是作為要回報,禮是做了沒人理睬,於是就推推搡搡了。又說:「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意思是:社會不崇尚道和德了才開始崇尚仁義禮了,到說禮的時候一切都亂了。












四、A血型人際問題:老好人


人際的問題:不能做到互利的人際都無法維持長期平衡,但不同人性格的弱點總是在違反對好人好的原則。


完美主義者、如未頓悟的A血型:對概念層面的好人做概念層面的好。喜歡概念層面優秀的人(讀書好、工作好、有錢、表象素質高),卻忽視對方是否能實際滿足自己需求。同時對對方的好也並非是對方需要的、實用的,如同別人要和白水、一定要給別人星巴克、說星巴克飲料更貴更好、其實不是別人要的。

A型在人際方面總是堅持固化價值觀、一方面限制自己坦誠直率的和朋友溝通,一方面又很容易因為別人真實直率不完美的行為言語有看法或生氣,也會讓朋友覺得不直接、語言迎合行為卻不情願、溝通起來很累、有壓力感不舒服,從而很難建立暢通和深刻的人際。











五、A血型思想優化:修佛家、50分>100分

佛家公式:佛=50。佛家認為佛就是頓悟的人、就是不追求完美的100分,要放下和包容周圍一切不完美的50分,而找到本心的50分,找到本心就能成佛。






第一個故事:佛祖出家,覺悟人生,覺悟是唯一的出路。釋迦牟尼是古印度的一個太子,他看到人們無法避免「生老病死」的痛苦,於是出宮修行希望找到擺脫痛苦的方法。一開始他通過苦修,後來反而更加崩潰,於是他調整了思維方式,突然一天他覺悟了,於是他創立了佛教。



二個故事:拈花微笑,不求完美,追求完美是沒用的。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這個故事是說釋迦牟尼給徒弟們開會傳佛法,結果什麼也不說,用手把一朵很好看的花捻碎了。所有徒弟都不明白什麼意思,只有迦葉尊者慧心的笑了一下,釋迦牟尼知道迦葉頓悟了於是選擇迦葉尊者做接班人。











第三個故事:菩提本無樹,找到本心,執著、改造和苦修是沒用的,找到本心是有用的。禪宗是佛教的一個流派。由達摩傳入中國,於是達摩又叫禪宗始祖,他徒弟二祖慧可(俗名姬光)斷臂的故事也是家喻戶曉的。到了五祖弘忍找接班人,出了一個題目讓大家做一首能看到自己「本性」的有禪意的詩。大弟子神秀寫了一首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五祖認為看不到本性,慧能看到這首詩,對了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晚上弘忍傳慧能佛法和衣缽,點悟他《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A血型最需要的人生哲學:50分>100分



1、50分、100分、0分的定義:

50分的定義。50分是指在100分和0分中間的一個變量;50分是指有50分、又沒有另50分;50分不是絕對的50分,而是一個寓意相對中間、不極端的、在70分和30分中間波動的變量值;50分在這裡用於描述我們自己、別人、人生的所有事情和世界的規律;50分不等價於過去任何一個哲學概念(中庸、中觀、平衡等);50分也並不只是表示「中間」的意思,50分就是這個哲學概念的名字。(後面會有更詳細全面的闡述)

和50分相關的詞語:頓悟、成熟、本心、無欲則剛、不置可否、不完美、不絕對化、包容、不動心、放下、不執著、大事看小小事看了、普通、接受一切、開心、快樂、知足、自然規律、順其自然、為而不爭、無為而治、長無以觀其妙、返樸歸真、存在即合理、人性、天道、真相、中觀、積累、天人合一、平衡、過猶不及、否極泰來、和諧、調和、中和、恰到好處、拿捏分寸、多角度、兼顧、換位、看清、穩定、真實、辯證、接近於客觀世界、長久穩定、可持續、理智、情商高、恰到好處。

和100分相關的詞語:完美主義、過度理性、追求固化概念、爭、極端、過度、過分、優秀、成功、對、正確、掙很多錢、讀書工作生活凡事都要最好、執著、固化、教條、極端、控制、封建傳統大一統價值觀、理想主義、過度感性、空想、海市蜃樓、鏡花水月、空中樓閣、拔苗助長、累、虛弱、極端、負面、投資回報率低、邊際效應遞減、不可持續、幼稚、有名無實、物極必反走向0分反面。

