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獲得「百篇優博」,這九位導師是怎麼培養博士的?

學術資源大全 發佈 2020-03-01T04:40:51+00:00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是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組織開展的一項工作,旨在加強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工作,鼓勵創新精神,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博士生教育的質量。


來源 | 本文內容選自《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年8期,原文標題:嚴謹治學 誨人不倦: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導師談博士生培養

編輯 | 學術君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年第8期上刊發了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導師談博士生培養的筆談會內容。多位博士生導師就論文選題與人才培養、生源質量與人才培養、課程學習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治學方法與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問題,暢談了指導和培養博士生的體會。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簡稱「全國百篇」)是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組織開展的一項工作,旨在加強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工作,鼓勵創新精神,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博士生教育的質量。評選工作每年進行一次,每次評選出的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不超過100篇。該評選自1999年開始,至2013年以後不再開展。


指導學生獲獎年份

顧明遠(北京師範大學教授):2001、2012年全國百篇優博指導教師

劉桂生(清華大學教授):1999年全國百篇優博指導教師

都有為(中科院院士):2000、2003年全國百篇優博指導教師

房忠賢(國防大學教授):2001年全國百篇優博指導教師

柯 偉(工程院院士):1999年全國百篇優博指導教師

錢海皓(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2001年全國百篇優博指導教師

林崇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1999、2007年全國百篇優博指導教師

戴立信(中科院院士):2003、2004年全國百篇優博指導教師

陸祖宏(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0、2001、2005(提名)、2008年全國百篇優博指導教師



論文選題與人才培養


顧明遠


在有限的條件和時間裡,要使博士生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選擇合適的研究題目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謂幫助博士生選擇論文題目,實際上就是幫助他們基於已有的研究基礎、興趣、特長、能力等因素,在研究工作不斷向縱深進展中,經過反覆比較、分析、論證和調試,逐步明晰主攻方向和戰略目標的過程。


社會科學的科研課題與自然科學的研究課題略有不同,往往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很難把課題分解,有時候導師的研究課題並不適宜學生做,另外博士生的學術背景各異,可能與導師的研究方向也不一致。這時,作為導師,應根據博士生的不同背景、不同特點,幫助他們選擇合適的論文題目。我們常常遇到兩種情況:一種是博士生不知道選擇什麼題目。看了許多書,覺得問題一大堆,理不出頭緒,不知道選哪個好。這就需要導師耐心地和他們討論,了解他們對各種問題了解的程度、收集資料的情況,向他們介紹本學科當前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前沿問題,通過討論幫助他們理清思路,集中到一個他們可以完成的課題上。另一種情況是,一些博士生對課題的選擇貪大求全。題目選得很大,面鋪得很寬,動不動想建構一個什麼理論體系。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勸他們選擇一個小題目來研究,這樣才能研究得深入,做出有水平、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在社會科學領域裡大題目是很難研究的,因為社會問題很複雜,很難由一個人在很短的時間內研究出結果。教育領域裡有許多宏觀的大問題,很難由一篇博士論文來完成,但教育領域中也有許多具體問題,包括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學校管理中的許多問題需要理論來回答。因此,在選題上,既要引導博士生關注學科發展的前沿課題,又要指導他們關注當前各領域的實際問題,並且實事求是地根據他們的具體條件選擇適宜於他們在博士生學習階段能夠完成的課題。


劉桂生


選題的指導思想應該是「先顧其大,後顧其小」,所謂「大」,簡單說就是題目意義要重大。所需說明的是「小」,我們可以把「小」簡單理解為問題的關鍵、焦點、要害。選題不能只看它「意義重大」,還要把這種意義最集中、最豐富、最濃縮的所在找出來。在這一問題上最常見的毛病是只管「意義」重大,而不管其他。任何一篇博士學位論文,從寫作的規程來看,一般由論域、論題、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結論等六個部分組成。選題發生在「論域」與「論題」之間,但這兩部分的內容卻很容易混淆。很多人常常把「論域」直接當作「論題」來寫,造成論文題目很大,使整個論文研究工作很難進行。在我們的現實工作中,這樣的例子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過去我們常說的博士學位論文要「小題大做」的觀點非常有道理。


