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李白的這首詩連金庸都讚嘆不已

平兒聊歷史 發佈 2020-02-01T20:00:20+00:00

俠客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俠客們匡扶弱小、伸張正義,卻又不求名利,是中國人心中理想的化身。其中,「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縱死俠骨香」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句,已經劃線。

(標題中關於金庸的讚嘆之語,在本文的結尾會說到。)

俠客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俠客們匡扶弱小、伸張正義,卻又不求名利,是中國人心中理想的化身。李白的《俠客行》就刻畫了這種精神。其中,「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縱死俠骨香」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句,已經劃線。


俠客行

唐代: 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趙國俠客穿戴著武士冠纓和武服,吳鉤這種彎刀像霜雪一樣明亮。

「縵胡纓」指的是武士的帽子,也可以指武服。「吳鉤」指的是春秋時期非常流行的一種彎刀。西晉的文學家張協在其《雜詩之七》中也有寫到:「舍我衡門衣,更被縵胡纓。」唐朝著名詩人李賀在其《南園十三首·其五》中也有寫到:「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可見,「縵胡纓」和「吳鉤」可視為俠客和武士的代表。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銀色的馬鞍映襯著白色的馬匹,奔跑起來像流行划過天際一樣迅速。

「颯沓」指的是迅疾的樣子。「如流星」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俠客騎馬疾馳如飛的畫面。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十步就可以殺一人,千里之行了無障礙,無人能將其留下。

這一句使用了誇張的手法,來表現俠客的武藝之高強。因為,在現實情況里,一般是不會有人十步就殺一個人的,哪怕是絕世高手也一樣,但是,李白偏要說「十步殺一人」,目的就是用誇張的手法來表現俠客的蓋世武功。李白還有一個使用誇張手法寫瀑布的名句,那就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事情結束之後就拂衣而去,將身份與功名都深深埋藏起來。

這一句,表達了俠客淡泊名利的精神。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那個時候,侯嬴、朱亥跟信陵君交好,他們把劍橫在膝前,相談甚歡。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信陵君、朱亥、侯贏一起大塊吃肉、大碗喝酒。

這兩句,李白用到了跟「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有關的典故。信陵君為人求賢若渴、禮賢下士,有三千門客,朱亥、侯贏就是其中之二。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幾杯下肚就做出了承諾,比起這承諾,五嶽都算是輕的。這裡,李白是為了說明俠客的「一諾千金」的正義形象。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酒後感覺眼睛昏花,耳朵發熱,意氣像白虹一樣勃發。「素霓」指的是白虹,曹植的《五游吟》里也有「披我丹霞衣,襲我素霓裳」之句。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朱亥揮舞著金色的槌子,擊殺了敵國的大將,竊取兵符拯救趙國,使得趙國邯鄲的人們為之震憾驚訝。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經此一役,信陵君門下的朱亥和侯嬴真的可謂是名垂千古的兩位英雄壯士,他們的聲名在大梁城裡煊赫一時。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朱亥和侯嬴即便是已經死去了,他們的俠骨錚錚也依然香滿人間,不愧是世界上的英雄豪傑。王維《少年行》里也有「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之句。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誰想像寫《太白經》的揚雄那樣,從少年到白髮,只知道寫書而不為國為民戰鬥呢?


在這首詩里,李白幾乎花費了一半的篇幅記敘「竊符救趙」的事跡,高度讚揚了朱亥和侯贏的俠義壯舉,表達了「重儒輕俠」的思想態度。因為,詩仙李白不想只做一個寫寫文字的詩人,他也想成為英雄豪傑。

對於李白的《俠客行》這首詩,金庸先生如此讚嘆:「千載之下讀來,英銳之氣,兀自虎虎有威。」並且,金庸先生還用這首詩的名字寫了一部同名小說《俠客行》。由此可見,時間在不斷流逝,但是,曾經的歷史,總是會多多少少地影響著我們的現在,就像李白的《俠客行》造就了金庸的《俠客行》一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