和0分相關的詞語:物極必反、放縱、亂來、崩潰、絕望、極端、迷茫、失敗、錯誤、輕諾寡信、不積累、情緒化、衝動、喪失理智。



2、人生最大的哲學:50分>100分。

一切事物都是50分不完美的,面對一切人事物、用50分的心態要比用100分的心態更好。

外在世界的50分:第二層引言火的例子讓我們認識到一切事物都有50分的好、和50分的不好。火有10個特性,5個有用,5個不好。只看到火的絢爛就100分的飛蛾撲火、註定燒死。只看到火會燒到人就0分的認為火永遠不能碰,註定極端不實用。成熟就是體驗到每個事物10個甚至更多的特性,並且認識到一切事物都是兩面性的、學會揚50分的長、避50分的短。

內在世界的50分:第三層引言屋子理論讓我們知道儒家是100分的屋子、佛家是50分的本心、道家是30-70分的出屋子時機方法。儒家讓我們乖乖的呆在屋子裡、做到100人的仁義禮、可是人們本是50分不完美的、50分努力做100分的結果一定是又累又虛、最後反而50分都沒了。佛家說出屋子去找到你想去的地方、放下100分的屋子、找到50分的本心去處,佛家認為人本不完美、接受50分不完美的人生就是頓悟。西方思想也說以人為本、認識50分真正的自己、和成為50分真正的自己。道家說出屋子要用正確的方法、知道路了可以出去、不知道路的時候先不要著急出去,一切天道都在50分上下波動著,這叫順其自然,70分的時候稱之為天時地利人和、也就是知道出屋子的路了,這個時候可以為,但要為而不爭,30分的時候不知道出屋子的路,則要無為、無為就不犯錯了、無為也是為、無為而治。

人際的50分:第8課對好人好的理論讓我們知道維繫10分的朋友、比100分的愛情、婚姻有用、可持續。每個人都是50分的,著急要100分的愛情、婚姻,如同空中樓閣,必然缺乏基礎、透支能力、註定失敗。不如一點一滴慢慢的從朋友開始認知、積累友好,即便互相的友好只有10分,卻比100分有用,因為彼此付出10分很輕鬆、也很真實、紮實、可持續、並可以逐漸積累到更多,所以一切人際不如先從朋友開始做。


3、50分才是大道。50分包含了大量自然規律和哲學含義。


50分的天道:是混沌、是真相、是統計學數據、是常態、是平衡。在天地宇宙的規律的描述上,道家的老子說的「道法自然」的「自然」(50分),認為自然是「大道無形」是在動態變化的(在50分上下波動,有時候70分,有時候30分)。而莊子認為自然之本源是「無極」,是混沌(模模糊糊的50分)、沒有極的(100分和0分)。《易經》雖屬儒家《四書五經》其實也充滿道家哲學,所謂的「易」就是基於「萬物負陰抱陽」的陰陽平衡(50分)而提出的交換思想,所謂乾坤的對立卦象(70分、30分),乾卦中的九一潛龍勿用(向70分轉化的過程)、九五至尊(接近70分),九六亢龍有悔(到達70分頂點向30分轉化),無一不是反映著天道平衡的觀點。大乘佛家基礎流派中觀派的龍樹說「空」,是中道(50分)、介於「有、存在」(100分)於「非有、非存在」(0分)之間,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近代西方對世界的理解則突破了對神的崇拜,創立了自然科學這個科目,直接通過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和統計學實驗(如天文觀測、牛頓的蘋果啟發、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得出大量統計學數據(貌似是100分),從而獲得部分對宇宙的科學真相的了解(科學更精確了之前模糊和在70分、30分中間波動的數值,但依舊還是不能100分絕對化,比如牛頓絕對空間和經典力學理論看似完美,結果愛因斯坦發現這個理論的先決限制條件是地球上,地球外就不適用了,所以對任何事物的科學界定雖然更清晰了,但因為一個事物的不同方面、特質和性能在不同的條件、需求和情況下,在更大的範疇中依舊是不可絕對化的、又會根據不同時機波動的50分。而更多的時候我們作為個體很可能根本無法掌握時機和科學,這個時候更加需要處在50分,而不是隨意判斷100分或0分)。

