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倫敦寸土寸金的富人區,卻遍布免費開放的公園和紀念碑

沙漠玫瑰rose 發佈 2020-01-09T08:32:07+00:00

2016年劍橋大學曾經做過一次「人口普查」,有了如下這張圖:暗紅色是印巴和孟加拉裔,黃色是美國人,藍紫色是非洲人,藍綠色是土耳其,亮紅色是華裔,黃綠色代表歐洲其他國家,灰色格子部分是英國人口為主的區域,但並不代表他們是純正的英國人,這其中可有不少是父母擁有了英國籍的「二代移民」。

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厭倦了倫敦,你就厭倦了生活。

和世界上許多大城市或者說「超級城市」一樣,倫敦該有的毛病一點兒都不少。人多車多髒亂差,過馬路我就沒看見過有一個人等紅綠燈,連接倫敦眼和議會大廈的威斯敏斯特橋上不下十個用「杯子猜球(類似於中國戲法「三仙歸洞」)」把戲騙人的團伙。百年歷史的老地鐵四通八達,卻因為老舊沒有空調倍感憋悶;早晚高峰的上班族步履匆匆……記得我在巴斯遇見一個當地大叔,我跟他說我還是更喜歡倫敦,巴斯有點過於安逸了。大叔笑著說「那說明你還年輕,我年輕時候也喜歡倫敦,但是我現在搬到巴斯來住了」。


無論你想像中的倫敦是怎樣,這座城市總能讓你看到超乎想像的一面。她像所有大城市一樣開放、包容而又多元化。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在過去的兩三百年間吸收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他們努力融入倫敦的同時,也在改變這座城市。

英國本地人僅占倫敦人口總數不足一半,要知道所謂的「英國人」可不僅僅都是白人。37%的人口在英國以外的地方出生,包括近25%來自非洲國家,這個比例隨著新移民的大量湧入還在不斷上升。2016年劍橋大學曾經做過一次「人口普查」,有了如下這張圖:暗紅色是印巴和孟加拉裔,黃色是美國人,藍紫色是非洲人,藍綠色是土耳其,亮紅色是華裔,黃綠色代表歐洲其他國家,灰色格子部分是英國人口為主的區域,但並不代表他們是純正的英國人,這其中可有不少是父母擁有了英國籍的「二代移民」。

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移民和高傲刻板的英國人,總能碰撞出奇妙的化學反應。

我在英國旅行這些天,一個微信群里不斷提示在倫敦旅行時被偷被搶的信息,看得我心驚肉跳。是的,倫敦並不安全。但世事無絕對,這個世界上就沒有絕對安全與絕對不安全的城市。在倫敦的這些天,我選擇了住在「倫敦西區」的民宿。並不僅僅因為旅遊景點集中,而是因為這裡是倫敦傳統的富人區,大致包括查令十字街以西,牛津街以東的地區。這裡寸土寸金,不僅是英國王宮、首相官邸、議會和政府所在地,還雲集劇院,是世界公認的音樂劇最重要的原創地,與紐約百老匯齊名的世界兩大戲劇中心之一。即便沒什麼興趣看這些陽春白雪,漫步於這一地區,街道兩旁大多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紅磚建築,間或駛過復古的計程車;或是跳上一輛紅色雙層巴士遊走,去公園洗個肺;夜晚找一間小酒吧,和當地人一樣站在吧檯旁喝啤酒吃炸魚薯條……這時候才會感嘆:倫敦就是倫敦。




倫敦西區除了遍布宮殿、教堂和劇院外,還坐擁大片的城市綠地。早上去公園跑步,周末還可以在附近逛街剁手。

白金漢宮周邊有兩片公共綠地,免費對所有人開放。正東的叫聖詹姆斯公園(St James Park),這裡原本曾有一座麻風病醫院,以耶穌門徒小雅各命名,雅各是希伯來語,英語就是詹姆斯,公園也因此而得名。下令這座園林的也是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James I,1566-1625),他還讓人在綠地南邊修建「動物園」豢養珍禽異獸,所以到現在公園南邊的路還叫「鳥籠步道(Birdcage Walk)」。查理二世復辟後請設計師在綠地里修建起運河,1826年喬治四世(對,還是那個愛好奢華的皇帝)請約翰·納西重新規劃花園,納西把筆直的運河改建成天然湖泊,給公園增添了幾分靈氣。

白金漢宮北側另一塊綠地名字更加簡單粗暴——「綠園(Green Park)」,也有人音譯為「格林公園」,放眼望去滿目蔥綠,可若是知道它的來歷,不免就有幾分毛骨悚然。這裡最早曾是東側麻風病醫院的墓地!查理二世改造聖詹姆斯公園時一併將這裡改造成花園,約翰·納西又將其修整一番。

綠園與白金漢宮之間的這條林蔭路叫「Constitution hill」,直譯過來就是「憲法山」。別看這麼重要的位置,卻免費對任何人開放。正值秋天,路兩側的樹木枝葉茂密,煞是好看。

快到盡頭時道路兩旁有幾座紀念柱,上面刻的都是「日不落帝國」時期大英國協及殖民地的名字。

林蔭路走到盡頭是一個小廣場,中央矗立著雄偉的威靈頓拱門(Wellington Arch),它被稱為英國的「凱旋門」,雖然從身量上並不能和巴黎那座著名的大凱旋門相提並論。

