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發掘一座宮殿,一個漢朝降將最後的倔強

爆炸式歷史 發佈 2020-01-04T07:10:44+00:00

說到西漢時代的李陵,很多人會認為他是一個褒貶不一的人物,一方面是因為他是中國漢朝著名武將「飛將軍」李廣的孫子,他曾與匈奴人打過幾次仗,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向匈奴人投降後沒有再回到漢朝,即便是昭帝大赦天下,他也沒有回來,所以歷史上很多人都認為他是一個賣國投敵的叛徒,有辱李廣長孫的名號。

說到西漢時代的李陵,很多人會認為他是一個褒貶不一的人物,一方面是因為他是中國漢朝著名武將「飛將軍」李廣的孫子,他曾與匈奴人打過幾次仗,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向匈奴人投降後沒有再回到漢朝,即便是昭帝大赦天下,他也沒有回來,所以歷史上很多人都認為他是一個賣國投敵的叛徒,有辱李廣長孫的名號。


漢朝正史《漢書》記載,李陵投靠匈奴時,是「聽其言而觀其行,則人無所遁逃矣」。然而讀史不能只看一個方面,而且古代人修撰史書遠沒有現代嚴謹。一是古代資料匱乏。另一個原因就在於,史書往往是由皇家指導編寫,難免帶有濃烈的主觀色彩,有失偏頗。


事實上,當時李陵相較於匈奴有著巨大的兵力劣勢。據記載,此戰中李陵手下的兵力僅有5五千名左右的步兵,而匈奴那邊的騎兵數量則有八萬之眾。了解古代戰爭的人都知道,騎兵對上步兵的優勢是十分巨大的。其威力不亞於現代戰爭中的步兵戰車對付步兵。騎兵擁有極高的機動性和耐力,而且騎兵衝擊時對於步兵的殺傷力是很大的。即使騎兵放水步兵都不一定能夠獲勝。


而當時雙方部隊人數還有著巨大差異,實力更為懸殊。最終,李陵率其部眾征戰了整整八天八夜,被大批匈奴士兵擊潰,只能投降匈奴。事實上,投降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歷史上有不少的著名將領都有過被俘的經歷。所以說李陵為何不自殺的也確實有些道德綁架的嫌疑。而且當時的漢武帝也並沒有責罰李陵,畢竟他本人是將門之後,所以漢武帝就在李陵被俘虜的一年後派遣大臣公孫敖去接他。由於匈奴方面的種種阻撓,公孫敖並沒有如願見到李陵,又怕回去無法復命,就對漢武帝謊稱,李陵正在幫助匈奴練兵。


事實上,當時確實有一名漢朝降將曾協助匈奴練兵,然而他卻並不是李陵,而是鎮守奚侯城的李緒。當時匈奴剛剛打過來,李緒就大開城門投降了,之後有這樣的舉動也就不奇怪了。漢武帝在得知這一消息後自然是怒不可遏,將李陵全家處死。


李陵難以承受這一巨大的打擊,他曾問過出使匈奴的漢朝使臣,漢武帝為何要殺他全家。漢朝使臣回答說,因為漢武帝懷疑李陵在幫助匈奴練兵。不僅如此,而且當時匈奴的單于對他還很好,還將女兒嫁給了他。所以有很多人認為李陵是個叛徒。最終這一歷史懸案終於在現代揭開,上世紀40年代,蘇聯考古工作人員在南西伯利亞的阿巴坎地區發現了一個漢代的宮殿遺址,經過考證,這裡就是李陵晚年與他匈奴妻子生活的地方,而這裡的形制和規模與漢代建築十分類似,還出土了書寫有「天子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的瓦當,可見李陵一直到晚年都是心繫祖國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