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統一政治、廓清邊疆,其中最主要的帝王心術是什麼?

以禮觀書 發佈 2020-02-24T04:49:22+00:00

遺憾的是,福全喜好清閒、不慕功利,而常寧缺少才智、性情庸散,尤其是烏蘭布通一戰並未全勝之後,康熙對兄弟失望了。

向敬之

康熙帝沖齡踐祚,經歷了被索尼、鰲拜等四內臣操控的輔政八年的滿人政治,於康熙八年扳倒鰲拜後,真正實現親政。

為了終結輔臣時代,少年老成的康熙帝,在此前名義上親政的前期,為即位之初被四輔臣定為犯有十四宗罪的先帝順治重新定位,為之建造一座偌大的「孝陵神功聖德碑」,大力褒揚順治帝「視滿漢如一體,遇文武無重輕」(《清聖祖實錄》卷二十五,康熙七年五月庚戌)的改制努力,間接指責四輔臣獨崇滿洲、貶抑漢臣等做法。


親政後的康熙,不斷集中和強化皇權,先是倚重內閣,將宗室成員主持的議政王大臣邊緣化,繼而吸收翰林學士進入南書房,備做顧問,掣肘內閣,使之幾近權力的擺設。

康熙中期伊始,在皇子大多年幼的情勢下,注重扶持親兄弟。康熙帝日理萬機,將眾兄弟中僅存的二哥福全、五弟常寧引為議政。凡議政王大臣等會議軍事機密,皆以福全居首,領銜密題請旨。遺憾的是,福全喜好清閒、不慕功利,而常寧缺少才智、性情庸散,尤其是烏蘭布通一戰並未全勝之後,康熙對兄弟失望了。

康熙後期,雖然因為皇儲矛盾激化而身心廢弛,但他還是積極培植諸成年皇子,命他們分領旗務,贊襄機務,組建了凌駕於諸王貝勒、內閣、侍衛處與議政處之上的特殊權力中樞。

質言之,康熙執政,多有任人唯親的帝王心術。

而在治理國事方面,他主導的核心政治問題,即為滿人「治天下」的合法性尋找「自有本原」正統的依據,不惜一切王霸政策法制,在武力征服到文治的轉化過程中,既維繫滿族獨尊的地位不致衰頹崩壞,又拒絕本民族與被統治的民族的真實融合,強迫被統治民族承認和接受清朝正統的合理性。


與其說康熙的帝王心術是在為盛世建設排除障礙,還不如說是他為爭奪清朝正統的政治心機。

他建造孝陵神功聖德碑,將順治罪己詔上的罪行改為功德。

他構建清太祖立國與起兵反明逐利政權的正義性,為大清正名。

他粉飾明朝覆滅和清兵入關的傳承性,重建滿洲傳統融入歷代帝王廟的合理性,特尊遼金塑造滿族統一中華的新格局。

……

一切的舉措,包括其身兼治道地駕馭群臣與天下,都是不遺餘力的營造「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康熙盛世」,或「滿清聖朝」。

他是一個崇尚馬上治天下的皇帝——

他用人不疑地啟用降將施琅,收復孤懸海疆的台灣島。

他不倦地四次用兵、三次親征準噶爾,迫使噶爾丹放棄裂地稱王。

哪怕是那協助滿人入關的前明幫手或其後人吳三桂、耿精忠(耿仲明之孫)、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在索額圖等人看來,是大清的恩人,不宜削權而應封賞。康熙執意削藩,用一場延續多年、民不聊生的鐵血征程,覆滅了意圖翻覆的三藩勢力。此舉險些葬送了清朝皇權,但對康熙尋求的滿洲統治「天下一統」,確是一次良機。


他派出戶部侍郎赫壽進駐西藏,協理拉藏汗的西藏政務,相與為用,始建駐藏大臣。著名的倉央嘉措為攝政桑結嘉措尋立,但成了康熙利用西藏內鬥懲處對手的犧牲品。康熙常以射獵為名,調兵遣將,行營立帳,策馬布陣,巡幸四方。游移曖昧的青海蒙古與里塘胡必爾汗的爭奪戰中,康熙依舊是絕對的勝利者。

戰爭帶給了百姓災難和疾苦,康熙也曾自責率爾決定,以此為殷鑑,然他又不得不翦除內憂,長期征戰形形色色的他族軍事對抗陣營,對漫長歷史、滄桑國家,何嘗不是痛苦抉擇中的理性取向。

他懲治戰亂的肇始者,而對被脅從者的處置,始終堅持律例裁奪。他自始自終捍衛著滿洲開國「得天下之正」,絕不容許其他政權游離於他的勢力範圍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