都有為


對博士生來說,各人的情況不一樣,因此,具體到每個人選題的時候,最有學術價值的、最熱門的,未必就是最好的,重要的是要讓他們知道什麼才是最適合他們的,能否在這個領域「發人所未發」。根據基礎研究的特點,在幫助博士生選題時,我們主要考慮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密切跟蹤國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引領博士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需要導師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寬廣的國際視野和敏銳的學術洞察力。


第二,了解自身現有的研究基礎和研究條件。國內外基礎研究水平、研究條件的巨大落差,決定了我們的研究只能立足現實,揚長避短,找到登上「巨人肩膀」的階梯,形成有效的局部突破。


第三,熟知學生的情況和研究興趣。要能夠在自己的周圍凝聚一批優秀的人才,導師必須充分了解每個學生,根據學生興趣、特點,加強一對一的個性化指導,幫助他們確立富有學術價值的研究方向。這樣的研究方向既要富有相當的挑戰性,又要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


論文題目有時是從導師的指導意見中產生的,有時是從博士生的前期研究探索中發現的。但無論哪種選題,導師都應鼓勵學生自己提出研究方向,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和自由。博士論文選題離不開博士生自身的主動與創新,作為導師要體察人微,尊重他們的勞動,鼓勵創新,寬容失敗,適時指引。


房忠賢

學位論文是學術成果,不是宣傳文章,它的作用和價值在於為研究者和政策決策者提供理論依據和研究參考。由於軍隊政治工作專業的特殊性,學位論文選題有很大的局限性,理論創新難,科技創新難,機制創新難。要確定既不違犯軍隊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有利於堅持軍隊政治工作基本制度,又有創建性的理論觀點、工作思路的選題,往往需要反覆很多次。


我們的做法是:


第一,從本學科研究的空白點上定選題。軍隊政治工作是我軍的生命線,改革開放以來研究軍隊政治工作的學術文章很多,要通過一篇博士學位論文對學科建設有所貢獻,必須著眼於新的領域,把那些還沒有涉及到的問題,還沒有人做出有說服力結論的問題,作為博士學位論文題目加以研究,以填補本學科研究領域的空白。

第二,站在學術制高點上選題。一篇好的博士論文的選題,不僅要考慮是否填補空白,還要考慮它回答的問題是否具有前瞻性,是否具有長久研究的價值。


柯偉


在選題上,導師的責任最大,可以活動的空間也最大。我們好像牧羊人,應該把牛羊帶到水草豐美的地方,否則就是失職。博士生進入研究領域時間不長,需要導師的幫助才有可能做好選題。因此,作為導師,應根據每個研究生的專業基礎、興趣和特長,因材施教,啟發創新並給學生留下創新思維和實踐的空間,儘量避免選擇那些沒有新思路,重複性工作占很大比例的課題。當前,在選題上,容易出現偏差的地方還很多,這主要表現為:①對於來自工業應用方面的課題,誤認為有經費就可以立項,找學生來幹活。這往往導致課題起點過低,很難取得真正有創新性的結果。②對於來自基礎研究方面的課題,在對科學前沿的真正問題和需求了解不深刻時就去盲目追求熱點,進行所謂細緻的高層次的實驗,這好像草鞋繡花,雖然表面上好看,但實際上是一種浪費。③對於導師尚無工作基礎的課題,開拓性過強,在非技術性障礙很多的情況下,讓學生去試,容易導致學生失敗而更換課題。雖然研究工作難免失敗,但對於年輕人來說第一次打擊不應太重,否則容易使他們失去信心,因為自信畢竟是由成功逐步培育積累起來的。可見在選題上,導師還需費斟酌、多花力氣,儘量避免失誤。如果感到沒有把握,就應該藉助導師組的力量,通過開題報告,組織學術討論來解決。


