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重兵,雄踞幽州的公孫瓚,為什麼很快就被袁紹擊潰了?

清論歷史 發佈 2020-02-11T12:12:55+00:00

引言在東漢末年,中國陷入了長期的分裂之中,而中國各地也頻繁發生了大量的戰事。此事在《資治通鑑》中有如下記載:"先是瓚別將有為敵所困者,瓚不救,曰:'救一人,使後將恃救,不肯力戰。

引言

在東漢末年,中國陷入了長期的分裂之中,而中國各地也頻繁發生了大量的戰事。由於當時中國北方的經濟發展遠遠超過了當時的南方,因此北方群雄的爭鋒結果也就決定了中國政局的走向。當時中國北方實力最強大的割據軍閥有屯兵兗州的曹操,占據冀州的袁紹以及雄踞幽州的公孫瓚。

公孫瓚年輕的時候曾經在幽州擔任屬國長史,在平定鮮卑人的戰鬥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發生在幽州的張舉,張純叛亂也被公孫瓚平定。在這些戰鬥中公孫瓚積累了強大的聲望,他也被授予了降虜校尉的官職,並加封都亭侯。在這次平叛戰鬥中,公孫瓚還趁機收編了大量的起義軍,擁有了一支規模達到十餘萬人的部隊,還得到了大量的給養。成為了中國北方實力最強的軍閥之一。

公孫瓚還成立了一支號稱白馬義從的部隊,在烏桓人中享有極大的威望。但是公孫瓚卻在與袁紹的戰爭中很快敗下陣來,這主要是因為公孫瓚薄義寡恩,沒有贏得當地人民的支持,還因為害死了其上司劉虞而時期政治聲望大幅下降。且袁紹擊潰了公孫瓚青州一帶的盟軍,使其陷入了相對孤立的境地。


公孫瓚對於皇室宗族劉虞的迫害及其形象的破滅

上面提到了在公孫瓚與袁紹開戰之前,公孫瓚的政治形象是平叛影響,也是邊鎮重將,由於卓越的軍功而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不久之後,漢室宗親劉虞被任命成為幽州牧,成為了公孫瓚的上司。劉虞為人有德行,在人民中有著良好的聲譽。

當時幽州地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北方烏桓民族的威脅,但是劉虞和公孫瓚對於這個問題卻採取了不同的立場。劉虞認為當時應該與烏桓人搞好關係,所以他主張解散幽州兵,既可以減少軍費的開支,也可以體現出自己的求和態度。但是當時的公孫瓚將幽州兵視為自己的個人財產,並不想接受劉虞的提議,兩人之間也出現了矛盾。

後來為了遏制公孫瓚的窮兵黷武,劉虞開始剋扣本應發給公孫瓚的糧草,這引起了公孫瓚的強烈不滿。但是公孫瓚依然沒有選擇屈服,他開始指示自己的下屬劫掠百姓的糧草。後來甚至直接搶奪了劉虞要送給烏桓人的賞賜,這極大地激化了兩人之間的矛盾。

劉虞在當時就有出兵攻打公孫瓚的想法,但是卻被手下的將領魏攸勸阻住了,魏攸提出幽州一來還需要公孫瓚這樣的戰將來穩定邊境局勢,二來公孫瓚實力強大,劉虞可能不是他的對手,這樣出擊是十分冒失的。劉虞接受了他的建議選擇了隱忍,但是此後公孫瓚因為擔心劉虞加害自己便再也沒有去見過劉虞,這讓劉虞對他的忍耐終於達到了極限。

在初平四年的時候,劉虞終於派兵攻打公孫瓚,由於當時公孫瓚的大部隊都不在自己身邊,因此感到十分不安。但是在戰爭開始時公孫瓚發現自己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由於劉虞是一名道德要求極高的人,因此他要求自己的士兵要對百姓秋毫無犯,因此在攻擊的時候他們連焚毀房屋都做不到,士兵們在戰鬥中大都縮手縮腳,根本沒有戰鬥力。

於是公孫瓚率領幾百精銳通過縱火打亂了劉虞的陣型,然後殺得劉虞軍大敗。後來公孫瓚更是活捉了劉虞。但是劉虞畢竟是公孫瓚的上司,因此公孫瓚並沒有殺死劉虞,而是奪取了他的實權,將其作為一個傀儡,來接收朝廷的文書。此事在《後漢書》中有如下記載:

"瓚時部曲放散在外,倉卒自懼不免,乃掘東城欲走。虞兵不習戰,又愛人廬舍,敕不聽焚燒,急攻圍不下。瓚乃簡募銳士數百人,因風縱火,直衝突之。虞遂大敗,與官屬北奔居庸縣。瓚追攻之,三日城陷,遂執虞並妻、子還薊,猶使領州文書。"

就在此時獻帝的詔書也傳到了幽州,劉虞被任命為六州總管,而公孫瓚也位進前將軍。但是公孫瓚擔心一旦劉虞離開自己的控制就會向朝廷狀告自己的問題,對自己不利,於是在使者前來的時候公孫瓚向其狀告劉虞有不臣之心,並將劉虞抓了起來。使者迫於公孫瓚的壓力只能附和公孫瓚,劉虞也很快就被處死。

在劉虞被處死之後,雖然公孫瓚獨掌了幽州大權,但是由於劉虞在胡漢人民心中有著良好的形象,導致公孫瓚遭到了人們的怨恨。尤其是烏桓人,他們與東漢政府的合作關係也因此終止,導致了幽州邊境的不穩定,他們在之後袁紹與公孫瓚的戰鬥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劉虞貴為東漢宗親,公孫瓚殺死他的舉動讓他在東漢政府中的地位下降,並且樹立了大量的政敵,這都是對其發展極其不利的。

