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戰將白起怎樣領導伊闕之戰,為什麼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紅袖添香說歷史 發佈 2019-12-31T07:35:03+00:00

前言: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最豐富多彩的時代之一,其中合縱聯橫,計謀頻出,戰爭多彩多姿,各種人才紛紛登場,為中華民族文化、軍事等留下了沉甸甸的遺產。

前言: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最豐富多彩的時代之一,其中合縱聯橫,計謀頻出,戰爭多彩多姿,各種人才紛紛登場,為中華民族文化、軍事等留下了沉甸甸的遺產。在軍事上,戰國有十大戰役,我們再來看看其中的一場大戰,即伊闕之戰,分析它能給後人留下什麼遺產。

戰事起因

戰國剛開始時,周朝衰弱,周天子承認了韓、趙、魏三國的地位,三家分晉得以完成。此後,秦國實行了變法,就是商鞅變法,國力迅速增強,吞併其他六國完成統一的決心大增。

公元前296年,魏、韓兩國的國君同一年去世,兩國局勢動盪。秦國認為東擴的大好形勢來了,於是主動出手了。

兩年後的公元前294年,秦國國君,此時已稱王的秦昭王派大將向壽率大軍攻擊韓國,奪取大鎮武始,而派當時仍不出名的武將白起攻打並奪取新城。

韓國朝野上下震動。此前,韓與魏已經聯盟,共同對付野心畢露的秦國。此時,秦軍攻打甚急,因此韓國急忙派使節向魏國求救。

魏國知道唇齒寒的道理,於是派大將公孫喜率大軍參戰,支援韓國。

由於此時秦國並未被周朝王室所承認,東周雖勢力已大幅下降,但仍派出部隊參戰,對抗秦國。

如此一來,形成了以韓、魏加東周為一邊,秦國為一邊的對戰形勢。此時,韓魏均起傾國之兵參戰,希望能一舉滅秦,拔掉這個當時已被稱為"虎狼之師"的野蠻諸候國。因此,這一方的兵力遠多於秦軍。秦軍雖然已傾巢而出,但人數上少於對手太多。

那麼,這場以多打少的戰爭,韓魏東周一方能贏嗎?

白起何許人也,怎樣被挖掘出來的

戰爭機器既然開動了,就需要有人去把好方向盤。對於雙方,在當時冷兵器時代,將領的作用遠大於兵力的多寡。因此,派誰領隊,至關重要。

秦國這邊,秦昭王很有雄心,但他不是個莽撞的人,他知道秦國在兵力上處於弱勢。因此,對將領的選擇十分猶豫。此時,出來了一個人,其作用與後世張良相比並不遜色。這個人就是丞相魏冉。

在秦昭王一再猶豫不決下,丞相魏冉反覆不斷持續地向國君推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白起。

白起此前也打過仗,但並不出名。白起出生於哪一年已經無法考究了。在成名前的很多事情也已被人遺忘而無從知曉。因此,像是一個橫空出現的人。

但魏冉從白起此前幾次小的戰役,比如打韓國奪新城之戰等仔細分析,挖掘出了一個軍事天才。當時認為白起作戰很有一套,能準確計算雙方的態勢並精準部署,打法獨到,是個很有軍事才能的天才級人物。

後人對白起的軍事能力評價很高。《戰國策》中《卷三十三·中山》對白起評價極高,而司馬遷《史記》里,稱他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當然,這是在白起打出名堂後,才有的評價。

在挖掘白起這個人才上,丞相魏冉是當之無愧的伯樂。

作戰開始了

秦昭王猶豫了一年多,終於在魏冉的一再推薦下啟用白起為主將。當然,這一年多,秦國各方面都在準備,這自不必多說。

雙方軍隊在如今的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也就是當時叫伊闕的地方對峙上了。據考證,當時韓魏加東周出動的軍隊有24萬人,而秦軍不到這個數的一半。看到這裡,可能有些讀者朋友會說,只有這一點人也能叫大戰?須知,當時全中華的人口只有千萬,而作戰的這四家總人口不足三百萬。這麼點人口,出去的軍隊數量是達到總人口一成多。這已經是把幾乎所有能徵集的男子都派上去了。所以,這當然是場大戰。不僅是大戰,筆者看來,還是一場摶命的大決戰。

商鞅變法後,秦實行新的軍功制度。秦軍一上戰場,個個都不要命,因此被稱為虎狼之師。面對這樣一個不要命的主,韓魏兩軍各懷鬼胎,誰也不願意去當這個出頭鳥,先去挨秦軍的頭一刀。因此,雖然聯盟一方的三家布陣互為犄角,但各有各的盤算。

在聯盟的三家中,東周只來表態湊數的,力量最弱。而韓軍已被秦國胖揍過幾回,實力衰弱了,所以力量次之。最強的魏軍。

白起分析三家狀態,大張旗鼓,做出一幅要對韓軍決戰的樣子。之後他親率精銳繞過聯軍,從背後突然猛攻魏軍。魏軍哪知神兵天降,倉促間,在伊闕狹窄的山谷里應戰。魏軍準備不足,沒有統一指揮,不得不各自為戰,很快被秦軍打得哭爹喊娘,全線潰敗。

韓軍本來就不強,此時聽到魏軍快速敗落,自己側翼已暴露在秦國大軍面前,頓時軍心大亂,士兵動搖逃跑甚多。秦軍可不給他們機會,很快殺來,韓軍立馬大敗。

白起打仗講究乘勝追擊,痛打落水狗,當然不會放過機會。於是快速追殺聯軍。結果韓魏連帶著東周軍隊,共24萬人盡數被殲。

此戰過後,白起聲名鶴起,一位軍事天才誕生了。

結語:這一戰後,秦國在諸侯中的地位空前鼓脹,東擴之路被打開。而韓國快速淪落為三流諸候國。魏國則從大國寶座上跌落,從此受盡秦國欺凌。兩國不得不割地求和,才最終使局面暫時穩定下來。

筆者認為,伊闕之戰給後人留下了十分富貴的遺產。這個遺產當然不是實物,而是十分沉甸的軍事理論、謀略乃至於戰略方面的遺產。

首先,在謀略上,秦昭王在軍力弱於對手的情況下,敢於奮勇起軍作戰。他認識到了作戰如果勝利,將奠定秦國統一六合的基礎。因此從戰略高度上,打這一仗很有必要。

所以,戰略目標明確,在對抗中,應永遠擺於最高的高度上。這種思想,不應只局限於戰爭。其實,小到我們現代人日常的工作生活為人處事,都有很好的借鑑意義。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抓好大目標(或主要方向),才能做好工作辦好事的精髓所在。

其次,從戰術上,秦昭王明白自己的優勢與劣勢,並能啟用白起。這樣,戰略目標確定後,戰術方向也能很好地安排。白起不負所望,最終戰勝對手。這從戰術上保障了戰略的成功。

最後,便是戰將的作用。這裡的戰將,其實是戰術謀略的代名詞,而不是掄刀砍殺的勇夫。當時如果不用白起,這場仗可能失敗,至少贏得不會這麼幹凈。雖然對方兵多,但一將更重要。在戰將(或可以稱為謀略)與兵多之間,顯然戰將更重要。有好的將領,有一定基礎的軍力,往往能戰勝兵士更多的對手。

總之,通過伊闕之戰,筆者看到了謀略奠定基礎,戰術保障謀略成功,用人是戰術成功的根基這些結論。不知您對此有何看法呢?

註:本文插圖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