顧明遠


這幾年來,雖然大多數教育學科的論文選題能夠結合當前教育實踐中出現的重大理論問題,但是不能否認也存在許多問題:社會上普遍反映教育學科的博士論文思辯性的較多,實證性的較少;能夠結合教育實際,經過充分調査研究,或經過實驗研究,得出科學結論並能被實際所應用的研究成果太少。實際上,這種情況不限於博士生的研究,整個教育科學的研究都存在同樣的問題。因此,要改變這種狀況,還要從導師做起。同時要給予學生充裕的研究時間。如果博士研究生的修業年限適當放寬,博士生的研究可能就會更充分。


另外,研究題目選好以後,開題也很重要。題開得好,做題的思路、方法很清楚,等於論文做了一半。因此,不應要求博士生過早地開題,要在收集到充分的資料,對課題有較深的理解,研究思路比較具體的情況下再開題。博士研究生的開題報告會實際上是一次小型的學術討論會,因為導師集體要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有時還要邀請校外的專家來參加,博士生在開題時要對研究課題做文獻分析,集眾家之觀點,有助於他們加深對課題的理解,理清研究思路,避免重複別人的勞動。



論文寫作與人才培養


錢海皓


科學的觀點來自科學的方法。完成一篇博士學位論文需要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多種研究方法,但根本是要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研究的焦點應放在為我所用上,切忌研究方法以偏概全。


在寫作方法上,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要教育學生掌握科學的寫作方法,養成樸實嚴謹的文風。一篇優秀的博士學位論文應當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作品,給人以美的享受。要用樸實的文筆,簡明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回答深奧的問題,而不是相反。有的博士生寫論文喜歡用一些從外文資料中翻譯過來的詞語,乍讀起來好似玄奧,但卻晦澀難懂。在平時,我經常要求學生要仔細研讀毛澤東同志的軍事名著,比如,《論持久戰》、《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等,學習毛澤東同志簡練的文風。在寫作過程中,導師還要指導好論文導言的寫作,要求學生要開門見山地提出問題,抓住問題的要點;對論文用語要嚴格把關,譴詞造句一定要嚴謹規範,不能自造概念、自造詞語,該用專業術語的地方不能用大白話;對學生的要求一定要嚴格具體,既要有時段性的要求,也要有工作量的要求,不論是大的研究問題,還是小的研究問題,都應要求學生註明相關著作和徵引對象。在這一過程中,導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決不能包辦代替,捉刀代筆。


房忠賢


博士學位論文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創新,創新是博士學位論文的生命。因此,導師在指導博上論文時,一方面要有精品意識,另一方面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勇氣。


理論創新對任何一個專業來講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於軍事政治工作來說就更難。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軍隊政治工作專業由於受「左」的、政治運動和形式主義的影響比較深,加之軍隊政治I:作是黨性、原則性都很強的專業,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勢,造成思想僵化,容易存在條條框框,學術上難以分清是創新還是越軌。所以要在理論上創新,既需要勇氣,還需要穩妥。在這個問題上,我與學生採取的是持之有據、言之有理,論述的觀點能自圓其說的態度。如,在前人沒有提出過,在理論界爭議頗大,而我們經過充分調研,發現確有研究價值的情況下,我們大膽地提出了建立健全軍事人才市場機制的觀點。


林崇德


在抓博士學位論文質量上,我一直堅持「咬定青山不放鬆」的信念,把質量視為自己與博士生的聲譽所在。為此,我採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要求博士生第一學年末所撰寫的開題報告的「文獻綜述」部分,必須吸收國內外同行近三年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二,在論文研究中,引導博士生學會操作和使用心理學的新設備、新手段,力爭使他們儘快進入學術的前沿。第三,對學位論文,特別是論文中的「討論」部分反覆推敲,要求學生對研究結果再分析,對「文獻」中涉及的各種流派觀點做出評價並滲透自己的創新思想。為此,我對學位論文經常反覆指導,個別的甚至達20多次。