幽州-青州防禦鏈的破壞與公孫瓚的孤立

公孫瓚當時雖然身居中國最北方的幽州,但是其勢力卻並不限於此處。在年輕的時候公孫瓚曾經向東漢名臣盧植求學,當時他與劉備曾經是同學,兩人也私交甚篤。

當時劉備在青州地區的平原擔任縣令,與幽州地區的公孫瓚遙相呼應。此事在《三國志》中有如下記載:

"為賊所破,往奔中郎將公孫瓚,瓚表為別部司馬,使與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紹。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而且當時公孫瓚的從將田楷也在青州發展地十分不錯,這就讓公孫瓚擁有了幽州-青州防禦鏈,對當時囤踞冀州的袁紹形成了巨大的威脅。在當時看來,公孫瓚集團不僅擁有更多的兵力,其實際控制的疆域也大於袁紹,是占據優勢的一方。

因此公孫瓚主動對袁紹發動了攻擊,但是袁紹極其部隊採取了防守陣型,利用弩兵對公孫瓚的騎兵造成了嚴重的殺傷。這次失利讓公孫瓚在信心大減,他開始在易京地區修建城堡,放棄了主動進攻。

而這就讓袁紹占據了戰略上的主動,當時直接進攻重兵把守的幽州地區顯然不是良好的選擇,因此袁紹打算先解決公孫瓚在青州地區的勢力。幽州-青州防禦鏈看似堅固,但卻有一個巨大的弱點,那就是這條防線相對狹長,一旦從中間打斷,便再難以形成威脅。

於是袁紹從中間的劉備軍入手,對平原發動了攻擊。劉備當時無力抵擋袁紹大軍,只得棄城而逃,導致田楷與公孫瓚的聯繫中斷。公孫瓚的幽州地區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其實公孫瓚在劉備受到攻擊的時候可以前去救援,但是當時的公孫瓚由於之前的失利變得十分謹慎,只派出了少量援軍,因為他要保證易京地區的防守。這樣錯誤的抉擇導致其戰略優勢的喪失,只能被動挨打,加上幽州地區的經濟實力遠遠低於冀州,公孫瓚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了。

暴政失人心,公孫瓚集團的分崩離析

在劉備軍團被袁紹打散之後,袁紹迅速集結兵力準備對公孫瓚發動總攻。公孫瓚修建的城堡十分堅固,短時間內袁紹並不能輕易攻克。但是易京周邊的城池卻不能像公孫瓚這樣抵禦袁紹軍的攻擊,但是公孫瓚卻遲遲不發援軍,他認為一旦自己出兵救援這些部將,那麼其他的部將就會在之後的戰鬥中消極應戰,等待援軍的到來,因此不能出兵救援以防士氣低落。

但是公孫瓚沒有考慮到的是這些城池的失守會讓公孫瓚處於越來越被動的位置,而且其對於將領的輕視也會動搖軍心。此事在《資治通鑑》中有如下記載:

"先是瓚別將有為敵所困者,瓚不救,曰:'救一人,使後將恃救,不肯力戰。'"

隨著公孫瓚不斷損失城池,其後勤供給也出現了比較大的問題。公孫瓚此時沒有積極向外拓展疆域,或者主動迎戰袁紹來尋求破局的機會。他反而在城內對百姓進行大肆搜刮,用人民的口糧來充當軍糧,在城內盡失民心。

而且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公孫瓚的意志越發消沉,猜疑之心日盛,他不再接見自己的將領,只讓宮中的侍女傳話,這導致其餘部將之間的矛盾愈發嚴重,將帥不和導致軍心渙散,雖然公孫瓚依然作用十餘萬大軍,但是他們已經完全失去了與袁紹對抗的能力。

隨著袁紹截獲了公孫瓚與其子公孫續的書信,並將其騙出城之後,公孫瓚的易京城終於被破,而他自己也自焚而亡。

公孫在丟失青州地區之後雖然陷入了劣勢,但是如果勵精圖治,好好發展幽州地區的防守還是可以期待東山再起的。但是公孫瓚卻選擇消極防守,並且在自己統治的地區內實行暴政,對於將領們也沒有足夠的信任,終於導致其集團內部的分崩離析,最終被袁紹吞併,落得個悲劇的下場。


結語

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時候,中國北方的歸屬成為了決定天下大勢走向的關鍵。在最初的軍閥中,以占據幽州的公孫瓚和擁有冀州的袁紹為最強。其中公孫瓚不但在之前的剿匪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軍事資源,更從烏桓人手中奪得了大量的軍馬,實力十分雄厚,再加上還有青州地區的盟友,一時之間成為了中國北方最為強大的勢力。

但是公孫瓚為人心胸狹小,尤其是在早期殺死了幽州牧劉虞,導致其政治形象出現了較大污點。而且公孫瓚在制定戰略的時候過於保守,致使青州地區輕易丟失,連鎖的防禦體系遭到了破壞,讓幽州成為了孤島,只能進入戰略防禦位置。

在這種情況下,公孫瓚也沒有好好經營自己的根據地,相反他在幽州實施暴政,多次搶奪人民的財務,使得幽州城中民怨沸騰,讓他失去了群眾基礎。再加上其對於自己部將的冷漠和不信任,讓軍隊徹底喪失了戰鬥力,這名曾經傲視北方的梟雄只能在熊熊大火中結束自己的生命了。



參考文獻

1《後漢書》

2《三國志》

3《資治通鑑》

4《綱鑑易知錄》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關鍵字: