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縣:60後與自行車的故事,承載了那個時代不少人的希望

駱駝背上滑縣 發佈 2019-12-29T03:49:30+00:00

你知道嗎?在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自行車可是人們的主要代步工具。據統計資料顯示,80年代中期我國自行車擁有數達3億多輛,平均每3個人就有一輛自行車。在世界上屬於自行車王國。兒時的夢想,就是擁有一輛自行車。我和自行車的故事。那是上世紀60年代末的事情了。

你知道嗎?在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自行車可是人們的主要代步工具。據統計資料顯示,80年代中期我國自行車擁有數達3億多輛,平均每3個人就有一輛自行車。在世界上屬於自行車王國。

兒時的夢想,就是擁有一輛自行車。我和自行車的故事。那是上世紀60年代末的事情了。在我十一二歲的時候,就學會了騎自行車,這得益於我家東邊一百多米處有一個土場。當時是東關大隊第六、七、八生產小隊的打麥場(現在是滑縣體彩健身體育廣場)。那個時候,我鄰居家的孩子,還有我的小學同學都在這裡學騎車,因為是土場,摔不壞車子也摔不壞人。學騎車時,總是一輛車兩三個小孩學,別的孩子學騎我給他們扶著,等他們騎累了,趁機我學騎一會。那時我個子小,得「掏」著腿騎。慢慢地不知什麼時候,我也學會了騎車。

李民中(原滑縣國稅局幹部):父親製造的自行車

我家第一輛自行車是1972年才有的。不過,不是買的,是用了一年多時時間,自己造的。1972年,那個時候我們國內還是計劃經濟時代,物資非常匱乏。各種民用商品,諸如自行車、縫紉機、手錶什麼的都是很緊缺的工業品,市場上很少很少的。

那個時候我的父親在滑縣工具機廠工作,和工廠里的工友們都知道靠分配一輛自行車票購車,是很不容易的。於是就和工友們產生了自己製造自行車的想法。廠裡面的能工巧匠很多,於是說干就干。我父親和他的工友們利用業餘時間,買來鋼管焊接自行車大梁、支架和后座架,由於前叉、車圈、輪胎、鋼珠等,這些部件自己不會做,就跑了很多地方的自行車修理門市部,陸續採買了一些。後來,自己組裝製造的一批自行車終於獲得成功,並且還是加重自行車,父親和參加製造自行車的工友們,每人分得了一輛。

工友們自己製造的自行車,除了沒有品牌車精緻以外,其他性能都很好,也很結實,載重比買的還好,被父輩和工友們視做寶貝,愛惜有加。

平時,除非有時候怕我上學晚了才讓我騎過,其他時間都是用床單罩著的。可惜時間不長,被王莊鄉郎柳集村一個我父親早年駐村工作時認識的的村民朋友強行要走了

李廣民(原滑縣紀委監察局領導):自行車承載了那個時代不少人的生存希望

自行車,對於我們這些很多出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村孩子來說,不是能用簡單的「交通工具」四個字涵蓋其特有的內涵的。可以說,它承載了那個時代不少人的生存希望與命運掙扎,或不誇張地說還有夢想。

常智勇(原滑縣土產公司幹部):20來歲的我就有名牌自行車——上海「永久牌」

我記得,那是1982年的秋天。我大姐夫從部隊來探家時給我買了一輛「永久牌」自行車,這下可把我高興壞了。要知道「永久牌」自行車在當時可是三大名牌之一啊!三大名牌自行車是指上海產的「鳳凰牌」、「永久牌」和天津產的「飛鴿牌」(我記得,還有不很出名的「紅旗牌」、「飛鷹牌」「三槍牌」自行車等)。騎著它,就像現在開著輛豪車一樣自豪,看著別人羨慕的目光,感覺都飄飄然了。

為了保護好這輛心愛的自行車,我每天有事沒事都要擦上幾遍,還用牛皮紙將自行車的大梁、斜梁等,只要能包裹的地方,都包裹起來,並用膠水把牛皮紙的銜接處粘牢,在牛皮紙上再刷兩遍清漆,這樣就把車子包裝起來了,這樣可以保證裡面永遠是嶄新的。後來我家的鄰居老劉家也買了一輛與我家一模一樣的自行車,不過他對車的愛惜程度比我強多了。平時,他擦車擦的一塵不染,一遇到颳風下雨天,他就不騎車了。有一次他騎車回家半路下起了雨,為了讓車子少粘泥水,硬是扛著車子回家了,累的老劉渾身是汗。現在回憶起來都覺得好笑。

欒亞平(滑縣一中高級教師):「大金鹿」與自造「山寨」自行車

從我記事起,我家就有一輛自行車,是青島產的 「金鹿牌」加重自行車,也叫「大金鹿」(輕便金鹿牌叫「小金鹿」)。在當時屬於響噹噹的名牌產品,那是我爸上班時的專用車。因為爸爸在下邊鄉鎮工作,靠自行車代步。在那時,自行車不亞於現在的小轎車。爸爸對他的坐騎愛惜得很,連我媽都沒讓騎過,更別說其他人了。當時,我也特別喜歡自行車,想學騎,可爸爸就是不讓。我為了討爸爸的喜歡,允許我學騎自行車,整整為他擦了四個月的自行車,但最終我爸也沒讓我用他這輛車學騎車。不過,我也不後悔,因為在擦車的過程中,我把自行車的結構及配置摸了個透熟,為以後裝配修理自行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事也湊巧,過春節時,剛好老家本家哥哥,騎車從外地來看我奶奶。我就死磨硬纏地把他留下來,用他的那輛破舊自行車學了一下午,終於學會了騎自行車。

真正屬於我自己的自行車,那是我買零件自己裝配的,這還得益於先前那四個月的擦車。記得1983年,我大學畢業分配了工作,由於家離單位遠,上下班要用自行車。當時自行車供應是憑票的,是有指標的,不像現在可以隨便買。活人不能被尿憋死,我就攢了三個月的工資150塊錢,買了輛不能騎的破車和一些零部件,自己動手裝配了一輛既經濟、又靈便的自行車。只要是騎過我的車的人,都說我的車好騎。從那往後,我的自行車常常有人借,我也因為這輛車,落了個好人緣。

斗轉星移,日月如流,不覺時光到了21世紀的今天。過去滿大街的自行車川流不息的情景,已被現在滿大街各式各樣的汽車、電動車如潮如涌的情景所替代。如今看到家家戶戶都擁有了私人小轎車的心情,這和孩童時代擁有一輛名牌自行車的心情一樣,驕傲和自豪掛滿了臉龐!


文字內容來自馬雙喜老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