運用50分天道的哲學:道家是順其自然、佛家是中觀、儒家是中庸、近代西方是科學現代化。道家說自然是在變化的,「風來了草倒下、風走了草站起來了」,我們和草一樣順著自然就可以了,而最高的模仿自然的形態是「上善若水」,而人順其自然的兩個具體方法就是「為而不爭」和「無為而治」(天時地利人和70分的時候「為」,天時地利人和都沒的30分時候「無為」,無為也是一種為)。佛家中觀派面對「不可判斷空的世界」則採取了「凡事物不置可否」(50分)的方法面對。儒家的孔子則根據天道提出「中庸」的道德規範,要人處事折中、避免極端,孔子是大智慧的、孔子說的「中庸」是變通和講究時機的(是在70分和30分中波動的中庸),只是後世把中庸過度教條化、極端化了(中庸變成了100分的極端標準)。而近代西方通過對自然科學的運用創造的現代化世界雖然看上去很高效(100分),但是人類掌握部分科學後的發展又是極端無序不科學的(0分)、也產生了巨大的違反自然規律的負向作用,比如資源的過度使用、對環境的嚴重破壞(霧霾、大氣破壞、江河湖泊污染)、可能反而造成不可逆的、不可持續、比收益損失更大的惡果(0分),所以此時更加需要用道家的順其自然和無為而治的50分思路反向反省、去補課,否則地球必然走向快速衰竭。

50分的人道:是生老病死、是有優點和缺點、是一切都不完美。生老病死,人出生就必然要死去,人生的一切都不會完美(50分),包括我們的學習不可能每次100分,工作也不可能都非常理想、愛情婚姻不可能永遠幸福、還要註定面對失去親人的痛苦。我們也不完美、每個人有自己的個性、特質,並且在不同情況下會呈現出優點或缺點(長處的70分、短處的30分,又或可能在不同要求下長處變成了短處)。

運用50分人道的哲學:佛家是放下求本心、是包容成熟頓悟長久快樂、西方近代哲學是人性至上和契約精神。儒家完美主義的「仁者愛人」(100分)的哲學,對人性的理解完全偏差,孔孟只強調人性善(仁義禮)的部分,卻看不到人性自私的部分,所以讓人們追求的很累、迎合的也很虛。佛家的創立者釋迦牟尼「拈花微笑」教人們放下對完美的執著(不要100分)、接受生老病死,覺悟這一切的人就是佛,《金剛經》說「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不固化在任何概念上,禪宗的慧能也說「見心見性」找到50分的本心。認識到人生一切的不完美、學會接受和包容50分的人生了,就是成熟和頓悟的了,有了如此的50分心態對待自己、別人和一切事物才能長久快樂。文藝復興後的西方近代哲學則強調尊重人性,天賦人權人人平等的哲學思想,從而讓人們更加認清和接受真實的人性(人性是50分的,理解人自私和無私的所有部分,從而最大限度的解放了人的創造力,從而有了創造iphone的賈伯斯),並在人性的基礎上建立其了更合理公平的社會契約交換方式,強調權利和義務一致的公開交換形式(人可以按照契約與他人或社會交換的方式,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從而最大限度和最高效的滿足每個人的人性需求,交換也是實現50分平衡的方式)。




4、50分才是真正的人生:100分是完美主義、理想主義,小機率事件,50分是接受自己、別人和世界的不完美。

正確的50分心態是:凡事不要追求完美的100分,也不要在碰到問題後又自曝自己走到另一個極端放棄的0分。而是一開始就順其自然的行為,接受一切事物都是不完美的50分,在碰到任何問題挫折時也立刻接受這樣50分不完美的人生、不自暴自棄、並繼續保持50分的心態前行,才能保持穩定、成熟、實用的心態,樂觀、有效的面對人生的一切。