顧明遠


經驗告訴我,博士論文沒有不經過修改,一次就完成的。凡是沒有經過認真修改就通過的論文,博士生從中得不到鍛鍊,水平也不易提高。因此,我要求博士生提前把論文交給我,經過討論,多次修改,才能定稿。有時還要請別的導師審閱,提出修改意見。由於社會科學的論文注重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的指導,首先論文的思想路線要正確。至於學術觀點,我們主張學術自由、百家爭鳴,提倡學術創新,有自己的見解,學生的觀點不一定與導師的觀點相同,只要言之成理,就應受到鼓勵。


劉桂生


在學位論文寫作中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①博士學位論文不同於知識性專門書籍。目前常見的一種現象是把博士學位論文寫成給一般大學生閱讀的知識性專門書籍。這類論文的主要特徵是題目做得偏大,如什麼「新中國經濟建設基本規律研究」、「新中國科技政策的形成與發展」等等。我不是說這些題目不好,而是說對一篇博士學位論文來說,這樣的題目過大。象這樣的題目,寫成一本給大學生閱讀的專門知識性書籍是可以的,但要寫成一篇博士學位論文卻很難„因為博士學位論文的本質特徵是要求學術上有所創新,而知識性讀物的主要內容是對已有知識的複述,前者要靠大量研究工作才能完成,而後者更多靠的是編輯功夫。一本知識性專著,沒有20-30萬字不行,然而一篇博士學位論文,教育部有明文規定,只要有8萬字就夠了,這都體現著兩者的差別。②博士學位論文不同於一般學術論文。博士學位論文首先是一篇學術論文,但與一般學術論文有所不同。學術論文的主要任務是提出和解決學術上的問題,但博士學位論文除此以外還多了一重任務,即它還負擔著表明作者本人在專業領域內是否已具備符合博士標準的學術水平的任務。從評審的角度說,學術論文是評文,博士學位論文是通過評文來評人.主要是評人,,正因為多了這樣一重任務,博I:學位論文比一般學術論文多了一項內容:需要作者把他所從事的學科課題的歷史發展狀況如數家珍般地寫出來,表明他自己是這一領域內的一個「行家裡手」,並要闡明他的研究工作是承前啟後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一般學術論文中,是用不著寫這些東西的,所以兩者的區別也很明顯。



學術環境與人才培養


柯偉


我們把創新理解為一種能力,它依賴於知識,但僅通過傳授知識來培養是遠遠不夠的。優秀科技人才的出現往往不是孤立的。青年人的成長,需要彼此間的切磋琢磨,博士生培養更是如此。因此我們需要不斷改善學術氛圍,啟發學生探索問題的敏感性和獨立思考的主動性,努力去強化培育創新能力的環境。據教育理論的調查和分析,非智力因素對於成功所起的作用可達80%,學術環境的營造非常重要。實踐證明,課題組和研究室內(每周)定期組織學術討論和講評是培養博士生行之有效的措施,它能夠促進導師、學術梯隊和博士生之間知識與經驗的傳承與交流,激勵在學術梯隊內的平等的討論、相互幫助和競爭,對博士生科研能力、高尚情操、團隊精神和健康意識的培養十分重要。


戴立信


我所在研究所的博士生普遍較為勤奮努力,這得益於我所長期以來形成的較好的學術氛圍。我所許多老一輩科學家早年曾在美、德等國的著名學府接受訓練,他們將各國的優良傳統、訓練制度和方法帶回國,植入我們的博士生培養之中。近年來,一些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學者相繼成長起來,他們言傳身教,秉承了老一輩科學家的優良傳統。我們常說:作為導師,不能把學生作為勞動力,而是要擔當起我們的培養職責。事實上,博士生是從全國各地選拔出的青年俊秀,把他們培養成科研領域的高級人才,是導師極其光榮的職責。明確了這樣的職責,才能使研究所對博士生的培養給予充分的重視,才能使導師們切實擔負起自己的職責。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所博士生的規模沒有過度膨脹,至今每個導師培養博士生的人數仍有適度控制,在博士生培養的每一個環節中,導師都能直接地接觸、培養學生。


