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演義了一番楊廣的殘暴,卻是一種不得已的局面

減水書生 發佈 2020-02-08T04:36:49+00:00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所以,道德評價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兄殺敵還欺父,他就是惡人。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唐朝人污隋煬帝,污得體無完膚、令人髮指。只有隋煬帝不敢做的,沒有唐朝人不敢寫的。隋煬帝被黑成六短之君,弒父、奪權、欺母、鎮兄、圖嫂、戲妹,就策源於唐朝。下黑手的就是唐初李世民這夥人。


隋煬帝六短與否,到現在還有爭議。但是,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則是實鑿地殺兄殺弟。對待父親李淵,雖然沒有終結老父的生物生命,但肯定是終結了李淵的政治生命。

問蒼天能夠饒過誰:李世民無所不用其極地黑楊廣,到頭來竟把楊廣的史書殘暴搬到玄武門演義了一番。

道德從來不是理性計算的,而是直覺判斷的。所以,道德評價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兄殺敵還欺父,他就是惡人。

而且,李世民還殺得特別慘、做得特別污。

他不僅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而且還把這兄弟倆滿門抄斬,什么子侄晚輩、什麼嫂子弟妹,全部殺掉、一個不留。殺人與姦淫,從來都是捆綁作戰。所以,李世民搞屠殺也不忘找女人。李元吉的寵妃楊氏長得貌美如花、風騷入骨,於是這個一定不能殺。楊氏不僅被李世民納入後宮,而且還給李世民生了兒子,甚至差點兒被立為皇后。但是,楊氏跟前任老公李元吉生的子嗣,就只能慘遭現任老公李世民的屠戮了。殺其夫君、殺其子嗣,還要娶人為妻。李世民這種既狠又污的操作,估計九泉之下的六短之君楊廣,也要嘆一聲拜服。



但是,看歷史不能總是看得滿腔悲憤。

道德評價總是浮於表面,撥開歷史面紗總要理性推演。而理性推演的結果,就是玄武門之變不得不發,這是一起被大勢所推動的人倫慘劇。能夠阻止這場流血的,或許只能是秦王李世民被殺,但還是得流血。皇帝李淵、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這父子死人之間,必須是政變的收場和流血的結局。

01.玄武門之變的前世得追溯到大唐創業

大唐來自山西,由并州高地出發,西入關中、東掃中原,而後統一華夏。而這個創業首功,必須是李淵。

李淵這個人一點兒也不簡單,之所以像個窩囊廢,全拜二兒子李世民所賜。因為李世民不僅為了大唐黑楊廣,而且還為了自己黑老父。黑楊廣,大唐才能接序隋朝正統;黑老父,李世民才能正當接班。


公元617年太原起兵的時候,李淵51歲。這是一個人最為練達成熟的時候,智商基因被環境訓練到極致、情商指數被世故訓練到完美,而且理性智慧碾壓情緒衝動。所以,李淵造反,要比楊玄感和李密這些後生輩老辣得多,也有章法得多。楊玄感和李密都知道應該進關中,卻都是望關中興嘆,就是不進去。李淵卻乾脆果斷,突破大隋兩道封鎖線,霍邑宋老生、河東屈突通,直接占據了關中。

李淵入關中這件事,就足以證明他是個英明雄主。隋末的一眾亂世諸侯和露水皇帝,跟李淵相比,都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差距。

李淵一邊打江山、一邊搞設計。要設計什麼?設計大唐這個創業公司的權力架構。造反是複雜工作,建立新王朝更是複雜工作,所以必須對權力這個要命的問題進行設計。不設計權力架構的造反,就是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不被政府滅了,也得被自己人玩死。

李淵是怎麼設計的?他主要是設計自己的三個兒子。


大兒子李建成當時28歲,跟著自己居中調度。公元617年李淵造反,公元618年大唐建國,李建成先是世子、尚書令,後來直接就是太子。太子是國之儲君。即便皇帝出征打仗,太子也要留守監國,因為皇帝戰死病死,太子可以立即接班。

二兒子李世民、四兒子李元吉,在公元618年的時候,一個20歲、一個17歲,都算成年。所以,李世民往長安以西打,主要打盤踞在隴西與河西一帶的軍閥,具體是薛舉和李軌這兩個人。四兒子李元吉畢竟年齡小點兒,於是就留在太原看家,防著突厥人。