別看這座拱門今天看上去挺威武,建造過程可是一波三折。威靈頓公爵(Arthur Wellesley, 1st Duke of Wellington,1769-1852)曾在滑鐵盧戰役中指揮英荷聯軍擊潰了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從而改變了世界歷史的發展。英國人建造這座拱門為的是表示對他的崇敬。

這座拱門原本位於廣場西北方向海德公園的入口處,因為公爵當時就住在廣場和海德公園之間的「阿普斯利大屋(Apsley House)」,人們設計拱門的時候希望公爵站在窗前就能看到它。1826年設計師德西姆斯·布爾頓(Decimus Burton,1800-1881)曾想參照巴黎羅浮宮前的小凱旋門,在它頂上放置古代的四輪戰車,結果因為沒錢,所有雕像都被省略了。直到1846年才在上面加了一尊威靈頓公爵的騎馬像,這一下子引起了更大的爭議,因為高高的騎馬像加上去太不符合比例。可撤下去又有點顯著對公爵失禮。最後還是女王站出來解了圍,她下令「至少在威靈頓公爵有生之年不能撤」。1883年,隨著城市改造修路,拱門被移到今天的位置。

雖然公爵早已去世,但也借著這個機會把最初的設計進行下去。1912年由米徹勒姆男爵(Herbert Stern, 1st Baron Michelham,1851-1919)出資,英國雕塑家Adrian Jones(1845-1938)製作了頂部的四輪馬車銅像,馬車上方是手持橄欖枝和桂冠的勝利女神尼克(Nike)。為了表示對男爵的謝意,以他的兒子為「模特」,在四匹馬之間塑造了一個小男孩兒。

拱門西北方向的威靈頓公爵騎馬像(Equestrian statue of The Duke of Wellington)並不是原本在拱門頂上的那尊,這尊騎馬像是1888年由英國雕塑家約瑟夫·埃德加·波姆(Joseph Edgar Boehm,1834-1890)設計製作。而原來的那尊銅像被移到了距離倫敦西南50多公里的奧爾德肖特(Aldershot)小鎮,那裡建有英國第一個永久軍事訓練營,讓公爵永遠在這座「英軍之家」陪伴兵士們。

廣場對面是為紀念戰爭而建的「海德公園紀念碑群」,南側的弧形牆是澳大利亞戰爭紀念碑(Australian War Memorial,London),為的是紀念兩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10.2萬名澳大利亞人所建立。紀念碑的花崗岩石板全部來自澳大利亞西部,上面密密麻麻刻滿了城市名字,它們是所有澳大利亞籍參戰士兵的出生地,共計23844個。一些字體較大的名字是澳大利亞人參與的47場重大戰役的名稱。



弧形牆北側是建於1925年的皇家炮兵紀念碑(The Royal Artillery Memorial),以紀念一戰中犧牲的49076名英國皇家炮兵。兩面刻有碑文:「帶著自豪緬懷49076位在1914-1919年那場偉大戰爭中為國王和祖國捐軀的各級皇家炮兵」。紀念碑上方的大炮的原型是英軍在一戰中使用的9.2英寸口徑主力榴彈炮,炮口的方向是指揮官,東面炮手身上掛滿了炮彈,西面炮車司機雙臂張開,北面躺下的代表剛剛犧牲的戰士。在他身下還刻有一行字:這是一位皇家成員之死。


在小廣場的東北方向,過馬路還有一處「轟炸機司令部紀念館(Bomber Command Memorial)」,為的是紀念二戰中英國犧牲的55573名空軍。


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都在市中心有一塊「綠肺」,向公眾免費開放,諸如紐約中央公園,巴黎杜樂麗花園等,至於北京嘛,呵呵。倫敦的「肯辛頓區」因肯辛頓王宮而得名,這一區域裡的綠地連成片,海德公園(Hyde Park)與肯辛頓花園連在一起,又因王室的存在平添了幾分「王者之氣」。

占地360英畝的海德公園是西方國家用來指代「言論自由」的代表名詞之一,公園裡的「演講角(Speakers』 Corner)」從1800年起就是進步青年們的聚集地,馬克思、列寧等人都曾在此發表過演講。當然,更多的時候是憤青們來此發泄的。其實憤青真不分國界,到哪兒都有閒極無聊的人。不過,能有這麼個免費的地方自由發表一下言論,也是西方國家的一大特色。國情不同,尊重他們的習慣吧。

這片土地最早屬於威斯敏斯特修道院,1536年亨利八世推行宗教改革波及修道院,把這裡改造成皇家獵場,直到1637年才向公眾開放。1728年,喬治二世的妻子卡洛琳王后(Caroline of Ansbach,1683-1737)要求把綠地一分為二,西邊是肯辛頓宮私有的皇家花園,東邊就給了海德公園。

走在海德公園裡,放眼望去大片的綠地令人心曠神怡,它是英國傳統園林與現代都市的完美結合。可以說,這幾處連成片的綠地,是倫敦最棒的野餐聖地。

雖然比起其他一些移民國家,倫敦的多元文化也許並不能給人那麼直接的感觀衝擊,但倫敦西區確實是極佳的居住地。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