陸祖宏


在學術環境的營造中,導師還是一位協調者。實驗室的工作應該是一盤棋,建立一個團結合作的研究隊伍,對於一個研究集體是十分重要的,但有時又是十分困難的。學生之間的矛盾有時是很難避免的,有時會影響整個集體的工作情緒。博士生之間性格和工作習慣的不同,實驗室有限的資源(如面積小,儀器使用緊張等),學術上的競爭都會對學生之間的合作和交流產生影響。作為導師要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一些硬性的規定或幾次簡單的談話就立即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往往是不現實的。因此,作為導師一方面要教導學生要有寬容之心,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另一方面在實驗室建立一些公開、公平的管理制度,並在自願的原則下成立一些課題組,學生自由組合,進行交流和合作研究,儘量把學生的長處都發揮出來,使大家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中愉快地工作。



教書育人與人才培養


林崇德


從教幾十載,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師愛的重要。自1986年以來,我先後送出16名學生到國外深造,已有15人按時回國。他們對人說,他們愛這片國土,但也是衝著自己的恩師而回國的。我深信自己做的一點點感情投資是有意義的。因為育人不是工業上的產品生產,它既要講科學又要講藝術。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特別注意"師愛"。這包括關心學生的思想問題、婚姻問題、孩子問題、住房問題、收入問題等等。博士生許多已進入而立之年,相當一部分已經成家,有一定的工作經歷。他們都已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在人格上有相當大的獨立性。這就更加需要感情投入,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所以我認為,師愛就是師魂。「親其師,信其道」。感情上的溝通是實現師生之間學術思想溝通與碰撞的「紐帶」。


1985年9月2 2日,《光明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論述「蘇步青效應」:並非名師出高徒,實乃高徒捧名師。教師的成功,在於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那年我正破格提為教授,並擔任博士生的副導師。當時「蘇步青效應」對我影響很深,我為自己樹立了一個培養博士生的標準,即希望我的博士生超過自己,也希望我學生的學生超過我的學生。我的這個標準,成了我的一個工作目標。


房忠賢


有人把擔任導師作為一種榮譽、一種體面、一種待遇;而我覺得它更是一種崗位、一種職責,或者說是一種巨大的壓力。因為這個崗位擔負的是培養高層次軍事人才的工作,責任重大。我經常問自己:你作為導師,學生跟你做學問,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你能夠給他點什麼?他能從你那裡學到點什麼?


當一個名符其實的博士生導師,自己首先要成為本專業領域的行家裡手,能夠給學生以知識。但是,一個人的知識總是有限的,特別是軍隊政治工作這種專業,它不僅強調學生要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知識性,強調應用、實踐和操作,更強調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運用綜合素質解決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能力。所以,我覺得軍隊政治工作專業的導師,需要教學生以理論和知識,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研究現實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導師自己也要成為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的有心之人。


陸祖宏


科學精神需要導師的言傳身教。導師首先應該實事求是,針對具體的研究方向、學生具體的知識背景和能力,與學生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導師應有科學的態度,平等的身份,能夠放下架子。在討論中應耐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和想法,對於一些創新的火花,要發揚光大,充分肯定並積極完善。


柯偉


按傳統的中國文化,老師的作用應該是「傳道、授業和解惑」。博士生大部分都是有理想的優秀青年,和我們年輕的時候一樣,他們希望能找到一位有真才實學的老師,幫助他們少走彎路,增長才幹。同樣,國家和社會也希望通過博士生培養體系造就一批棟樑之才。仔細想來,棟樑是指能夠擔綱的大樹,強調能力和責任;精英是指有別於平庸之輩的尖子,強調差別和淘汰。無論培養棟樑還是精英,對於現代的社會來講,其核心問題都是創新精神和競爭能力的培養,這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不禁使我想起著名詩人徐志摩追憶劍橋大學生活的一段話:「我的眼睛是康橋(即劍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脫胎的。」作為一名導師,應該成為撥動學生求知慾望、啟發其發現新知之人。


本文來源:本文內容選自《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年8期,原文標題:嚴謹治學 誨人不倦: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導師談博士生培養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