李淵的這個權力架構,應該說是極其完美的。

自己50多歲了,雖然身體還可以,但是在古代那種醫療條件下說沒就沒,而且造反都是刀尖舔血的買賣,說被乾死就被乾死。所以,自己死了也不怕,大兒子李建成隨時都能接班。

隋末亂世的時候,老李家正趕上了一波基因紅利,就是兄弟子侄個個都是人才。所以,兩個成年的小兒子,都能獨擋一面。一個往西打、一個守著家,既是給父親打天下,又是給哥哥打天下。所以,李淵的父子集團,要比劉邦的沛豐集團,更有凝聚力。因為他們是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但是,計劃從來趕不上變化。

李淵的這個設計,被激盪的事勢給打破了。二兒子李世民擊敗薛氏軍閥,而後大唐全定河西。但是,四兒子李元吉卻被劉武周和宋金剛給趕出了山西。然後,二兒子李世民打完河西再打河東,帶著軍隊又把山西給收復了。再之後,李世民又集中關中精銳、掃蕩中原,一氣幹掉了洛陽王世充與河北竇建德這兩大軍閥。


於是,算都不用算,大唐開國首功只能是李世民。什麼四兒子李元吉、什麼太子李建成,在李世民面前全都得暗淡下來。其他人都是大唐的星星,而李世民才是大唐的月亮,跟皇帝李淵都能日月爭輝。

所以,大唐雖然關中建國、雖然霸氣中原、雖然全定天下,但是大唐的權力架構已經被打破了,出現了不平衡。這個不平衡,不能說讓李淵難受,但肯定讓太子李建成危機四伏了。

02.皇位從來都是要爭的,即便太子也要爭

李淵,在處置接班人的問題上,要遠比隋文帝楊堅強得多。因為他在立長立幼的問題上從不猶豫:太子是大兒子李建成,將來接班的就只能是他。

李淵這麼做,能夠最大限度地保持穩定。大臣們知道誰是太子,自然就不會在幾個兒子間拉幫結派、人身依附。大唐是一個創業公司,所以它經不起儲君相爭的折騰。

先入關中,李淵乾脆利索,是個雄主;立嫡以長,李淵堅定明確,是個明君。


楊廣搞點兒小計謀、楊勇犯點兒小錯誤,然後楊堅和獨孤伽羅這兩口子就把太子給換了。大隋的宮廷事件,在李淵這裡就不可能發生。

太子是李建成,皇帝父親積極支持。按理說,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應該很穩定。但是,人心都是善變的,人心也是不可捉摸的,所以皇位從來都是要爭的。即便已經是太子了,李建成仍舊要爭,而且必須爭。

爭的手段,李建成有三手:

一個是建軍功。弟弟李世民已經軍功蓋世,自己這個當哥哥的再不建點兒軍功,就真得會被朝臣當成廢物。於是,洛陽之戰後,李世民就徹底下課了,即便再能打,以後的仗也不能再讓你打了。這肯定是父親李淵的積極配合。於是,河北的劉黑闥和徐圓朗這些人都是李建成平定的。

一個是找同盟。李建成一個人比不過李世民,能力、軍功、威望都差了一大截,所以就不自信。而要重拾自信,就得讓自己有力量。這個力量就是同盟,李建成拉攏了四弟李元吉。武德九年的時候,也就是玄武門之變的時候,齊王李元吉,是左衛大將軍,進位為司徒、兼侍中,并州大都督、隰州都督、稷州刺史。沖這些官職,也就知道李元吉也是一股重要勢力了。


一個是弱對手。你李世民不是強嗎?威望高、馬仔多,那就先收拾你的這些馬仔。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這兩個兒子就勾結父親李淵身邊的妃子詆毀李世民。於是,李淵就把李世民的那些馬仔能調離的調離、能外派的外派。什麼尉遲敬德、程咬金、房玄齡、杜如晦這些人,全都調離長安、派到地方就職。李建成這兄弟倆鼓動妃子進讒言,這事不靠譜,但自己直接進讒言還是有可能的。兩個兒子一起說另外一個兒子的壞話,李世民這個兒子在父親面前也就只能弱勢。再者,李淵也一直有意打壓李世民,因為他要維持自己設計的權力架構。