50分的真實和100分的虛假:每個人本來都是50分的,因為人都會生老病死,因為讀書工作學習生活都不可能做到100分,因為正常人讀書基本就60、70分,沒有人能考試都是100分的。如果一個學生A努力想考試得到100分,那麼他就要付出比原來更多的100分力量,結果還得到了80分,缺的20分則只能通過抄襲、拍老師馬屁、虛偽騙人等各種不好的方法來實現100分了,社會中的生存也是如此,想要更好100分的人,除了勞碌命努力導致身心俱疲實現80分,後面的20分就要靠假仁假義的虛偽來做到。所以當一個人的價值觀不接受50分而追求100分的時候,就產生了今天人們所有的心態不好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孔子標榜仁者愛人100分、孟子標榜人性本善100分聽上去很好、道義上看似站的很高在批判其他人的不好,結果人們努力在做100分的結果都是很痛苦勞累、因為真正的仁義禮對人的要求太高了,人們努力做還是做不到。到最後整個社會的人都變得虛偽了,因為既然做不到100分,社會又要你100分,你自然只能假仁假義虛禮去假裝100分迎合和騙人,於是被騙的人也學會了虛偽,變虛偽的人至少還是找到不完美的變通的方法了,而那些堅持真實努力、不願意變虛偽的人反而更不好,因為他們違背世界本來不完美的50分原則,最終比虛偽的人更痛苦和更差。所以佛家叫我們放下100分找(拈花微笑:碾碎的50分的花才是真正的人生,要面對50分不完美的人生微笑)到50分的本心(菩提本無樹:你的心不是完美的菩提樹和明鏡台,不需要認為自己50分內心有灰塵而去要求自己100分。無所住而生其心:你的心不要固化在任何社會100分的對錯好壞上,才是你真正的本心),道家叫我們順其自然的按照自然的70分30分波動規則去為或者無為(為而不爭:一切時機在70分時候,選擇為,但是不用爭概念。無為而治:一切時機在30分不好的時候,選擇無為),不要刻意的爭100分,只要不爭100分就反而不會痛苦和虛偽了。所以人只要看清、接受和運用自己和客觀世界的50分的好和不好的時候,就是最好了。

100分的概念不可持續:一個男生A為了結婚而結婚,為了結婚生孩子的概念而結婚,只是按照優秀的要求尋找對象,同時也總是迎合對方不敢表現真實的自己,最後在一起根本沒共同語言,同時也因為太概念化、根本沒有有血有肉的真實感和人性魅力,最後老婆離婚去國外了。然後他還繼續要按照新的概念找人結婚生孩子。越是要100分完美主義概念往往反而演示了真實的自己、不敢說真話、總是迎合對方、沒有現實真正人性、壓抑自己,最後很難得到快樂和好的結果。佛家說無欲則剛,越有100分慾望反而不能真實淡定了。道家說人要不爭,越爭100分,結果反而不好。太追求儒家仁義禮的100分邏輯,,反而勞累自己和虛偽了,結果可想而知是不好的。所以根本不需要標榜100分的概念(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都說好的反而是不好。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崇尚賢能就沒人爭100分了,不把名牌買很貴,就沒人偷盜了,不要有慾望,人心就不變態了)。

100分的感覺不可持續:一個女生A被男朋友B掐著脖子說不要離開他、要一輩子、還割腕錶示自殺,還每天公司家裡等對方接送、最後女生A投入進去了,一個月後再去找男朋友B就再也找不到了。很多感性的B血型人,愛一個人的時候一見鍾情、完全投入、付出一切送出最多最貴的東西、完全真實的期望一輩子愛,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因為越衝動的感情往往是基於不全面了解和理想主義美化對方形象的,時間長了平淡了反而站在那個100分心中白馬王子感覺高度看對方真實的50分就受不了了,最後開始抱怨、責怪和更快的離開。所以100分的愛、100分的感覺根本不可靠、也不可持續,並不好(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聖人為腹不為目:表象100分的聲色犬馬的東西,反而不是好的,頓悟的人追求實際的吃飽生活開心,而不是被表象的東西迷惑)。

