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生活」人工智慧對數據存儲的需求與挑戰

閃德資訊 發佈 2020-02-10T22:50:04+00:00

結合全國抗疫期間,儘管學校停課,企業停工,但依然能夠了解信息,保持學習進度的情況,這裡面一直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除了網際網路外,那就是強大的黑科技--AI智能。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裡面講到是中關村收集了138項黑科技增援武漢疫情。結合全國抗疫期間,儘管學校停課,企業停工,但依然能夠了解信息,保持學習進度的情況,這裡面一直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除了網際網路外,那就是強大的黑科技--AI智能。

舉個例子,利用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圖像識別等技術賦能紅外熱像儀,實現全景拼接、目標檢測、目標跟蹤、目標識別等功能,助力大範圍群體測溫及預警問題,大幅提高測溫效率和異常體溫者檢出的準確率,基本實現了公共場所無人值守的智能體溫檢,這就是智能識別。

在醫療方面,以CT影像快速診斷為主。據了解,這個項目可以針對檢出的病症進行測量、密度分析,支持患者前後片對照,提供量化數據對比結果,對患者進行轉歸分析,輔助醫生更快完成疑似患者診斷。到2020年2月2日為止,這個項目已在10家醫院上線並使用。

還有服務機器人,1月31日,獵戶星空向武漢火神山醫院交付了智能遞送服務機器人——豹小遞。


在這裡小編插入一個有趣的題外話,有一部90後都愛看的網劇叫愛情公寓,在第5季30集裡有講到人工智慧,我覺得有點意思,跟大家分享一下。一款收音機被黑科技技術宅小黑改造成一個可以行走的自帶BGM的智能收音機,而且不需要網絡,自帶學習能力,不管是硬體還是軟體都非常的高級。像下圖所述一般。

也就是說,AI智能給予人們的生活的改變是巨大的。全民抗疫期間,AI智能的支援展現了我國的科技水平,同時也表達了國家支持半導體行業除了跟進時代的進步,還有利於中國醫療水平的發展·,此時我會想到一個問題,中國當前AI智能與存儲搭配的水平到達了什麼地步

Best搭配:存儲與AI智能

說到2019年3月的AI智能存儲。我們都知道傳統存儲是硬體搭配軟體,完成增加,刪減,修改等存儲功能,還有一些其他特性。但伴隨著時代進步,客戶對性能和容量的需求越來越大,為了適應這種變化,存儲廠商不得不瘋狂的堆砌硬體,來滿足客戶需求。軟體方面也在不斷升級,但是總不能很好的整合硬體資源,徹底發揮硬體實力、榨乾硬體性能。

於是有公司開發出一款嵌入式存儲OS,這套系統的優勢,主要針對客戶在實際使用中對於性能、穩定性、安全性、成本等方面的要求。

一、性能


這款嵌入式存儲OS,最新疊代版本加入了AI智能系統,能對寫入的數據流進行分解,重構數據流,將散亂的數據片段整理成有規律、有順序的數據結構。硬體結構上採用了多級緩存機制,數據的寫入速度達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由於數據結構進行了優化重建,數據寫入後所占空間也是不可思議的節省。


同時,內建價值判斷體系,自我學習用戶行為。對於階段性使用頻率較高的數據和預測將要使用的數據優先存放到多級緩存中,並根據不同的權重分發到三級至一級緩存,實現了數據讀取速度的梯度排列,讓用戶需要的數據更快的進行讀取。京存存儲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對於用戶日常使用中的行為習慣進行了模型建立。這也是AI智能系統中價值判斷體系的重要依據,這一切都是為了數據的流暢吞吐。軟硬體的有機結合,大大提高了設備的吞吐性能和IOPS。

24塊SATA3.0硬碟,在友商的軟硬體體系中,進行多人渲染,一般20個人開始卡頓。而搭載AI智能系統的京存存儲設備,24塊SATA3.0硬碟可以供40多人同時渲染而遊刃有餘,這就是硬體搭配和軟體資源合理分配的極致表現。

讀取速度高達2800MB/S,IOPS高達50萬,這樣的性能保證了每項任務都快速完成。

二、穩定和安全

強大硬體平台,每個元器件均為國際名牌、原廠採購,穩定性、可靠性均有保障,這一切讓設備性能、穩定性有了強大的基石。

加入了AI智能處理子系統。內部還有反病毒引擎、AI智能自我決策系統、AI智能自我恢復系統,具有多層次、多方位、多方案對自身的完整性、功能性、硬體健康狀態審查,全方位提高設備安全性、穩定性。強大的病毒查殺功能,對於各種病毒具有圍追堵截等手段,全方位立體化檢測異常,實時處理病毒,捍衛數據安全。

為防止電源故障和意外斷電,採用雙冗餘電源設計,內部緩存還具有超級電容保護,數據可保持兩年之久。

設備內部結構及風道設計合理,採用超大風量散熱風扇和優質純銅散熱器,還具有一系列溫度超標保護、報警機制。

其中還有突破性的目錄權限管理功能,扼殺數據泄露和誤刪除的風險。這樣的例子還不止一例。

在2020年2月3日,西部數據宣布,已成功研發出第五代3D NAND快閃記憶體技術BiCS5。該技術BiCS5是建立在三級單元(TLC)和四級單元(Q LC)技術的基礎上,並根據這一技術,使其理想地解決與移動設備和人工智慧相關的數據的指數增長。


BiCS5是其迄今為止最高密度和最先進的3DNA ND技術。根據西方數字,第二代多層存儲孔技術,改進的工程過程和其他3DNAND單元增強顯著地增加了橫向跨越晶片的單元陣列密度。這些「橫向擴展」的進步,結合112層垂直存儲能力,使BiCS5提供高達40%的存儲容量每晶片比西方數字96層BiCS4技術,同時優化成本。

該公司聲稱,引入BiCS5技術建立在完整的西方數字3D NAND技術組合的基礎上,用於以數據為中心的個人電子產品、智慧型手機、物聯網設備和數據中心。隨著進入下一個十年,一種新的3D NAND擴展方法對於繼續滿足不斷增長的數據量和速度的需求至關重要。

人工智慧已經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而數據作為人工智慧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在整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核心角色。智能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深度學習訓練、人工智慧推理等等,無不依賴於數據以及承載數據的基礎設施。夯實基礎設施建設,才能駕馭海量數據,進而驅動人工智慧的落地實踐。


人工智慧對數據存儲的需求與挑戰是巨大的,未來存儲的疊代也會與之搭配,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