03.脆弱的平衡與生死的博弈,只能流血收場

經過太子勢力的一番努力,李世民確實被打壓了下去。大唐的權力架構出現了平衡。但是,這種平衡是脆弱的。

脆弱的第一個表現就是大唐的權力系統太亂。

唐初的大臣,要接受四種最高命令。第一個是當然是皇帝李淵的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哪朝哪代都是最高命令。但是,另外還有三個,大臣們不僅得罪不起而且不得不聽,一個是李建成的太子教令、一個是李世民的秦王教、一個是李元吉的齊王教。

也就是說,在唐初,皇帝李淵和他的三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都能向大唐的行政系統下達命令。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就是因為國家一直在打仗,而李淵的這三個兒子又都非常能幹。

這就是破壞權力平衡的系統問題。李淵和他的三個兒子,無論誰說話,特別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大唐的行政系統都能運作。


再有,就是李世民真得有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支持。

這股力量主要有兩個來源:

一個來源自然是軍隊,因為常年領兵而且逢戰必勝,所以李世民手底下的幕府和將軍們都成為了大唐的開國功勳。

另一個來源就是天策府,李世民在洛陽之戰後被封天策上將,因為他的功勞是在太大,所以大唐新起了一個封號天策上將給他。天策上將有一個特權就是能開府,李世民能夠建立自己的幹部隊伍。

天策府是破壞權力平衡的力量基礎。後來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和秦府十八學士,基本都出自天策府。可以說,大唐最優秀的人才基本都聚集在了李世民的麾下。所以,真正較量起來,天策府這股勢力肯定是李世民的最重籌碼。


但是,人從來不是工具,人總要成為目的,因為人有主觀能動性。

五代十國之所以皇帝像走馬燈一樣地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權力的自下而上運行。應該是士兵聽將軍的、將軍聽皇帝的,但是五代十國卻是皇帝聽將軍的、將軍聽士兵的。

把五代十國的邏輯放到李世民和天策府這裡,也是一樣。應該是秦王李世民聽皇帝李淵的,天策府的謀臣猛將聽秦王李世民的。但是,當太子和秦王的權力鬥爭已經昭然若揭的時候,這個應該的邏輯就講不下去了,就要適用五代十國的邏輯。

最擔心太子李建成當上皇帝的人,會是是誰?

李世民只要示弱認輸,道一聲:大哥,全聽你的。骨肉常情來考慮,李建成會往死收拾李世民嗎?所以,李世民可能不著急。後之視今,我們用上帝視角來分析:李建成很可能還會幹掉李世民,因為李世民的威望實在太高。

但是,李世民的幕府,也就是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以及長孫無忌這夥人,可不會這麼想。他們想的是:你倆是兄弟,畢竟打斷骨頭連著筋,沒準李世民還能榮華富貴、還能做他的尚書令,但是最受傷的肯定是我們這夥人。

最底線,天策府的謀臣猛將,肯定要終結政治生命。李建成正常點兒,貶官的貶官、發配的發配。如果李建成學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那麼這夥人就會死無葬身之地。

為什麼他們成不了魏徵?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不是與李建成的首席幕僚長魏徵,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話嗎?

魏徵就是一個倖存者偏差,因為被李世民幹掉的人都沒寫進歷史。李世民能把自己的兄弟滿門抄斬,他可能會對太子黨羽心存仁慈嗎?


玄武門之變後,魏徵去見李世民。他也差點兒被砍了腦袋,生存幾率微乎其微。但是,有兩個原因使得魏徵保住了性命:

一個是他參透了李世民的心理。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最急切的事情就是要收拾政變殘局,安撫各方勢力、還得給個說法。這個殘局由魏徵幫忙收拾最好。以後給自己歌功頌德、幫自己篡改歷史,魏徵這個曾經的太子洗馬最有說服力。

另一個是李世民救過魏徵。魏徵與李勣、同安長公主和李神通,一起被竇建德抓了俘虜。直到公元621年,李世民打敗竇建德,魏徵才再次歸唐。所以,李世民算是幫過魏徵,從來都是坑你的人會一直坑你、而幫你的人會一直幫你。只要有這個交集,魏徵在李世民面前就有生存的可能。