100分的真仁義不可持續、結果才導致假仁義才遍行人間:儒家烏托邦式的幻想人們都可以做到真正100分的仁者愛人、君子喻於義那樣的仁義禮,結果2000多年下來人們都變成了假仁假義虛禮。因為真正做到100分仁義禮的人都完蛋了,「真仁」的方法對人,就是開超市老闆A給別人礦泉水不要錢,因為相信對方燒飯B以後也會在自己餓的時候幫自己,結果人家沒幫你。下次超市老闆A只能選擇「真義」方法對人,問燒飯B以後會幫自己否,燒飯B說會幫,於是又給對方礦泉水,後來燒飯B沒兌現「義」的承諾。下次超市老闆A又只能選擇「真禮」的方法對人,燒飯B進來想要水,老闆A看看對方是否懂禮貌或者送自己小禮物,燒飯B客氣的做了做拱、還送了顆花生給老闆A吃,老闆A認為對方讀過四書五經,一定是講仁義以後會幫自己的,於是把礦泉水送給對方,結果下次還是沒得到幫助,於是超市老闆A再也不相信100分的「真的仁義禮」了,從此走上假仁假義虛禮的道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變現。超市老闆A到一定年紀想談朋友了,他約會首先採取「虛禮」,對美女A非常客氣、不說髒話、不亂扔垃圾,而且送對方回去,美女A也是深受儒家「仁義禮」的影響,覺得老闆A很有禮貌,於是決定和他交往。接著老闆A開始使用「假仁」,每天接送對方、陪對方吃飯、看電影、玩,說自己因為愛對方就全身心付出不要回報,這下感動了美女A,希望嫁給他。最後老闆A覺得自己付出太多了、對方也沒回報自己,就希望美女A和自己睡覺,美女A說除非結婚才可以,於是老闆A決定採取「假義」的方法,告訴對方說自己會和對方結婚的,於是美女A看到之前對方做到了「禮和仁」、於是相信他一定也是講「義氣」的,變和對方好了,結果老闆A最後說:他媽媽說大家八字不合,就分手了。這就是最終今天社會無法做到孔子100分「真仁義」之後的變通運用的「假仁假義虛禮」,而老子《德經》第一段就說: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人們不講天道和人道之後開始講仁義禮,到了禮的時候一切就混亂了,最終這個社會變成了拜金主義,為了金錢一切虛偽的手段都可以使用。而此時的西方早已建立了基於真實人性的契約精神,也就是說因為人性都是50分自私和貪婪的,所以人和人之間的相處交換關係,要用契約的權利義務交換形式來實現,也就是你想要礦泉水就給錢,你想要和對方結婚也要簽結婚協議,一切都是真實50分的社會交換,而不是幻想的100分「仁義禮」的單向給予或非實時付出。這就是為什麼西方最終在15世紀文藝復興後基於50分的人性認知超越東方封建社會基於100分的人性認知的原因,也是為什麼中國傳統封建社會最終被推倒,今天也必須按照西方的契約方式進行所有僱傭、婚姻等一切交換關係的原因,只是還不夠徹底,人們心中還有很多封建的儒家100分愚蠢思想。所以50分的真實遠遠比100分虛假的完美好。



5、50分才是成熟:0分和100分是極端、不實用,凡事物要不置可否,50分才是度、才是成熟、頓悟和全面完整的理解世界。

0分、100分和50分的認知:對於火的理解。B血型小朋友的覺得火很漂亮100分,去抓、燒到了變成0分,下次還是如此循環,這個叫做飛蛾撲火感性認知世界,所以一輩子無知。A血型的小朋友因為父母告訴他,火不能碰的100分概念,於是即便火可以取暖、燒飯也不敢用,這叫做堅持了100分極端概念、反而不實用,長大後也想去嘗試燒飯、取暖,又總覺得違背了「火不能碰」的100分原則,所以一輩子很累、內心不健康,心態一直很差。O血型的小朋友對火毫無認知,碰了一下被燒到了,於是了解火燒到的嚴重性有多少,這叫「體驗式認知」,下一次看到火燒飯又知道火可以燒飯,但是絕不相信火可以取暖這個概念,因為他們從來不相信沒體驗過的概念,這叫「固化客觀主義」,最後慢慢的他們對火的理解最全面了、知道火可以燒到人、也可以取暖和燒飯,所以他們通常是所有人中間最成熟、因為他們對事物理解最全面、綜合,能把握50分的度,而不是極端於100分概念和表象感知,最後走向相反的0分負面結果。最後AB血型小朋友一直在觀察其他小朋友怎麼面對火,於是總結出了火的規律,這叫「體驗加邏輯的認知」,他們和O小朋友一樣全面了解了火的50分全面屬性,只是效率更高。做一個成熟頓悟的的人其實就如同認識火的方法一樣,首先去充分的經歷體驗獲得全面的數據,然後根據這些數據去判斷不同情況下如何面對火的50分方法,而不是極端於0分100分的感覺或一個固化概念。悟性高的人可以用別人的數據去充實自己的50分認知,悟性低的人要靠自己慢慢體驗獲得50分認知,毫無悟性的人怎樣經歷也依舊被100分表象感覺或固化概念影響,永遠無法成熟頓悟。所以儒家的100人仁義禮完美主義概念認知是錯誤的,為了概念而概念(比如:極端認為火不能碰的,為了結婚而結婚),反而是不成熟的。道家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無以觀其妙,常有以觀其繳:不追求概念,才能全面的看到事物真正的玄妙50分,說概念,只是為了看到事物的邊緣。佛家中觀派說,對一切事物都要不置可否,不要說對錯、不要說100分或0分、不要做判斷,這個時候你才能最全面的體驗到這個事物的真相。

追求100分反而走向0分,卻把握不住50分的度:大禹治水,大禹如果是B血型,就隨便水(慾望)怎麼流、任其泛濫,這叫0分感性的處理事物。如果是A血型,就把堤壩設置很高100分,結果水(慾望)擠壓的越來越多,最後潰堤,可是潰堤的時候他們再也沒有辦法去應對了、也只能任其0分泛濫,這就是為什麼最追求好的A血型人都是勞碌命、癌症抑鬱症自殺最多,以及行為通常最極端於100分和0分兩頭。大禹應該是O血型,50分自然疏導,而不是任其泛濫或堵住水(慾望)。所以,最好的治水方法不是100分的堵,而是50分的疏導,最成熟的人不是追求100分的完美概念,而是按照事物的真實規律和內心的真實體驗去採取50分的實用、有效和不完美的措施。



6、50分才是最高分:50分比100分高,100分概念最後是0分,越要優秀、有錢、愛、完美概念最後反而身心痛苦、更大問題。

100分邊際效應遞減:兩個人能力接近,一個打工A努力奮鬥,掙錢5000元覺得少,又打一份工,掙錢1萬。一個月光B得過且過掙錢5000元。打工A和月光B前面掙錢的5000元是用來維持基本的住房、吃飯、生活的,而打工A後面5000則是為了更好生活和面子去買更貴的名牌或非必須生活品的。看上去一定掙錢多的好,因為更多錢可以買更多東西,但事實上是:有房子有車子和沒房子沒車子是有巨大區別的,有基本生存和沒有條件基本生存是有巨大區別的。但是普通房子、普通的包包、普通的車子、生活條件一般和大房子、名牌包包、更好的車子、更高級的生活之間的區別就沒那麼大了。也就是說前面5000元的使用價值遠遠大於後面5000元的使用價值,而獲得前面5000元和獲得後面5000元付出的代價是相同的,甚至後面5000元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接近耗盡的時候會產生不可逆的身心損失。掙1萬元的實用價值更不不到5000元的兩倍,而付出代價則超過了2倍,這就是邊際效應遞減,所以做人平庸一點好,不用追求100分的優秀、有錢、完美,因為那樣回報反而更少。

50分回報率高:有一個同學A讀書沒門課要花100分力量努力,結果也不可能考100分,考了80分,另一個同學AB喜歡混100分力量分給兩門課、各自50分力量,結果每門課60分。看上去前面同學A更努力優秀,其實同學A的100分換來了80分,是虧本的,同時要考兩門就要超負荷的使用200分力量,結果幾年後身體很不好。而同學AB看似得過且過,其實100分考了2門課,100分換了120分,是盈利的,同時保存了實力。所以接受不完美的50分才能獲得更大的回報,完美主義100分最後反而還得不到50分的回報。因為100分中的前50分價值最大,可以產生60分作用,後50分則邊際效應遞減只能產生20分價值,所以50分的付出收益率是最高的、100分的付出綜合而言收益率反而低。

50分可持續性強,100分反而產生不可持續的惡果:有一個人爸爸A血型胃癌晚期,女兒A每天狂哭不吃飯,媽媽O勸她說:不要把自己身體也弄壞,這是你爸爸的命。女兒A認為媽媽O缺乏情感,說:以前爸爸A做家裡事情努力。因為媽媽O做事情不積極,爸爸A總是認為:沒人做總要人做的。看上去爸爸A更努力100分、付出更多、更有愛。其實這個思路是錯的,這對父母結婚30年,假設爸爸每年為家庭付出100分得到80分回報(邊際效應遞減),媽媽為家庭付出50分得到50分回報。爸爸30年為家裡創造了30年*80分=2400分價值,媽媽為家庭創造30年*50分=1500分價值,看上去爸爸A多,但是爸爸死掉了,給家庭帶來更大痛苦,同時一個家庭50、60分基本就可以了,到80分時候一方面邊際效應遞減、後面30分價值降低了,一方面付出的辛苦會產生後面胃癌這樣的負面作用。而媽媽O還能活30年,最終還能看到女兒A成家、為女兒帶孩子,所以最終為家裡創造的價值是60年*50分=3000分價值,所以最終一方面自己活了更多30年,沒有給家庭帶來喪失親人的痛苦,一方面為家庭創造的價值3000分比爸爸A的2400分更多,所以50分的平淡的、淡薄的愛比100分深入的、強烈的愛更好、更長久、價值更大。




6、數字哲學50分>100分:是集合儒釋道、西方哲學、經驗哲學一體的人生大哲學。

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中有兩句經典台詞: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小孩子才看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