但是,只有一個魏徵,其他人呢?當然是能幹掉就幹掉,沒被幹掉的也被終結了政治生命。

秦王府或者天策府這幫人,是什麼人?他們都是政客,政治生命就是他們生物生命。所以,對於李建成接班當皇帝這件事,他們比李世民還著急。

所以,玄武門之變,就要適用五代十國的邏輯。秦王李世民得聽秦王府的謀臣猛將的,而李淵就只能聽李世民的了。這是一個自下而上的權力運動。


於是,玄武門之變,也就不得不發了。李淵精心設計並小心維持的這個權力架構,也就終結於玄武門之變了。而終結的方式,就是流血的政變。

04.總結:權力的大氣候與父子的小氣候

玄武門之變,是一場權力鬥爭,而不是一場簡單的兄弟鬩牆。這裡面有政治。

大唐王朝權力系統演進到了不穩定的狀態。

李淵是在精心構建、是在認真培植,甚至還在頑強維持。他想建立一個穩定的權力架構:李建成順利接班,李世民和李元吉忠心輔佐。

但是,李世民的異軍突起和功勳卓著,徹底打破了李淵構建的這個權力系統。李淵仍舊很頑強地堅持著,他在自上而下地設計、培養和維持。但是,一股自下而上的力量已經悄然成形,並且發展壯大。

這個力量就是李世民背後的天策府勢力。

天策府這夥人不是什麼天潢貴胄,李世民不當皇帝或許還能接著當秦王,不是一人之下也能富貴逼人。但是,天策府這夥人呢?他們都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和算計,才走到今天這個位置上的。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推著李世民登上九五之尊,他們就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他們就是秦府十八學士。逆水行舟退一步,李世民沒當上皇帝,他們的政治生命也就走到了頭,甚至還會身死族滅,在史書上連個名字都不會留下。

一個不穩定的系統、一個很強大的力量,這就是權力大氣候。

這個大氣候必然要聚焦到皇帝這個權力核心。這個核心的關係真得很複雜。父親李淵、大兒子李建成、二兒子李世民、四兒子李元吉,他們的關係非常糾結。

必須要承認李淵是個政治家,政治家做事從來不會憑情緒而要憑理性。理性算計的結果就是:太子李建成必須接班,皇儲不能輕易更立。

這是政治大氣候對李淵這位父親的影響。

李淵要實現這個目的,很簡單。因為他是皇帝,所以生殺予奪無所不可。殺掉李世民,這個目的也就實現了。但是,李淵和李世民的關係,不是劉邦與韓信的關係,他們是父子。

所以,父子關係,就決定了李淵不可能玩兔死狗烹的手段。

李建成就是被太子之位所累,因為他不可能像李世民那樣沙場征戰,只能留守長安。自公元618年大唐建國,李建成就一直留在長安看家。因為這是太子該幹的事兒。

李世民是大唐猛將,大唐有猛將,皇帝李淵開心,太子李建成也應該開心。但是,李世民是李淵的二兒子、是自己的兄弟。

所以,兄弟關係,就決定了李建成這個太子真得開心不起來。

父子關係和兄弟關係糾結在權力的牢籠之中,這就是父子小氣候。

權力大氣候:一個不穩定的系統和一股很彪悍的力量。皇帝李淵自上而下的維持、天策府自下而上的反抗,它們必須要較量出個成王敗寇。

父子小氣候:被權力左右的父子關係和被權力糾結的兄弟關係。一場兄弟之間的屠殺、一場父子之間的對抗,也就只能是必然要發生的人倫慘劇。


這就是玄武門之變。

對於歷史事件,可以一股腦地道德判斷,自然就是各種功過是非與春秋大義。但是,理清當時情景,就需要理性推理,自然會發現當時人物的各種不得已。這時候,我們必然會遭遇道德直覺與理性思辨的衝擊,於是只能低下頭來深深反思。自己的邊緣系統與自己的前額葉皮質,在激烈地衝撞下攪動出一種五味雜陳。

直覺的判斷,讓我們更道德;冷酷的計算,讓我們更理性。兩相衝擊而引發的深刻反思,或許就是品味歷史的樂趣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